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講座|林少華:《三島之美與暴力》作者:紀夫

作者:澎湃新聞

林少華

9月23日晚,日本著名文學翻譯家林少華作為嘉賓,在上海涅亞書店為嘉賓,以紀夫系列作品《金閣寺》、《潮》《天人五衰》等作品對三島進行了自己的翻譯,并與讀者分享了紀夫的日本現代作家三島彌迦的文學之美, 神秘的情況。

作為村上"中國大陸代言人",林少華翻譯的村上作品已經成為一代文學和清清讀的記憶。在這篇題為"我唯一的固執不明白"的講座中,林少華從吉夫對村上春樹和三島之間的差別開始,通過吉夫的自決來談論三島:"普遍認為破解了自殺的原因,也拿到了打開三島之門的鑰匙文獻",并分析了其背後的幾個原因: 武功、美感、皇帝崇拜、愛情殉道。而談起這三部作品,雖然是重印的,有的是多年前翻譯的,但林少華對翻譯的過程記憶猶新。特别是這三部作品的風格非常明顯,如果從美學的角度來概括,林少華覺得《潮汐》是三島青年文學的代表作,到處都是生活的誘惑,青春,關鍵詞是"生存",整個鼓裡充滿了死亡的魅力, 壯觀的破壞,聚焦于三島所謂"毀滅之美",關鍵詞自然是"毀滅",而"天地五衰"則表達了三島對死亡、尋找生死轉世、探索不成功的絕望,關鍵詞是"腐朽"。是以,對于林少華來說,《天人五敗論》的翻譯過程非常痛苦。

在講座的互動環節結束時,一位讀者問林少華:"我經常覺得日本文學彌漫着一種抑郁感,閱讀的情緒難免受到影響,應該像一個解決方案嗎?林少華回答說,這與日本人的審美有關,日本人往往為美國傷心,認為生命的本質是死亡。他認為閱讀日本文學應該是"恰當的",因為日本文學越多看到人們"更小",覺得自己的感覺是整個宇宙,而俄羅斯文學、中國古典文學、法國文學等作品,人們看到的"大"越多。

作為日本文學的翻譯家,除了著名的村上春樹,林少華還翻譯了島石、渡邊、白山、和玫等日本著名藝術家的作品。這一次,林書豪對三島譯本由濟福出版社推出,他的其他譯本也很快将由該機構轉載。

以下是林少華的講話全文,授權在媒體上發表。

講座|林少華:《三島之美與暴力》作者:紀夫

講座現場

中國人似乎有"三駕馬車"這個詞。如果以"三駕馬車"為例,日本現代文學的"三駕馬車"應該是下石、森古和木田川龍的介紹,而現代日本文學的"三駕馬車"則不是三者:川島康城、下島和太宰。令人發人深省的是,六人中有四人死于自殺。尤其是"三駕馬車"之後,他們三人都以自殺的形式停止了生命的過程。1948年,39歲的Tai Zaiji自殺,1970年,三井幸雄在45歲時死于剖腹産,1973年,川藤在74歲時用瓦斯管自殺。自殺的原因,穆斯塔加瓦因為"恍惚不安",太宰治因為"人類不認同",四川的結局可能在于創造的難處。但這三個島嶼上的自殺原因令人困惑,難以确定。普遍認為,三島自殺的原因被破解,拿到了三島文獻之門的鑰匙。這樣,我們不妨從三島上的自殺開始。

順便說一句,村上并不欣賞這三者。關于川藤康成,村上說,他認識到自己作為作家的力量和才華,但無法體會到自己小說世界的形态。至于太宰和三島,村裡說:"太在家不識字,三九不識字。無論如何,身體都無法進入這樣的小說,感覺就像腳卡在錯誤數量的鞋子裡一樣。"說實話,我也看不懂。戴澤之的英雄太無可争辯,太築巢,或者太消極,太頹廢。幾年前翻譯了他的《人類的錯位》,翻譯過來我隻是氣喘籲籲,脊椎骨一股寒意,有時不得不放下筆,出去深吸一口氣,看着紅花綠樹藍天白雲,把自己從近乎窒息的寒風雨中拉出來。據說,不少年輕人喜歡太多,導緻"失落的文化"一詞。"失落的文化"?如果你一定不能,你一定不能!借用一位偉人的話來說,年輕人就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世界是我們的,是你的,歸根結底是你的"。充滿活力,酷炫而美麗,這個時代仍然需要,那就是永不過時的年輕人的風格,年輕人的美麗。

