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多個獨立信源獲悉,吉利集團旗下手機公司正與手機廠商“魅族”接觸洽談收購事宜。“交易還在進行中,正在做 DD(盡職調查)。”多位接近交易的人士對 36 氪表示。
在收購價格方面,由于交易尚未結束,作價并未明确。
吉利在造手機方向已有行動。在小米宣布造車後不久,2021年9月,吉利集團成立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紀時代),定位高端手機領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曾對進軍手機領域一事表示:
“手機是是電子産品市場驗證及軟體創新的應用載體,既能讓使用者盡快分享創新成果,又能把安全、可靠的一部分成果轉移到汽車中應用,實作車機和手機軟體技術的緊密互動。”
天眼查顯示,吉利集團(甯波有限)公司是星紀時代的第一代股東,持股32%;李書福本人持股6.1%。此前路透消息稱,該項目總投資100億元,計劃在2023年推出手機産品。
一位知情人士對36氪稱,此次收購魅族,出面讨論交易事宜的正是星紀時代的法定代表人、董事兼總經理王勇。
36氪就此事向吉利旗下星紀時代公司、魅族方面求證,截止發稿,星紀時代尚未回複;魅族官方對 36 氪僅回複稱:“感謝對魅族的關心”。
資本儲備上,星紀時代近來一直在進行密集增資。去年12月,星紀時代完成了一筆未披露金額的戰略融資,投資方為吉利集團、甯波鉑馬和經開投資;1月13日,星紀時代的股東又新增了武漢經開星紀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企業注冊資本增至7.15億人民币,增幅10%。
除了儲備資金糧草,吉利旗下的手機團隊星紀時代一直在緊鑼密鼓攢研發、管理團隊。
從管理層來看,星紀時代的CEO王勇,曾任中興通訊副總裁,主要負責市場,主導的産品包括中興的TD-SCDMA手機等等。離開中興通訊後,王勇又加入了華碩,任中國區副總經理。此外之外,王勇還有過創業經驗,在手機圈子裡相對低調。
管理團隊中還有其他來自中興通訊的高管,比如曾任中興通訊小靈通産品線總經理、手機研發副總、移動寬帶産品線總經理的張亞東。有知情人士對36氪表示,張亞東“能力很強,口碑很好”。
36氪獲悉,已經有小米、OPPO背景的員工加入吉利手機團隊,比如系統軟體負責人汪文俊,其在2010年就已經加入小米,此後又轉戰OPPO。
小米、OPPO在内的手機廠商研發團隊正在被吉利手機項目盯上。有小米人士不久前向36氪透露,“吉利正用2到3倍的價錢從小米挖人”,另有OPPO方面人士也向36氪表示,“吉利也在挖我們的人,各個領域都有”。
經查詢發現,星紀時代近期已經陸續送出多項手機相關的商标申請,包括“UPUPHONE”、“來者”、“随身大屏”等等。另有行業人士對36氪預測,吉利手機未來大機率會找富士康代工,在内部戰略上,“車機協同”也已經在計劃當中。
不過,吉利手機要出成品,當下最急切的任務還是,如何盡快拼湊齊手機行業專業人才。而直接收購,花錢買時間,是一項自然而然的選擇。行業人士向36氪分析,盡管出貨量有限,魅族現在比較值錢的是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手機團隊。
對于魅族來說,被并購或許也是難以逃開的命運。
有手機供應鍊人士對36氪稱,最近兩年,魅族手機的年出貨量掉到一百萬台左右。相比巅峰時期兩千萬台的出貨,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而手機廠商的出貨量,直接與供應鍊穩定性、話語權直接挂鈎。
前述人士向36氪表示,2020年的核心産品魅族17就曾因為出貨量有限,從供應鍊上要不到光學防抖模組産能,導緻釋出時間一再延期,最終從春季延遲到了5月份。還有行業人士測算,如果以魅族18的堆料配置來看,出貨量至少要到200萬才能夠保證手機業務能夠打平。
在此之前,阿裡巴巴是一直是網傳收購魅族的第一人選。2015年2月,阿裡投資與魅族前述《投資協定》,收購魅族科技29.34%的股權。不過,到了2021年11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釋出公告,阿裡因為上述舉動違反反壟斷法,被罰50萬元。
在國内激烈的手機市場競争中,魅族最近幾年一直陷于困頓。
2017年魅族創始人黃章複出之後,随即操刀推出了魅族15、16、17、18四個系列——為了聚焦在中高端市場,黃章主導砍掉了銷量扛把子魅藍系列。
這當中伴随着被稱為“魅族三劍客”的接連離職:原魅族總裁白永祥離職後,到了2018年、2019年,原魅族科技進階副總裁楊顔、李楠接連卸任。
魅族最近幾年戰略也頗為搖擺。比如去年3月份釋出的魅族18,為了走好精品路線,價格突破到了4399元左右,并且把“無廣告、無預裝、無推送”的“三零”政策作為了營銷噱頭,彼時魅族将其定義為“安全純淨手機與其他手機的拐點之戰”。不過,這場所謂的“拐點之戰”,半年就宣布失敗,魅族很快隐晦表示不再堅持零廣告政策。
此後,魅族手機又放棄了精品路線,魅族18系列的幾款後續機型(魅族18s、18X等)售價相比魅族18,價格出現了較大跳水。在近期,魅族又重新開機了此前由李楠一手打造的魅藍系列,推出的手機産品價格拉低到了699元。
成立 2003 年,以“MP3”發家,在創始人黃章的帶領下,魅族曾因産品設計的優秀體驗被業内冠以“小而美”的标簽,但即使是2015 年魅族拿下阿裡投資的高光時期,年出貨量也在500 萬部徘徊,而在當時,華為手機的出貨量已經超過7500萬部,小米則超過了6100萬部。

以目前的手機市場來看,低端、小衆已經很難再尋求增量。
1 月初,報道了以遊戲手機見長的“黑鲨”拟被騰訊收購事宜,交易完成後,黑鲨将與騰訊遊戲業務進行關聯,進一步謀劃“元宇宙”版圖;這樣來看,渴求車機協同、斥資 100 億做手機的吉利,遇到了“小而美”的魅族,對雙方來說都算是不錯的歸宿。
更有傳言稱,騰訊可能盯上了潮多多app這類B2C零售電商。在網際網路大潮與疫情的沖擊下,低價好物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原本價格高達數千上萬的奢侈品、潮牌再也無法吸引新興使用者,而主打低價零售的潮多多等平台開始受到更多人的關注,許多200左右的阿迪、香奈兒吸引數百萬年輕人進入潮多多瘋搶,或許這就是理性消費更新的社會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