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惠國用一車高粱米換回25個美軍俘虜,團長樂不可支地誇贊他

戰場上的故事,有精彩的,曲折的,壯烈的,也有讓人拍案稱奇的。。。而這個故事卻是讓人拍案叫絕,也帶有一點喜劇色彩。

宋惠國用一車高粱米換回25個美軍俘虜,團長樂不可支地誇贊他

宋惠國,山東海陽人,原是國民黨第8軍的一名士兵,後來起義參加了解放軍。入朝的時候,他是38軍後勤部汽車18團5連的運輸兵。

1951年11月的一天深夜裡,天下着大雪。宋惠國接到上級指令,要他将一車高粱米送到前線去。這段時間正是美軍對我軍後勤線轟炸最為瘋狂的時候,

敵人稱之為“絞殺戰”。

美軍一千餘架飛機晝夜不停地對我方後勤運輸進行狂轟濫炸,目的就是為了切斷志願軍前線的補給,依次來打破前線的堅固防線,争取談判桌上的籌碼。

車隊趁着夜色快速向前線奔馳而去。當經過原山附近的一個交叉路口時,突然傳來防空崗哨的鳴槍示警,所有車輛趕緊将燈熄滅,繼續摸索着往前開。這種突發情況對于宋惠國這些運輸兵來說,早已經習慣了。

行駛在整個車隊最前面的就是宋惠國駕駛的蘇聯嘎斯車,同他一起的副駕駛是一名新兵。兩人各自佩有一支波波沙沖鋒槍,宋惠國将槍放在了右手邊,以便于随時可以戰鬥。

宋惠國用一車高粱米換回25個美軍俘虜,團長樂不可支地誇贊他

車到了交叉路口,由于一處路牌遭到敵特的蓄意破壞,訓示的方向是錯誤的。天色黑暗又沒有開燈,再加上宋惠國急于趕路,沒有仔細觀察和過多考慮,一腳油門就沖出了己方的陣地,誤打誤撞把車開到了一公裡處的美軍陣地上。

當宋惠國發現前面不遠處有一片燈光的時候,感覺到了不對勁,我軍陣地在晚上不可能有燈光,那豈不是成了敵人的活靶子了?他再定睛往四周一看,心裡暗道一聲糟糕,這是敵人的陣地。

宋惠國連忙掉頭往回開。但是因為緊張,在倒車的時候後車輪滑到了路邊的溝坎裡,任憑他怎麼加油門、變檔,車輪就是打着轉上不來。宋惠國頓時急得滿頭大汗。

偏偏怕什麼來什麼,在這要命關頭,前面又來了一輛罩着篷布的美國大道奇。副駕駛上的新兵緊緊抓住手裡的槍,随時準備射擊。

美軍司機把打着鋼盔的宋惠國兩人當成了南韓兵,在距離兩人不遠處停住車,跳下車來,用手比劃着表示願意幫忙拉車。美國人也沒想到這輛車是志願軍的。

宋惠國畢竟是久經沙場的老兵,他沉住氣,埋下頭,用手比劃着示意對方:謝謝,不用幫忙。美軍駕駛員再沒說啥,打開一個折疊桶順着山坡下去打水去了。

宋惠國看到大道奇駕駛室的門看着,車也還沒熄火,頓時有了主意,悄悄吩咐新兵一番。然後,兩人悄悄下了車,一左一右摸到了敵人的汽車後面。

他撩起篷布的縫隙一看,好家夥,滿滿一車美國兵全都抱着卡賓槍睡得正香。宋惠國心中暗喜,這才是鴻運當頭,活該咱立功。他示意新兵一左一右,繞過車頭,鑽進道奇的駕駛室裡。

宋惠國用一車高粱米換回25個美軍俘虜,團長樂不可支地誇贊他

新兵端着槍對準了後面的美國佬,一旦被他們發現就馬上開火;宋惠國則推擋踩油門,一溜煙地往回開。下過雪的山路打滑,很不好走,一不小心就是車毀人亡。

但這時候的宋惠國心裡隻想着這一車的俘虜,顧不上那麼多,接着照明彈的餘光,猛踩油門,一口氣沖過了封鎖線,把車開到了志願軍的陣地上。整個過程,車上的美國士兵一點也沒察覺。

陣地上的志願軍一看沖過來了一輛美國大道奇,立刻抄起家夥一擁而上,發出停車信号。宋惠國大聲喊道:“快抓俘虜,車上全是美國兵!”

說完一個急刹車,打開車門,提着波波沙跳了下來,和新兵分頭沖到卡車尾部。不用想,這一車美國大兵全部稀裡糊塗地成了志願軍的俘虜,足足有25人。

回到團部後,團長樂不可支的誇獎宋惠國:“宋惠國,你這會賺大發了,一車高粱米,換回一車正牌美國貨。”

宋惠國是以榮獲二等功,成了當時人人皆知的大英雄;他這一段傳奇的經曆,還被編成了連環畫,廣為人知。

如果是入朝初期,這一車高粱米的作用不可估量;但是到了1951年底,志願軍後勤部成立已有半年之久,在洪學智的上司下,志願軍建立起了一條打不爛的鋼鐵運輸線,前線将士的補給有了充足的保障,不再是忍饑挨餓。

晚年的宋老英雄居住在成都,80多歲高齡的時候,身體還很硬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