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中國制造」,可能和你記憶中的有點不一樣。
刷朋友圈時——
故宮博物館的 H5 可能戳中過你的萌點,故宮文創可能戳中過你的錢包,古人的漢服、妝容、配飾,被越來越多年輕人仿效。

進電影院時——
國内首部 4k 全景聲粵劇電影《白蛇傳·情》,今年創造了中國戲曲電影票房新紀錄。
它并不是傳統的舞台表演+實景拍攝,而是通過 90% 的技術特效,表現靈動的水墨畫面,與中國風的審美意蘊。
同時,《嫦娥奔月》《捉放曹》《鎖麟囊》等多部戲劇,已經在嘗試 8K 化。
8K,也讓神話的仙魅、曆史的滄桑、古裝的精美,宛在眼前。
逛展時——
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作品《中華武魂》今年開展,結合 CG 虛拟影像,中國國術長拳的「提、托、聚、沉」全部軌迹化。
虛實之間,動靜交錯,一拳一掌,跌宕起伏。
進劇場時——
梅蘭芳去年 10 月突然「重生」,以年輕的數字人形象,出現在梅蘭芳大劇院的一束光之中。
「梅蘭芳時代」,也是曆史上平劇的最高點。
數字梅蘭芳則結合了 VR、AI、3D 增強等多個技術,高精度重建的每處皮膚、每個表情、每件服飾,讓他的面容體态、語音語調、一颦一笑,都栩栩如生。
玩遊戲時——
在手機上和 AI 下象棋、圍棋、五子棋,早就不足為奇。
當 AlphaGo 成為全球首個戰勝圍棋世界冠軍的機器人,我們不再低估 AI 的智商,也不低估一項新技術能為傳統文化帶來的熱度。
就算你隻是看看網上新聞——
虛拟世界越來越火的當下,連國畫都在 NFT 化。
非遺傳承人徐亞娜選擇将平劇臉譜 NFT 化,166 枚數字臉譜,73 款不同人物形象,試圖在新的技術浪潮中,吸引年輕人視線。
騰訊的《數字民族圖鑒》,每個民族圖鑒限量 54 件,一套 118 元,3024 件數字藏品 1 分鐘被搶空。
「新國粹」已經來了,數字化就是其最大的變化。
還有更多傳統國粹,都在等待一次曆久的革新:書法、漆器、皮影、刺繡、烙畫、彩繪、紮染、蘇州評彈、藏族唐卡、中陽剪紙……
這些都是我們堅守傳下來的,骨子裡的好東西。
雖然現實是,太多國粹在曆史長河與日消失,越來越少年輕人主動關注它們。
突然問一句「中國四大國粹是什麼」,可能很多人都要遲疑一陣,才答出「平劇、國術、書法、中醫」裡的一兩個。
國粹同樣置身迷茫。
不過近年來,國潮、國貨都在大肆興起,可以看出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包容和熱愛。
相比之下,國粹似乎是個古老的詞。
它讓人想起童年餘音繞梁的戲台,早讀朗誦的「京中有善口技者」,還有大學被人遺忘在操場的選修課「太極拳」。
但國粹,也是個近在咫尺的詞。
我們現在仍喜歡以茶會友,雖然這茶可能是奶茶;
我們去醫院也會被開中藥,不過西藥更在家裡随處可見;
我們逢年過節也喜歡和親戚朋友「大玩」最火國粹,它的名字叫麻将;
其實,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國粹可以說是數不勝數。
隻是時過境遷,從古跨越至今的傳統文化,很難原封不動地發展,還指望延續當年盛況。
90 後口技表演藝術家方浩然就坦言:
雖然國家一直鼓勵傳統文化複興,但依然抵擋不了流行文化的沖擊。年輕人願意學口技的非常少,很多傳承人都是六七十歲。
「但數字技術可以讓瀕臨滅絕的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他說道。
面對數字時代的沖擊,國粹也迎來了新的轉折點。
如上,衆多國粹都迎着數字化浪潮一擁而上,展現着各類多元的新面貌。
在網際網路方興未艾的 20 年,數字化常常被視為一種靈丹妙藥,似乎能與任何傳統産業和行業發生化學反應,國粹也不例外。
但數字化不是解決方案,更不是目的。
新技術、新場景,給國粹帶來了最大的創造空間,但也給國粹帶來了最大的風險。
網際網路的快節奏,讓它們容易撞上熱點,迅速被熱議,但很快就冷卻;再好的國粹,如果碰到了不合适的技術,呈現效果就會一團糟;附庸風雅,拙劣模仿,隻會遭來非議和罵名……
僅僅把傳統國粹搬到網際網路上,更像是國粹 cosplay,很難真正延續國粹的風貌和精神。
圖注:Tobias Gremmler 運用數字媒體、動态圖形等技術,打造了一場精妙的視覺體驗,雖無真人卻也表達出戲劇的古典神韻。
非遺之是以能傳承千百年,原在于它本身就是變動不居的,但每一代傳承人會利用時代的成果,去豐富和完善,才得以讓它們煥發新生。
四大國粹之一平劇,就是自乾隆年間發展,徽班、漢調,融合昆曲、秦腔等表演方法,在近 50 年間交織發展的結果。
而數字技術,是這個時代最好的成果。
在我們看來,「數字化」最大的價值,并不在于傳播管道,而在于,數字本身即藝術。
圖注:VR(虛拟現實)重塑了筆墨,更重塑了畫布的概念——空間就是畫布。
守護非遺!守護非遺!守護非遺!
當這樣的聲音越來越浩大,比起科普它,旁觀它,不如直接參與它,創造它。
盡管一切對我們而言都是陌生的,但我們還是決定用最大的熱情來做這樣一件事:
釋出一個「杜比全景聲空間音頻口技作品」。
如果你還記得國小課文《口技》,想必也知道它的魅力,隻有在現場才感染力最強:
閉上眼,眼前人的唇、齒、喉、舌全都消失,世間萬物開始窸窣作響,可以聽到小橋流水人家的馬嘶犬吠,屋後密林的鹿呦蟬鳴,遠山之外的獅吼猿啼……
這種惟妙惟肖、技驚四座的技藝,成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但也因為缺少科學的傳承方式,在當下更加岌岌可危。
盡管有網際網路的傳播加成,但對于這種極其追求現場感的表演,幫助并不大。
而伴随着空間音頻技術的亮相,口技的發展終于有了最大的催化劑——它能讓口技表演者模仿的生靈萬物,重新有了空間感和方位感。
聽在耳中,恍在身邊。
不誇張地說,我們認為口技,就是空間音頻的絕配。
具備杜比全景聲的空間音頻,将讓你在最前沿的聲學技術下,重回 300 年前,真正置身故事之中,感受這一傳統技藝最驚豔的現場效果。
1 月 24 日,「愛範兒數字國粹」第一季:《口技:三聲萬物》即将上線。
期待和你一起,「聽」見新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