講座|林少華:《三島之美與暴力》作者:紀夫

紀堯姆的三個島嶼

在這方面,紀福的三島與太載吉相反。如果說太載機是一個誠實大方的"巢廢",那麼吉夫的三島就是一個才華橫溢、勤奮的人。為什麼村上不喜歡他,村上自己沒有說,我沒有深入探讨。而我不喜歡他,主要是不喜歡他疊床架的房子不是沒有創造的句子風格。而且,他自命不凡的執着,認為火對魔鬼的審美訴求也讓我這個凡人産生了巨大的反抗感和契合感。通俗地說,他太花哨了。東北:太過分了!我懷疑這可能也是村上預計不會看到它的原因之一。村上是一個低調内向的人,三島這雙鞋專用于短跑,這個數字肯定不适合村上跑馬拉松的腳。

說回到三島自殺。英國記者亨利·斯科特·斯托克斯(Henry Scott Stokes)寫了一本關于三島的傳記,"美麗與暴力:紀堯姆的三島的生與死",該傳記以對三個島嶼自殺事件的較長的描述開始:"1970年11月25日,紀堯姆很早就提出了這三個島嶼。剃須時,緩慢而小心地移動。這将是他死時的臉,一定沒有醜陋的瑕疵。他給自己的身體洗澡,系上一簇雪白的新日本傳統布料,系好腰帶,穿上盾牌制服。"這是一個剛走出家門的場景。然後是大悟的過程:他帶領三名神盾局成員進入東部自衛隊,綁上局長,在陽台上面對自衛隊院子發表演講,最後大喊"皇帝陛下萬歲",剖腹産自殺......它還說,當時這三個島嶼已經四十五歲了,留下了一個11歲的女兒和一個九歲的男孩,一個比他小十歲的妻子和年邁的父母。

講座|林少華:《三島之美與暴力》作者:紀夫

村上在他的小說《尋羊曆險記》中也提到了三個島嶼的自殺事件:"我還記得1970年11月25日那個奇怪的下午。下午2點.m,休息室的電視來回播放了Kief拍攝的三個島嶼的圖像。音量調節器有問題,聲音幾乎聽不見。無論如何,這與我們無關,我們吃了熱狗,每人喝了一杯咖啡。一名學生騎在椅背上,扭動音量按鈕一會兒,然後停下來跳出椅子,知道該去哪裡。1970年,村上二十一歲,在早稻田大學文學系學習戲劇大三。從中不難看出,三島刻意證明剖腹産自殺幾乎并沒有在村上心中引起反響。熱狗吃喝咖啡,"反正不關我們的事。也就是說,三島精心設計的自殺場景,在村上隻有一種不屑,甚至有些厭惡:比三島、吃熱狗更用心。事實上,這是村上對右翼分子的态度一貫的一貫。《尋羊曆險記》中的"先生"是右翼大佬,村上以"遠距離爆炸"終結右翼"宿主"——切斷了右翼基因傳承鍊。沒有足夠的論據來證明,小說的右翼"在三座島嶼上空閃過,與小說有着合乎邏輯的聯系,但不一定是純粹的偶然。是以,我認為村上"看不懂"這三個島嶼應該有政治态度的原因。

那麼問題來了,這三個島為什麼會自殺呢?為什麼橫斷面非剖腹産自殺是不可能的?

