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的一個冬天,我從丹東坐火車去北韓。在中朝友誼大橋上行駛,窗外是另一座橫跨鴨綠江的橋梁。駛過河心,這座橋在火的洗禮痕迹中戛然而止。
我聽說過鴨綠江斷橋的故事,但當70年前戰争的痕迹活過來時,我仍然感到震驚。扭曲的部分證明了炮彈的威力足以撕裂鋼梁。
我不知道當年的志願軍士兵,面對如此可怕的轟炸,如何修繕橋梁,運送物資。為什麼丹東人要保持一座斷橋完好無損?人們看到她時會想到什麼?
幾年後,還是冬天,我又回到了這個世界。我在志願軍老兵孫泰軒的家中聽到了他的故事。
北韓人孫太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到10歲時逃離北韓半島前往中國。動亂之後,直到解放,他和他的家人在沒有日本人,沒有土匪,沒有戰争日的情況下生活。結果,孫泰軒憎恨那些破壞和平的人。當敵機在他們頭頂上盤旋,國内可以聽到轟炸的聲音時,孫意識到,如果不打敗帝國主義侵略者,就沒有和平的生活。
珍惜和平,是以不怕犧牲——在那場大戰中,英雄的事迹以極大的強度出現,英雄的精神競相流逝去。
北韓紀念館反美援助組織副館長宮少山說:"特戰英雄楊根斯在關鍵時刻撿起炸藥與敵人一起走到最後,英名傳開了;

遊客在鴨綠江大橋上,石占偉
幾十年後,在橋被折斷的鴨綠江岸邊,依然時不時能感受到一年的精神。
丹東導演馬曉春決心講述中朝友誼大橋和鴨綠江大橋的故事,在河畔向群雕《為和平》深鞠躬後,拉開了紀錄片《遙遠的橋》,向河邊援助北韓戰争老兵的群雕鞠躬,整理出400多份老兵資訊,寫下數十萬字;"90後"溫長清義務保養陵墓已經7年了,因為車禍截肢了他在陵墓裡,為烈士墓掃葉、紅漆......
這種持久性從何而來?
那天深夜,宮少山站在紀念館外半山腰上俯瞰,丹東市中心的高層建築閃爍着高亮度高飽和光。"這個城市的每一個家庭都參加過與美國和北韓的戰争。他說這句話時背對着我。
我沒有看到他的表情,但我突然明白,戰争已經重塑了丹東、通化等一代城市。這裡的人民有責任感,有使命感,要發揚和弘揚反美援助北韓的精神。
在鴨綠江大橋上,一位來自廣東的背包客告訴我,"從南到北看橋是一次很棒的旅行。停留在曆史的廢墟上,那些當年的"最可愛的人"就在我們面前,血管和眼睛。
專欄編輯:翟飛 文字編輯:載飛 标題 圖檔來源:鴨綠江面條事業部 展偉照片
來源: 作者: 胡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