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對高難度的兄弟

作者: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台

來源:生命時報

馮媛,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急診重症監護室護士

我們在急診重症監護室就像一個大家庭。平日,我們的日常工作按計劃進行,新入場,轉移,救援,出院...緊張而有序,但下一分鐘會發生什麼,一切都是未知的。

那年春天,張先生因跌倒傷入院時,生命危在旦夕,處于昏迷狀态,身體周圍多處骨折,胸部和腰椎血流裂。醫護人員趕緊搶救,采取了一系列治療措施。他是老闆和幾個勞工派來的,幾天後,他的老闆無處可尋,我們無法與張先生的家人取得聯系。

一個生命就在眼前,任何人都不能放棄,更不用說我們的醫務人員了。是以,治療照常進行,張先生也很堅強。一段時間後,他的病情穩定,其他問題已基本康複,但由于腰椎骨折導緻後遺症——下半身癱瘓,生活不能自己照顧,需要人照顧。當時,醫療費用已經不足,我們再次試圖聯系他的家人和機關,但無濟于事。我們本應按計劃進行的日常工作被打破了——他在這裡住了三年半。三年半的時間并不長,也不短,但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我們像照顧嬰兒一樣照顧着這個"特殊家庭"。

那年秋天,一通匆忙的電話打破了夜晚的寂靜,綠色通道接納了一名身份不明的醉酒腦出血患者。病人被帶到我們的部門,在進行急救時,我們通過警察找到了他的家人。雖然沒有發現,但治療一刻也沒有停止。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患者的病情逐漸好轉,意識逐漸恢複,但他因腦出血導緻身體左半部分截癱。他告訴我們,他的姓艾,沒有家人,他一直孤身一人。這樣,我們部門就有了一個特殊的"家庭",至今已有一年多了。

近年來,我們照顧特殊的家庭成員,但也遇到了很多困難。他們不能照顧自己,穿得像廁所,換床單需要幫助;家庭遺棄,導緻他們抑郁的傾向,有時語言不好,甚至有自殺傾向,我們要進行心理引導,讓他們覺得至少我們醫院的急診重症監護室這個40多人的家庭沒有放棄他們。

還有他們一日三餐。起初我們可以給他們買一兩頓飯,但從長遠來看呢?我們不能眼睜睜地看着他們挨餓!是以,我們大家庭自發地,去上班用米飯會帶來更多的食物,甚至為他們吃;漸漸地,我們習慣了記住這兩個特殊的家庭成員。

記得有一次,張先生給了護士長一個電話号碼,說:"這是我朋友的電話,幫我打個電話告訴他,帶點炸魚和雞腿來看我。"護士長打了電話,發現它已經變成了一個空号碼。護士長明白了,然後趁着午休時間買了炸魚和雞腿,遞給張先生,還沒等護士長說完,張先生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護士長帶着笑容離開了病房。這些年,每年元旦,護士長都會買一些烤鴨、餃子等來改善自己的食物,同僚吃水果也會給他們吃。平時他們的日常必需品,也都是護士長承包下來的。在我們的悉心呵護下,高難度的弟兄姊妹們也越來越好。我們真誠地希望他們能夠盡快回到家人身邊,擺脫他們的疾病。

本文摘自《生活時報》,僅代表作者的觀點。國家黨媒資訊公共平台提供資訊傳播和傳播服務。

使用者名:jrtt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