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詞中之龍辛棄疾,大家會想到哪句詞?是“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式的絕美,還是“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式的悲壯?辛棄疾平生共有600多首詞作,經典确實是太多了。作為一個辛棄疾的鐵杆粉絲,筆者每次讀到他的作品,都會想起陸遊當年評價他的一句話:“大材小用古所歎,管仲蕭何實流也。”

是的,明明是個文武雙全的将才,結果卻隻能半輩子罷閑在家,以填詞為樂。他的苦,有過同樣經曆的陸放翁是明白的;他的痛,讀過他的詞作的我們,也應該懂得。本期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辛棄疾題寫在牆上的一首詞,名叫《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此詞作于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上饒帶湖時期,具體創作時間當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淳熙十四年(1187)間。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常到博山遊覽。博山風景優美,他卻無心賞玩。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代: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此詞問世後,其實古人并不識貨。大家翻開古籍就會發現,古代極少有名家提到這首詞。古人不識貨,但這首詞卻被今人捧為了神作,詞中“少年不識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等句,都經常被我們挂在嘴邊。而且,教育學家們還将此文收錄進中學國文課本,可見今人對它的推崇。
從結構上來看,全詞圍繞着“愁”字展開,把年少時的愁和如今的愁進行對比,年少時的無愁卻偏要強說愁,如今的有愁卻欲語還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股愁情被寫得淋漓盡緻。從遣詞來看,為了讓全詞更加朗朗上口,通篇無一進階字眼,讀來明白如話,這也是它能入選課本的原因。
在思想感情方面,這首詞的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青少年時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鬥争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複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複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
是以,他不知何為“愁”,“愛上層樓”,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麼是憂愁,是以喜歡登樓賞玩。也隻有不懂憂愁為何物時才有興緻登上高樓,效仿前輩的文人雅士們抒發一下所謂的憂苦之情。到了下片時,話鋒一轉到了如今,着重寫自己現在知愁。表現自己随着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曆漸深,對于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
作者懷着報國的志願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恢複大業。誰知,南宋政權不僅讓他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閑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洩”,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而這所有的愁緒着重展現在這裡的“盡”字,它包含着作者許多複雜的感受,進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折。
有的人評論說由于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是以抒發這種情感是一大忌諱的,加之辛棄疾流放罷職的身份,是以一腔愁緒隻能轉到天氣上“卻道天涼好個秋”上結尾。而我認為這固然是一個原因,這是在當時的曆史環境下分析。但最大原因恐怕是辛棄疾自己的心緒所決定的。
其實,真正的痛苦是說不出來的,當人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痛苦的時候就再也不想訴說了。能夠說,能夠登樓抒發自己的感情,說明還不是那麼痛苦,至少能夠說出來。真正體會到痛苦時,無論你登高,亦或望遠,對着摯友親朋時也許張張嘴,就隻能說出個今年秋天格外涼的話了。
古代的文人義士們皆是如此,也許動亂年代報國無門,會寫文章抒發自己的情感,但這些都是能還在活下去的時候,還有希望,希望自己的文章自己的歌能引起人們乃至當朝統治者的注意警醒,是以去強調痛苦。而當真正絕望的時候,他這“愁”郁結心頭,是很想對人傾訴一番,求得别人同情和支援的。
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說了也于事無補,就不再說了。其中“欲說還休”這四個字就深刻地表現了作者這種痛苦沖突的心情,悲憤愁苦溢于言表。自知說了也沒有什麼作用,真的是無能為力了,萬般愁緒皆堵在心中張張嘴也就隻能說一說天氣了。
而詞中技巧的運用上,作者除了處處注意同上下兩片進行對比外,着重展現在了兩的疊句上:兩個“愛上層樓”和兩個“欲說還休”。上片中的“愛上層樓”前一個為上句的果,後一個是下一句的因,避開了一般的泛泛陳述還把上下兩句巧妙的聯系了起來。
而下片的“欲說還休”同樣有此作用,不但和上片的“愛上層樓”巧妙呼應,而且“欲說還休”四字重複出現,總結了上句中的“識盡愁滋味”,更用疊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無處訴”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