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斌醫生:離開協和這些年

朱斌醫生:離開協和這些年

離開自己的舒适區,需要勇氣、實力和努力。

撰文 | 田棟梁

來源 | “醫學界”公衆号

2021年底,朱斌醫生再次履新,他離開了工作生活多年的北京,來到上海,加入上海嘉會國際醫院,擔任麻醉科主任并代理ICU主任。

這是自2015年7月,他從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辭職後,更換的第三家醫院了。離開協和的這五年多來,用朱斌醫生自己的話來說是:“偶爾有遺憾,經常遇挑戰,一直在成長。”

他說:“離開自己的舒适區,需要勇氣、實力和努力,選擇到嘉會工作,我覺得能經曆在公立醫院内經曆不到的東西,這也是一種成長。”

朱斌醫生:離開協和這些年

手術安全核查制度引進者

離開協和醫院時,朱斌已經在協和工作了近14年了,他在協和學習,也在協和成長。

2001年8月,他到協和讀博士,師從麻醉學專家葉鐵虎教授。盡管那時候規培制度還未建立,但朱斌讀的是臨床型博士,是以大部分時間都“浸泡”在臨床一線。工作很辛苦,但收入還是不錯,“讀博的時候,我們的收入居然經常比住院醫師還要高。”

博士畢業之後,朱斌就留在了協和醫院麻醉科。在協和工作的日子,朱斌逐漸成長為科室骨幹,側重心髒麻醉亞專業,并擔任臨床安全與麻醉質控亞專業組組長。随着協和麻醉科主任黃宇光教授開始擔任國家麻醉質控中心首任主任,朱斌擔任工作秘書,也是第一任工作秘書。他說:“國家很多麻醉質控相關的引領性工作,就是始于當時。”

手術安全核查,臨床上也稱為三方核查,已被納為中國“18項醫療品質安全核心制度”之一,朱斌就是将其引入中國的醫生。2008年夏,朱斌醫生剛剛完成在美國杜克大學的2年博士後工作回到協和,偶然機會看到了美國的“手術安全核對表”,他覺得非常實用,就拿給黃宇光主任看。“我說這個很不錯,我們要不要全文翻譯,并試一試?”

黃宇光主任看後也覺得不錯,同意在科裡試用。朱斌就翻譯成中文,在協和醫院麻醉科推行。當時黃宇光主任是中國麻醉醫師協會會長,就把朱斌翻譯的材料發表在了協會官方通訊“News Letter”上。同時,中國醫院協會發出使用手術安全核對表的通知。2010年,衛生部醫政司發文,要求在全國使用手術安全核對表。

2008年,世界衛生組織發起“安全手術,拯救生命”活動,活動發起人Dr. Atul Gawande強調:手術安全核對表是手術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2010年,Dr. Atul Gawande入選《時代》周刊100名影響世界人物,足以凸顯核對表的重要性。

在手術安全核查制度實施的10周年時,朱斌在全國範圍内展開了一次問卷調查,并将部分調查結果發表在《中華麻醉學雜志》等期刊上。

這次調查發現,國内手術安全核對表執行落實的情況并不樂觀,甚至還存在一些争議。但被調研者卻又都認可手術安全核查能夠減少并發症,提高患者麻醉手術安全,并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家人在接受手術時,執行手術安全核查。

朱斌醫生:離開協和這些年

離開協和之後,朱斌每每回想起在協和工作的時光,他都充滿感恩和懷念。“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The choice is academic,自己始終是協和人,從來不放松自己,不負身上的協和烙印。”

離開協和

離開協和醫院,至少從朱斌醫生自己看來,這個決定做的并不艱難。

2008年,朱斌醫生在美國完成兩年博士後研究并如期回到協和醫院,2年後就趕上了北京協和醫院首批“百人計劃”。“第一批我就考上了,又回到杜克大學麻醉科學習了半年經食管心髒超聲(TEE)。”

朱斌在杜克大學學習經食管心髒超聲的時候,據他了解,當時在國内掌握這項技術的麻醉醫生非常有限,而這項技術在心髒手術以及一些大型外科手術中又十分重要。“有了這項技術,能直接看見心髒的結構與功能,而且不影響外科醫生手術操作,我們的心髒手術才越來越安全,手術品質才越來越高,患者預後也越來越好。”

在杜克大學學習經食管心髒超聲期間,朱斌認識了一位同在那裡進修的心外科醫生,回國之後,這位心外科醫生要去武漢一家有3000張床位的大型醫院組建心外科,并向朱斌發出了邀請。

“我當時沒有太多猶豫就做出了決定。”對于沒有太多猶豫的原因,朱斌沒做太多解釋,可能是因為他在協和呆久了,想看看外面世界的樣子,而且離開也是為了更好做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情。

朱斌離開協和後,在武漢曾經待了大約10個月,主要原因是心外科在完成10台心髒手術後,科室停止了運轉,他覺得繼續留在那裡,也無法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于是他果斷又回到了北京,加入了北大國際醫院。

朱斌醫生:離開協和這些年

當時北大國際醫院麻醉科主任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麻醉科的馮藝教授,是全國著名的麻醉學專家,也是朱斌醫生很尊重的專家,他加入之後擔任科室副主任。同時,北大國際醫院的心外科主任,是曾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成人外科中心主任的許建屏教授。

