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实习记者 张杰 记者 潘文杰
编辑|姜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外语研究所称,翻译家、卡夫卡研究员叶廷芳今天.m 6岁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告别仪式将于9月29日上午10.m北京医院告别室举行。
1936年,叶廷芳出生在浙江省陆仙县(今竹溪县)峡谷口村的一个偏远山村,他的祖先在那里世世代代从事农业工作。家里排名第三的男人,9岁时不小心摔倒,左臂失传。叶廷芳曾多次因残疾辍学,然后经历了起起伏伏,在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学习德语专业。北京大学西语系统是汉语翻译的摇篮。从这里,叶彦芳开始了他四十多年的德国文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北京大学西语系是著名学者的集合,只有叶廷芳学过德语专业,当时,有冯志、朱光孙、田德旺等国内一流学者任教。冯志讲的是德国文学史,朱光孙讲的是西方美学史,这些学者的学说对叶廷芳后来的德国文学研究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1961年从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叶廷芳先是留在学校任教,然后跟随诗人冯志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成为该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德语翻译。彼亦为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学报》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中央与北欧文学系主任、研究员。
说到叶廷芳,人们总是联系卡夫卡,从某种意义上说,卡夫卡是中国第一个把案子"交还给卡夫卡"的人。
1977年,叶廷芳偶然来到一家中国书店寻找旧书,发现了一本来自东德的卡夫卡选集,里面有卡夫卡的两篇文章和几篇短篇小说,来自一堆外国书籍进行处理。这次与卡夫卡的"相遇",让叶廷芳进入了卡夫卡的艺术世界。
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逐渐开放,知识界"破禁",叶廷芳的杂志《世界文学》开始从卡夫卡等所谓腐朽作家那里"破禁"。当时,译者李文俊首先从英文版翻译了《蜕变》,他和妻子也是译者李培芬(黑森州译者)主张应该由叶廷芳来介绍卡夫卡,于是叶廷芳匆匆忙忙地写了1万多字的评论《卡夫卡及其作品》,第一次正面肯定了卡夫卡。这篇论文与李文军的译本一起发表在1979年新出版的《世界文学杂志》上。
起初叶廷芳还是用了笔名,慢慢发现问题也没问题,开始多写研究文章,也写了相关专著,在文艺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冯志接着评论说,叶廷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卡夫卡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作家创作梳理得如此清晰,确实很有价值。此外,叶廷芳还翻译了剧作家迪伦·马特的《老妇人回家》和《物理学家》等名作,将悲喜剧理论和悖论美学引入中国戏剧界。
叶廷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卡夫卡对自己的影响,"卡夫卡自己也善于思考,思考'异化'问题,人类的未来、生存问题,以及世界危机都有顾虑。他的批判不是基于道德批判,而是基于对人类共同命运的焦虑。卡夫卡对我的影响主要是在现代文明危机的背景下。这种担忧,不仅关注经济发展,更关注那种非人类意愿的转移"异化",现代社会越来越远离人们的愿望。对人类存在的潜在状态的担忧比浅薄的乐观主义要强烈得多。卡夫卡也是如此,他不断批评世界和他自己。人们可以将这两点结合起来。否则,批评世界就不客观了。"
叶廷芳的单臂,使他多次无法学习。1981年,德国某研究机构给一家外语机构寄信,邀请叶廷芳回国进行学术交流,但被自己的胳膊挡住了。钱钟书生气道:"当潘光丹一条腿走遍世界的时候,现在叶廷芳一只手不能出国了?" 。
除了文学问题,叶廷芳也一直在密切关注许多社会问题。20世纪末,有人提出重建圆明园,以恢复过去园林艺术的辉煌。叶廷芳学完后说,"重建圆明园":本质上是一种"弱态心理"。为此,他写了《废墟之美》一书,希望孕育文物保护和遗址文化意识的觉醒。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叶廷芳还就古村保护、农家子教育等问题,特别是"两子"政策的整体放开提出了建议。他首先认为自己是合格的公民,其次是学者。
资源:
《叶廷芳:单手生活》光明日报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07/15/nw.D110000gmrb_20200715_2-13.htm
《检查与开放进展——叶廷芳访谈》《中国改革》2012年第9期
http://culture.caixin.com/2012-09-02/100433664.html
专访叶廷芳
https://www.douban.com/note/235954959/?dt_dapp=1&dt_platform=com.douban.activity.wechat_friends
叶廷芳谈《重建圆明园:本质上》、《弱国心理学》《民族研究新知识》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3917182/?dt_dapp=1&dt_platform=com.douban.activity.wechat_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