講座|林少華:《三島之美與暴力》作者:紀夫

1970年11月25日,宮島先生在東京陸上自衛隊東部司長的陽台上發表演講

剛才提到的英國記者在他的三島傳記中寫了很多,粗略地梳理一下,似乎總結了以下四個原因:

一是軍人士氣的素質。這三個島嶼(被稱為Hiroshi Hirooka)是由他們的祖母撫養長大的。祖母出生在高貴的武士家庭,"她有一個孤獨的靈魂,瘋狂的詩意靈魂",向三島灌輸了大量高貴的武士思想,讓三島從小就對武士精神的向往——二戰結束時他上了高中——"連戰, 我覺得自己像個孩子一樣快樂...即使預料到自己的死亡,也讓我因未知的喜悅而顫抖。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後四年裡,他以武士精神為人生信條,而《葉寅》這本關于武士修行的"教科書",是對他影響最大的書。"葉寅"認為:"武士的方式是癡迷于死亡。"

第二,審美追求。說美學與自殺有因果關系可能聽起來很荒謬,但在三個島嶼的情況下,這是真的。年輕時,宮島閱讀了大量的日本古典文學作品,借鑒了日本人對美的精神了解,這是瞬間的,并廣泛參與了西方傑作,尤其是王爾德。這樣,日本和西方文化的共性促使他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審美追求或審美觀:死亡之美,毀滅之美,血之美,暴力之美,美的終極狀态是暴力死亡。作者寫道,這種美學是影響這三個島嶼的最深刻因素,"也是他殘忍決定'割下肚子自殺'的根源,而不是像傳統智慧所暗示的那樣,"武士割禮是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忠誠"。

第三,皇帝崇拜。然而,作者并不否認皇帝在三個島嶼自殺中的因素。然而,三島對皇帝的崇拜并不是絕對和盲目的。有時,他表達了無限的贊美;有時,他對當時在位的裕仁天皇采取嚴厲的批評态度,甚至認為"天皇和他的幕僚應對1931年至1945年間日本的軍事擴張負責"。相對而言,對三島皇帝的崇拜更具文化性——"我的審美觀有堅實的、岩石般的基礎,那就是皇帝制度",并說"皇帝是終極文化形式",是皇帝制度和曆史古典詩歌讓他找到了終極價值。也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表達了對皇帝放棄神權的不滿:"為什麼皇帝必須變得凡人?是以,他的自殺"本質上是對皇帝及其幕僚的經典抗議"。當然,這是皇帝崇拜的另一個方面。否則,他最後三次呼籲"皇帝陛下萬歲"很難解釋。

第四,同志,即殉道。作者援引《朝日新聞》資深記者《神新聞義弘》的話說,三島自殺的動機可以概括為"由同志、陽明和皇室崇拜縫合在一起的燦爛華麗的馬賽克拼圖"。而且,不管事實如何,當時的日本輿論一緻認為,道島和森田的自殺是"同志者的殉道",仍然是日本的标準诠釋,這也符合"神血之愛合一"的三島美學的終極境界。對此,作者不僅從小說的三島"無色",還通過可靠的個人管道證明,這三島是同志,而自殺是三島愛情森田的策劃。

但中國作家莫言并不這麼看。二十五年前,1996年,他發表了一篇題為"紀堯姆猜測的三島"的文章,該文章也關注了三島的死亡。莫言認為,三島自殺與同志無關,與皇帝無關,與武士道無關——莫言"猜到他其實是一個非常怕死的人"。他非常認真地對待自己的生活,他誇張地逃避兵役是他害怕死亡的一個例子。當他寫完《天與人的五衰》時,莫言寫道,"他也得死。他已經騎在老虎的背上,如果他不死,他就會落在笑柄上......歸根結底,這是文學,因為小說不是因為他對皇帝有多忠誠。這三個島嶼試圖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崇高信念的強大人物,但他們真的想吸引淺薄的批評家和好人的注意力。骨頭就是用這種非文學手段,為他最後的部長級廣告,一個極其成功和昂貴的廣告。從他的頭落地的那一刻起,一道血光照亮了他所有的話語和整個生命。從那時起,三島和三島的文學就永垂不朽"。同一位作家的村上春樹大概看穿了這一點,于是在《羊群大冒險》英雄的幫助下表達了不屑一顧:"熱狗吃,喝咖啡,"反正跟我們無關。當然,莫言對三島死因的記述,隻是一個"猜測"。

