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辛弃疾在墙壁上填写的这首《丑奴儿》,写尽人间况味,谁读都会感慨万千

提起词中之龙辛弃疾,大家会想到哪句词?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式的绝美,还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式的悲壮?辛弃疾平生共有600多首词作,经典确实是太多了。作为一个辛弃疾的铁杆粉丝,笔者每次读到他的作品,都会想起陆游当年评价他的一句话:“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也。”

辛弃疾在墙壁上填写的这首《丑奴儿》,写尽人间况味,谁读都会感慨万千

是的,明明是个文武双全的将才,结果却只能半辈子罢闲在家,以填词为乐。他的苦,有过同样经历的陆放翁是明白的;他的痛,读过他的词作的我们,也应该懂得。本期笔者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辛弃疾题写在墙上的一首词,名叫《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此词作于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期,具体创作时间当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淳熙十四年(1187)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辛弃疾在墙壁上填写的这首《丑奴儿》,写尽人间况味,谁读都会感慨万千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代: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此词问世后,其实古人并不识货。大家翻开古籍就会发现,古代极少有名家提到这首词。古人不识货,但这首词却被今人捧为了神作,词中“少年不识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等句,都经常被我们挂在嘴边。而且,教育学家们还将此文收录进中学语文课本,可见今人对它的推崇。

辛弃疾在墙壁上填写的这首《丑奴儿》,写尽人间况味,谁读都会感慨万千

从结构上来看,全词围绕着“愁”字展开,把年少时的愁和如今的愁进行对比,年少时的无愁却偏要强说愁,如今的有愁却欲语还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股愁情被写得淋漓尽致。从遣词来看,为了让全词更加朗朗上口,通篇无一高级字眼,读来明白如话,这也是它能入选课本的原因。

在思想感情方面,这首词的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爱上层楼”,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也只有不懂忧愁为何物时才有兴致登上高楼,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们抒发一下所谓的忧苦之情。到了下片时,话锋一转到了如今,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不仅让他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这所有的愁绪着重体现在这里的“尽”字,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辛弃疾在墙壁上填写的这首《丑奴儿》,写尽人间况味,谁读都会感慨万千

有的人评论说由于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所以抒发这种情感是一大忌讳的,加之辛弃疾流放罢职的身份,所以一腔愁绪只能转到天气上“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结尾。而我认为这固然是一个原因,这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分析。但最大原因恐怕是辛弃疾自己的心绪所决定的。

其实,真正的痛苦是说不出来的,当人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痛苦的时候就再也不想诉说了。能够说,能够登楼抒发自己的感情,说明还不是那么痛苦,至少能够说出来。真正体会到痛苦时,无论你登高,亦或望远,对着挚友亲朋时也许张张嘴,就只能说出个今年秋天格外凉的话了。

古代的文人义士们皆是如此,也许动乱年代报国无门,会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情感,但这些都是能还在活下去的时候,还有希望,希望自己的文章自己的歌能引起人们乃至当朝统治者的注意警醒,所以去强调痛苦。而当真正绝望的时候,他这“愁”郁结心头,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同情和支持的。

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其中“欲说还休”这四个字就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自知说了也没有什么作用,真的是无能为力了,万般愁绪皆堵在心中张张嘴也就只能说一说天气了。

辛弃疾在墙壁上填写的这首《丑奴儿》,写尽人间况味,谁读都会感慨万千

而词中技巧的运用上,作者除了处处注意同上下两片进行对比外,着重体现在了两的迭句上:两个“爱上层楼”和两个“欲说还休”。上片中的“爱上层楼”前一个为上句的果,后一个是下一句的因,避开了一般的泛泛陈述还把上下两句巧妙的联系了起来。

而下片的“欲说还休”同样有此作用,不但和上片的“爱上层楼”巧妙呼应,而且“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总结了上句中的“识尽愁滋味”,更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