許建屏教授是中國心髒瓣膜手術領域中大師級的頂尖專家。在朱斌印象中,許教授不僅“武功卓絕”,而且是個非常溫和的人,團隊所有人都很喜歡他、尊重他。這也是最吸引朱斌的地方,他的心髒麻醉和經食管心髒超聲技術又有發揮的空間了。

在北大國際醫院五年,朱斌作為心髒麻醉團隊和術中TEE操作的主要成員,在近三年主麻心髒手術400餘例,獨立全面TEE檢查1000餘人次。作為心内科等内科科室 TEE 檢查和TEE介入引導治療的主要完成人,朱斌近3年來完成非瓣膜性房顫患者的3DTEE左心耳(LAA)血栓檢查150餘例,其中TEE引導下的非瓣膜性房顫一站式治療(房顫射頻消融+LAA封堵)近20例。協助神經内科和重症醫學科完成TEE激活生理鹽水試驗10餘例。此外,他還緻力于TEE技術的教育訓練與推廣,他負責的圍術期心髒超聲(TEE)教育訓練班是2020年北京大學醫學部6個最佳繼教項目之一。

滬漂

2021年底,朱斌又離開了北京,選擇成為一名“滬漂”醫生。

對于這次工作變動,朱斌表示最初并沒有特别大的決心要到上海嘉會國際醫院來,當收到邀請後,他做了一些功課,發現了很多吸引他的地方,于是就來了。

身為一名醫生,朱斌最關注的是這個平台能不能更好的施展自己的專業才華。他首先向自己的好友、美籍華人胡靈群教授咨詢關于嘉會的情況,胡靈群曾擔任美國西北大學麻醉科教授,也是“無痛分娩中國行”的發起人之一,還曾做過嘉會國際醫院的麻醉科主任。

胡靈群教授的回報是,嘉會這個平台不錯,此前幾任麻醉科主任都是美國醫生。這些資訊讓朱斌在面試前特别放松,“我當時想,如果能來嘉會也不錯,畢竟胡教授推薦的;如果不能來也沒什麼遺憾,畢竟人家此前幾任麻醉科主任都是美國醫生。”

在北京協和醫院工作多年的朱斌,進入嘉會前,也經過了四輪面試,這四輪面試後,讓朱斌堅定了要加入嘉會的決心。四位面試官,除了CEO葛豐之外,CMO項乃強醫生、大外科主任李俊和大内科主任魏盟都是醫生。“項醫生是我協和的前同僚在美國學習時的老師,很了不起,是以我也非常敬重他,李俊教授和魏盟教授也都是行業頂級專家,與這些優秀的人做同僚,我自然願意。”

此外,嘉會緻力于打造“讓醫生安心進行純粹臨床工作的平台”的職業願景,也是吸引朱斌醫生之處。上海嘉會國際醫院中20%的醫生是外籍,是一家高端國際化醫院。來到這樣一家醫院,不會産生culture shock(文化沖擊)嗎?朱斌說:“我真沒有,我就是喜歡這種管理營運極其規範、醫療行為極其專業、各種文化互相交融的國際化醫院氛圍。”

讓朱斌感歎不已的是,像他這種年資的麻醉科醫生,要成為嘉會國際醫院的醫生,他還必須接受教育訓練考核,拿到BLS(基礎生命支援)、ALS(進階生命支援)、PALS(兒童進階生命支援)和NRT(新生兒複蘇教育訓練)四種證書。在此前的工作中,醫院要求朱斌持有的隻有BLS證書,在北大國際醫院時,他自發考了ALS證書。“我覺得要求醫生拿到這四個證書,也是對病人負責的展現。”

另一個讓朱斌贊歎不已的地方,是嘉會對“手術安全核查制度”的執行,這項由他引進國内、至今在國内很多醫院中執行并不理想的制度,在嘉會的手術室内,朱斌看到的是“教科書級别的執行标準”。

加入上海嘉會國際醫院已經兩個多月的朱斌,他的職務是麻醉科主任和ICU代理主任,這兩個科室同宗同源,朱斌說:“要想為患者提供全時程、多元度的舒适化診療服務,同時又為高危患者的重大手術提供安全保障,就必須發展麻醉科和ICU。”

朱斌的目标是,打造一個适應中國醫療衛生實際狀況的醫療生态網絡系統,使嘉會醫療成為中國公立醫療體系外必要的、有益的補充,符合中國群眾多樣化醫療需求。同時也依托嘉會醫療的國際資源和視野,融入中國本土的專業學術體系,打造嘉會的麻醉名片。

雖然從離開北京協和醫院已經有6年了,但朱斌認為,這次來到上海嘉會國際醫院,自己才算是真正的從公立醫院出來。因為此前工作的北大國際醫院雖然是社會資本辦醫,但在發展方面遵循的基本都是北大醫學部的模式,而嘉會才是不同于中國公立醫院的醫療體系。

“兩種體系雖然提供的都是醫療服務,但考評要求各有側重,對醫生要求也有不同,是以我很珍惜這次工作機會。”朱斌說,“即使以後自己有了重回公立醫院的想法,恐怕到時候也得先問問自己,會不會有‘culture shock’?”

>>>>

一個關于家庭醫生的小調研

(如果您是家庭醫生,請回答以下5個問題)

來源:醫學界

責編:鄭華菊

校對:臧恒佳

制版:薛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