不過,莫言的以下說法并不一定是"猜測",他斷言:"文學學生的三島,文學的死亡。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文盲。他的政治活動是文學和文學的。三島研究必須從文學入手,用文學觀點和文學方法,任何非文學的方法都會曲解三島。三島是一個有七種激情的人,但最後一把刀使他成為神......使他成為一個偉大的謎語。"

也許你想問普通日本人是怎麼想的?縱觀資料,普通日本人似乎更願意認為同志導緻了自殺,但很少有人如此公開地談論,甚至公開談論三島之死是禁忌——畢竟三島夫人還在那裡。

如果你一定要問我怎麼想,我覺得和文學沒什麼關系,文學的價值很難讓作家不惜一切代價把血砸在頭上。相比之下,我認為它更與《武士道》和《武士道》意義上的美學有關。毫無疑問,三島對武士道充滿熱情,但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日本也深受席卷全球的左翼思想的影響,出現了"安全鬥争"等學問潮,很少有人對武士或尚武精神感興趣。三島對此深感失望,隐約感到自己被冷落了,自尊心和名譽受到了損害。是以要用自己的死亡來啟迪國家人民,警覺國家人民,同時恢複他們的尊嚴。而這種死亡當然要注意,不能像泰在吉和女人那樣投江或像四川端康城孤口的氣管,而是要死的咆哮,要有儀式感、美感。他能想到的隻有武士道,它相信美的終極形式是死亡。于是決定在公衆眼中剖腹産自殺。是以,看起來"死亡之美"和"暴力之美"已經完成。但我認為這隻是一個結果,而不是為了美麗而死。美不是死亡的目的。事實上,武士的"殉道"大多是為了個人的名聲,為了尊嚴。是以,認為暴力之美和死亡之美是武士道的獨特美學,甚至是日本獨特的美學和終極美學,是一種誤解。

是的,即使是所謂暴力之美、死亡之美、毀滅之美,也不是武士之路,甚至不是日本美學的獨特傳統和專利。

可以說,中國文學中的相關表述并不少見。在古詩中,"菊花殘存依然有傲傲的霜枝"、"散落的泥塵,隻有香如前",小說《戴瑜葬花》,即與花簇形成強烈對比的另一種凄美,寂靜之美,又稱毀滅之美。對此,明線的言辭可以說比比皆是,如"甯願被玉折,不為整體"、"竹子可以燒而不破壞它的節日,玉可以破卻不能變白"、"聖人可以殺人而不侮辱"、"生為人潔,死也是鬼", "我對着天空微笑,留下兩顆昆侖肝。記得每天晚上都要讀《三國志》,讀到霸郡老兵燕燕被俘虜,面對張飛的斥責,大喊"但有斷頭台将領,沒有掉落的将領",興奮了很久。這種場景當然是一種美,也就是說,死亡也可以達到審美的境界。

僅就自殺的美學渲染來看,三島拔刀剖腹産比揮舞着劍的自作自受的羽毛還要差。試試看霸主貝吉的經典場景:物品羽毛被包圍,外面的賬号卻聞得到處都是,賬号玉姬跳舞,物品羽自飲自飲,大方悲傷的歌聲"力拉山氣世界,當劣勢不死"不死可無奈,玉玉玉若他",最後玉姬拔劍自作——生命的盡頭充滿了悲劇之美。于秋雨總結道:"羽毛是失敗的英雄。此圖像需要以美學方式呈現。審美渲染不是口頭評價,而是情感上的告别。在這場感人的告别儀式上,司馬展準确地為他選擇了家鄉的歌,選擇了愛自己的美貌,選擇了自己的詩句,選擇了鮮血,選擇了自诟。這些美學成分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非常悲慘、凄美的經典場景。這一幕貫穿整個中國曆史,提升了中國曆史的高尚。世界上還有哪位悲劇英雄享受過如此高尚的告别儀式?我一時不記得了。"

既然溫世哲整合的俞秋玉已經記不清了,能想到的人肯定沒有多少人能想到。不言而喻,吉夫《三島》剖腹産自殺的場景,至少從死亡的美學角度來看,完全脫離了于秋玉的視野。穆辛說,日本文化都是"唐家的廢墟",可能有點過分,但确實沒有必要高估武士道剖腹産自殺的所謂獨特美學。而且,大多數武士自殺都是出于維護武士個人榮譽和尊嚴的需要,或者是為了表現自己對自己群體的忠誠,與中國華人處于生活模式和仁慈的境地,水準無法比拟。

