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梁山伯與祝英台

以下故事,出自于唐·梁載言的《十道四蕃志》,記載了梁、祝“二人嘗同學”、“同冢”的故事。晚唐·張讀的《宣寶志》有較詳細的記載。到明代馮夢龍的《古今小說》,又增加了英台不解帶,梁山伯生疑和化蝶的情節。翻譯時後半部有改動和增加。文中插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煩請告知删除。

梁山伯與祝英台

從前有一個姓祝的地主,人稱他為祝員外,她有一個女兒叫祝英台,人不僅美麗大方,而且又勤奮又好學。但由于是古代,女子是不能進學堂讀書的,祝英台隻好日日夜夜趴在窗欄上,看着大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其中背着書箱的最吸引他注意力,心裡羨慕急了,心裡喃喃道難道女孩子就隻能,在家學習琴棋書畫和繡花麼,我為什麼不能去學堂上學了,想到這裡,心裡實在按賴不住,就急沖沖的跑到了父母的房間,鼓起了勇氣向父母說道:“爹娘我要到書堂裡去讀書……在祝英台撒嬌再三要求下,便同意她女扮男裝去上學,但不能帶女兒家的東西.

第二天一清早,天還沒怎麼亮就興高采烈的帶着随同丫鬟換上男兒裝,辭别了父母,帶着書箱,去了學堂,在學堂裡,看着一群陌生的面孔,和一些兇狠霸道的人,左看看右瞅瞅,他與窮書生梁山伯情投意合,她想:“這麼優秀的人,要是天天能和他在一起,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能在他身上學到許許多多的東西,于是,祝英台慢慢的偏向了梁山伯.

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山伯也覺得與她很投緣,有一種一見如故的感覺。于是,他們常常一起詩呀文呀談得情投意合,冷呀熱呀互相關心體貼,促膝并肩,兩小無猜。後來,兩人結拜為兄弟,更是時時刻刻,形影不離。春去秋來,一晃三年過去了,學年期滿,該是打點行裝、拜别老師、傳回家鄉的時候了。

梁山伯與祝英台

同窗共燭整三載,祝英台已經深深愛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雖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對她十分傾慕。他倆戀戀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後,都日夜思念着對方。幾個月後,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訪,結果令他又驚又喜。原來這時,他見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個清秀的小書生,而是一位年輕美貌的大姑娘。再見的那一刻,他們都明白了彼此之間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後,梁山伯請人到祝家去求親。可祝員外哪會看得上這窮書生呢,他早已把女兒許配給了有錢人家的少爺馬公子。梁山伯頓覺萬念俱灰,一病不起,沒多久就死去了。聽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與父母抗争以反對包辦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變得異常鎮靜。她套上紅衣紅裙,走進了迎親的花轎。迎親的隊伍一路敲鑼打鼓,好不熱鬧!路過梁山伯的墳前時,忽然間飛沙走石,花轎不得不停了下來。隻見祝英台走出轎來,脫去紅裝,一身素服,緩緩地走到墳前,跪下來放聲大哭,霎時間風雨飄搖,雷聲大作,“轟”的一聲,墳墓裂開了,祝英台似乎又見到了她的梁兄那溫柔的面龐,她微笑着縱身跳了進去。接着又是一聲巨響,墳墓合上了。這時風消雲散,雨過天晴,各種野花在風中輕柔地搖曳,一對美麗的蝴蝶從墳頭飛出來,在陽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梁山伯與祝英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