央广网重庆1月24日消息(记者曹艺丹)1月23日上午,荣昌陶文化创新研究与艺术创作示范基地暨吉芬窑挂牌仪式,在荣昌安富陶宝古街151号(原“江津地区荣昌陶器厂安富展销部”)举行,重庆大学、四川美院、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等学界泰斗和众多国家级非遗项目“荣昌陶”代表性传承人出席挂牌仪式。

挂牌仪式现场(央广网发 曹艺丹摄)
据悉,荣昌陶器厂成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厂址就设在荣昌安富垭口村1社。陶宝古街151号的门楣上面至今还完好地保留着一块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招牌——江津地区荣昌陶器厂安富展销部。据健在的荣昌陶老工匠回忆,那时候,荣昌陶器厂既生产日用陶,也生产包装陶和工艺陶。鼎盛时期,荣昌陶器厂有800余名工人。1964年,荣昌泡菜坛开始作为包装陶出口国外,最多的一年出口32万件。1979年,四川省经委授予荣昌陶器厂的泡菜坛为优质产品称号。1982年,荣昌陶器厂的5号泡菜坛获四川省包装使用奖。1983年,荣昌刻花泡菜坛获中国国际旅游协会旅游纪念品评比优秀奖。1987年6月,荣昌陶器厂的“泡菜坛”在全国陶瓷产品质量评比中被评为“优胜产品”,12月获国家轻工业部命名的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称号。
历史上,安富因盛产陶器而闻名于世。清末民国初年,安富又称磁窑里,当时,安富的陶器生产十分兴旺,商贸业繁荣,最多时陶厂达到100多家。
安富老街(央广网发 曹艺丹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鼎盛也成过眼云烟,老街整体的建设以及设施道路相对老旧,居民生活环境也较差,传统产业凋敝。2015年,政府斥资开始修缮,由重庆夏兴荣昌陶文化研究院发起的对于陶宝古街151号及周边老建筑进行改造和修复便遵循着“不大拆、不大建,市场化、渐进式、微改造”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修复、活化、培育,通过挖掘老建筑、老街区在当代的实用性,优化提升商贸文旅方面的功能,让古街老而不衰,魅力常在。
历时数月,位于陶宝古街151号的原“当津地区荣昌陶器厂安富展销部”以及周边的老建筑终于改造完成,并在此基础之上,总结出了一套关于“古街活化保护之路”的宝贵经验。
荣昌陶(央广网发 曹艺丹摄)
据重庆夏兴荣昌陶文化研究院负责人吉俊春介绍说,“古街的活化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改造和装修。古街的活化保护是必须建立在产业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只有产业才能够激发出古街自身的生命力并使其具有自我的造血功能。
那么,对于活化保护后的原“江津地区荣昌陶器厂安富展销部”的产业是如何进行布局的呢?重庆夏兴荣昌陶文化研究院负责人吉俊春介绍说,在产业布局上面,我们遵循着“两个请进来”的原则。第一个“请进来”,就是将荣昌陶最具代表性的窑口“吉芬窑”整体搬迁过来,并建立吉芬窑工作室。荣昌安富新兴的窑口众多,但最能代表荣昌陶的窑口当数夏兴窑。刘吉芬大师早年一直在夏兴窑上班,可以说,刘吉芬便是从夏兴窑走出来的大师。而刘吉芬又出身于制陶世家,历经五代非遗传承。所以,由刘吉芬大师创立的“吉芬窑”算得上是荣昌陶传统文化的典范。
第二个“请进来”,就是将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大学和四川美院这些高校师生和景德镇、江苏宜兴、云南建水和广西钦州等地的制瓷、制陶大师请进来,并建立“荣昌陶文化创新研究与艺术创作示范基地”。与荣昌安富陶产区的工匠相比,高校的师生具有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美学素养,他们更能够在陶艺创作中去“推陈出新”。而景德镇、江苏宜兴、云南建水和广西钦州等地的大师们则代表了当地制瓷、制陶的最高水准,将他们引进来则可以学到他们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对荣昌陶的发展来说是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重庆夏兴荣昌陶文化研究院负责人吉俊春在展望荣昌陶的未来时说,在完成“两个请进来”以后,荣昌陶也将“走出去”。“未来一段时间,荣昌陶将在川渝双城,北上广深,乃至全国各陶瓷产区开展宣传合作活动。荣昌陶的发展将以市场为导向,重庆夏兴荣昌陶文化研究院也将一如既往地切实为安富老街的活化之路与荣昌陶的发展作出贡献。荣昌陶必将成为中国陶瓷产业的未来之星,荣昌陶也必将会成为中国陶瓷业的下一个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