講座|林少華:《三島之美與暴力》作者:紀夫

林書豪用紀夫的作品《金閣寺》《潮秀》《天人五衰》翻譯三島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三島三部作品,我的三個譯本:"潮汐""金閣廟""天人五衰",關鍵詞是生存、破壞、腐朽。

《潮汐》劇情一般隻有一行,講述了少年男生和少女之間的愛情故事,已經搬上了銀幕,男女主角由人氣明星三普友和山口百輝主演。到處都是燦爛的陽光和青翠的松樹林,到處都是生命活力和青春的熱辣氛圍。在星空下的沙灘上,小夥子意外遇見了心愛的女孩,這讓人想起女孩胸前"海灣起伏的藍色漣漪",讓小夥子陷入了幸福的迷茫。在雨前哨,打盹醒的年輕人突然看到了女孩珍珠般的裸體,胸膛像一對頑皮的小動物般的乳房。當兩人擁抱在一起時,依然感覺到一股玉潔冰清的氣氛。在這裡,排除所有的想法,鄙視所有學習。從東京暑假回來的女大學生渴望得到年輕漁民的愛,終究做不到,而說教的安福注定要在愛情田野大賽中敗下陣來。作者所頌揚的生存之美,是堅強的體魄、樸實的性格、堅定的意志和虔誠的信仰。這裡沒有扭曲的風格,沒有理由做出虛假的斯文,沒有對人們情緒的抱怨,沒有晨風和月亮的歌詞。一切似乎都在全速前進,一整天,狂野的樂趣。

講座|林少華:《三島之美與暴力》作者:紀夫

照片 電影"潮汐"。

這片"金殿"是根據1950年7月發生的實際縱火事件改編的(現在的金閣廟于1955年修複)。出生于口吃之苦的年輕人,從貧窮的鄉下來到景閣寺後,整天沉溺于金閣之美,幻想着與金閣之戰的壯麗景象。然而,戰争的結束永遠地揮舞着這種欲望。絕望之下,他決定把金閣放進火炬裡。前面無處不在的"潮水"是生活的誘惑,青春的光影,這"金殿"充滿了死魔咒,壯觀的破壞,聚焦于三島所謂"毀滅之美"。莫言也讀過《金殿》,讀完後說了一句很了不起的話:"我覺得《金殿》可以算是三島情感自傳。溝渠的懦弱心理活動,在三島聯姻之前,早就已經經曆過了。我想,如果很難說靜閣寺是一個象征,那麼我猜金閣其實是一個高貴、難以捉摸的女人的象征......火中荊棘的顫抖和哔哔聲,是三島心中女性在情欲高潮中的抽搐和呻吟。莫言還引用了文學評論家中村光複的話來證明自己的猜測:"三島設計燒金閣的這種表演,大概是他之前對生活感受最官方的情感形式。"

毋庸置疑,紀夫三島文學藝術美學并不局限于生存之美和毀滅之美。比如《天五衰》的"腐朽"被毀,卻很難把人與美聯系起來。《天堂五衰》是《富足之海》四個系列中的最後一部。佛教中所謂的"天人",就像基督教中的天使一樣,是超自然的,但并不能超越死亡。"五衰"是五光瀕死,有小五衰和大五衰。小五衰為"音樂不響亮,身體光線略暗,洗澡水身體,鏡子不放棄,身體虛張聲勢時刻";但小說并沒有具體描述"五衰"的景象,而是主要表現了作者對死亡的追尋、生死的轉世、對不成功絕望的探索。如果說潮蜀的生存之美和肉體之美是天人生命的巅峰或巅峰,那麼"金殿"之美的毀滅就是天人内心的撕裂迷茫和痛苦,而"天人五衰"無疑是天人悲哀的結局。可以斷言,天人是三島的作者,由紀夫本人,是他自己的寫照。其實《天五死》也是他的傑作,手稿在他剖腹産自殺死亡的那天就交給了編輯。

負責編輯:顧明

校對:張良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