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碼:看展覽如何成為當代年輕人的新時尚"标準"

解碼:看展覽如何成為當代年輕人的新時尚"标準"

2021中國國際絲綢東方有限公司絲綢東方有限公司在杭州舉行。攝影:王剛

杭州新華社10月24日電(記者嚴金燕)随着文化娛樂形式的日益多樣化,來打卡看展覽,正在成為很多年輕人的新時尚"标杆"。

業内人士表示,年輕人愛看的展覽更像是一場新穎又小又美的展覽。年輕人熱愛看展覽的背後,也隐藏着新經濟的代号:一方面,設計展覽、IP展覽等新的展覽方式,給年輕人線下派對帶來了參與感和體驗感的新選擇;

你為什麼看到火?記者采訪了幾位展會愛好者和業内人士,試圖為展會解碼新的經濟密碼。

"由内而外"的看門狗:積累越多,收獲越大

在上海設計行業工作的曦曦(化名)也是策展人,"在偏愛當代藝術、新媒體和建築相關展覽之前,每年都要看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等藝術院校的畢業展。"

如今,她更喜歡去博物館看特别展覽,比如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傳統服飾展、杭州絲綢博物館的婚紗展等。

與喜歡看展覽的大學生不同,傑曦覺得,相比幾年前,他看展覽隻是為了看一種活潑,現在更多的是一種學習的心态,比如站在藝術家的視角去思考如何創作,如何表達;

在上海,她可以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資料顯示,從2020年8月到2021年8月,全國共有29,000個展覽項目。其中,上海的展覽項目數量多達4730個,居全國第一。

與揭喜類似,網友"小李老師"看展覽的愛好也與工作有關。在杭州,他更喜歡看文學和文化類的展覽,至少每兩周看一次。他喜歡避開展覽的高峰期,與展覽建立更深的聯系。

據他觀察,從人群的角度來看,展覽的文學文化類,女性占多數。地質和古生物學展覽由男性主導;

對于"小李先生"來說,觀看展覽是除了閱讀和閱讀論文之外,專業和主題知識的補充輸入管道。他告訴記者,博物館的展覽,大多是主題性的,這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積累才能觀看展覽,"積累越多,收獲越大"。"

《局外人》看活潑:從不同人生角度

揭西也有很多愛看展覽的朋友,這些朋友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拿牌,好玩,好看上線;

她的朋友薩克(化名)是前者,"我隻是想讓朋友圈的人,看到我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生活。"

與"小李先生"不同,她的展覽偏好往往更多的是設計和時尚展覽,相對輕巧,"閃光燈"居多數。除了自己的杭州,她還經常去上海和北京看展覽,"北京給我的感覺是'煙火',上海是'網紅的質感'。

作為網際網路行業的從業者,她覺得看這部劇更像是一種碰撞,尋找新鮮的靈感。但她發現,很多看這部劇的人都是在拍照、擺姿勢拍照,很少真正了解這部劇背後的故事。

"有些展覽真的是被賣家的節目欺騙了,比如6月份我去看了一個賽博朋克主題的展覽,進去的是一些燈光元素,雕塑家頭像,金屬折射,LED大螢幕堆疊,所謂的想象都停留在當下,沒有未來世界的感覺,像潮流元素堆積起來,就可以賣票, 裡面有很多網眼拍照,一拍半個小時。薩克說。

另一位網際網路行業從業者菲菲(化名)四年前來到北京,經常和朋友打卡。對她來說,觀看展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生活,增強她的審美。就她所看到的,她看到的更多,也跟自己年齡相仿的年輕人,我們有着相似的目的,走過一個又一個展覽,感受不同審美之間的碰撞。

新需求引領會展業更新演進

年輕人看到火熱的情況,也引起了業界的關注和思考。

有業内人士認為,展會已經成為年輕人的一種新生活方式,主要是因為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拉開了很多人與現實的鴻溝,而新奇、小、美的展覽的興起,增加了更多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像"劇本殺", 成為年輕人線下聚會的更好選擇。

有受訪者還告訴記者,年輕人面臨越來越沉重的上學、求職等壓力,急需情感釋放管道,看展覽對他們來說是釋放内心焦慮的一種方式。

此外,年輕人需要個性化的社交平台來展示自己,通過在社交平台上釋出資訊,尋找具有相同愛好的人,并通過将展覽作為共同話題,人們互相聯系,所有這些都可以帶來愉快的社交體驗。

年輕人觀看展覽的需求也促使展覽業從傳統的專業模式轉變為跨界和整合的新展覽。

杭州會展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李健告訴記者,展會的轉型創新不僅是展會形式的創新,更是産業體系建設的水準,探索會展模式的創新,通過服務業更新促進産業協同。

李健表示,以杭州為例,其在組織會議方面的優勢除了獨特的環境外,還擁有豐富的數字化新消費相關場景,在這裡,消費者、消費模式和新興産業更容易被接受和推廣。

李健表示,随着長三角整合向深度推進,更多優質會展項目落戶杭州,三省一市會展合作,有新的增長,再加上杭州本地湧現出ADM展等一批新型會展IP,而這些創新水準,需要會展主辦方的會展活動和數字經濟, 新制造,新消費,文化創意,旅遊和休閑産業緊密相連,通過展覽平台,促進行業間和行業合作。(完整)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