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翻譯葉廷芳去世,單臂将卡夫卡介紹到中國

記者|實習記者 張傑 記者 潘文傑

編輯|姜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外語研究所稱,翻譯家、卡夫卡研究員葉廷芳今天.m 6歲在北京去世,享年85歲。告别儀式将于9月29日上午10.m北京醫院告别室舉行。

1936年,葉廷芳出生在浙江省陸仙縣(今竹溪縣)峽谷口村的一個偏遠山村,他的祖先在那裡世世代代從事農業工作。家裡排名第三的男人,9歲時不小心摔倒,左臂失傳。葉廷芳曾多次因殘疾辍學,然後經曆了起起伏伏,在北京大學西班牙語系學習德語專業。北京大學西語系統是漢語翻譯的搖籃。從這裡,葉彥芳開始了他四十多年的德國文學研究。20世紀50年代,北京大學西語系是著名學者的集合,隻有葉廷芳學過德語專業,當時,有馮志、朱光孫、田德旺等國内一流學者任教。馮志講的是德國文學史,朱光孫講的是西方美學史,這些學者的學說對葉廷芳後來的德國文學研究産生了微妙的影響。

翻譯葉廷芳去世,單臂将卡夫卡介紹到中國

1961年從北京大學西語系畢業後,葉廷芳先是留在學校任教,然後跟随詩人馮志來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為該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的德語翻譯。彼亦為中國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世界文學學報》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中央與北歐文學系主任、研究員。

說到葉廷芳,人們總是聯系卡夫卡,從某種意義上說,卡夫卡是中國第一個把案子"交還給卡夫卡"的人。

1977年,葉廷芳偶然來到一家中國書店尋找舊書,發現了一本來自東德的卡夫卡選集,裡面有卡夫卡的兩篇文章和幾篇短篇小說,來自一堆外國書籍進行處理。這次與卡夫卡的"相遇",讓葉廷芳進入了卡夫卡的藝術世界。

20世紀70年代末,社會逐漸開放,知識界"破禁",葉廷芳的雜志《世界文學》開始從卡夫卡等所謂腐朽作家那裡"破禁"。當時,譯者李文俊首先從英文版翻譯了《蛻變》,他和妻子也是譯者李培芬(黑森州譯者)主張應該由葉廷芳來介紹卡夫卡,于是葉廷芳匆匆忙忙地寫了1萬多字的評論《卡夫卡及其作品》,第一次正面肯定了卡夫卡。這篇論文與李文軍的譯本一起發表在1979年新出版的《世界文學雜志》上。

起初葉廷芳還是用了筆名,慢慢發現問題也沒問題,開始多寫研究文章,也寫了相關專著,在文藝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馮志接着評論說,葉廷芳在這麼短的時間内,卡夫卡這樣一個極其複雜的作家創作梳理得如此清晰,确實很有價值。此外,葉廷芳還翻譯了劇作家迪倫·馬特的《老婦人回家》和《實體學家》等名作,将悲喜劇理論和悖論美學引入中國戲劇界。

葉廷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卡夫卡對自己的影響,"卡夫卡自己也善于思考,思考'異化'問題,人類的未來、生存問題,以及世界危機都有顧慮。他的批判不是基于道德批判,而是基于對人類共同命運的焦慮。卡夫卡對我的影響主要是在現代文明危機的背景下。這種擔憂,不僅關注經濟發展,更關注那種非人類意願的轉移"異化",現代社會越來越遠離人們的願望。對人類存在的潛在狀态的擔憂比淺薄的樂觀主義要強烈得多。卡夫卡也是如此,他不斷批評世界和他自己。人們可以将這兩點結合起來。否則,批評世界就不客觀了。"

翻譯葉廷芳去世,單臂将卡夫卡介紹到中國

葉廷芳的單臂,使他多次無法學習。1981年,德國某研究機構給一家外語機構寄信,邀請葉廷芳回國進行學術交流,但被自己的胳膊擋住了。錢鐘書生氣道:"當潘光丹一條腿走遍世界的時候,現在葉廷芳一隻手不能出國了?" 。

除了文學問題,葉廷芳也一直在密切關注許多社會問題。20世紀末,有人提出重建圓明園,以恢複過去園林藝術的輝煌。葉廷芳學完後說,"重建圓明園":本質上是一種"弱态心理"。為此,他寫了《廢墟之美》一書,希望孕育文物保護和遺址文化意識的覺醒。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葉廷芳還就古村保護、農家子教育等問題,特别是"兩子"政策的整體放開提出了建議。他首先認為自己是合格的公民,其次是學者。

資源:

《葉廷芳:單手生活》光明日報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07/15/nw.D110000gmrb_20200715_2-13.htm

《檢查與開放進展——葉廷芳訪談》《中國改革》2012年第9期

http://culture.caixin.com/2012-09-02/100433664.html

專訪葉廷芳

https://www.douban.com/note/235954959/?dt_dapp=1&dt_platform=com.douban.activity.wechat_friends

葉廷芳談《重建圓明園:本質上》、《弱國心理學》《民族研究新知識》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3917182/?dt_dapp=1&dt_platform=com.douban.activity.wechat_friends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