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間諜到演員的文化部副部長,上任後:我不知道為什麼選中我

作者:歷史典錄

“上次來拜訪英若誠先生,他還是一位演員,此番再來,他已榮任文化部副部長。”1989年,中國新聞社社長劉北憲再次來到英若誠住處。

英若誠,出身書香門第,50年代考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1956年,在高爾基名劇《耶戈爾·布裡喬夫和其他的人們》中飾神父巴夫林,顯露才華。

從間諜到演員的文化部副部長,上任後:我不知道為什麼選中我

英若誠

此後,在《駱駝祥子》、《茶館》、《馬可·波羅》等許多話劇、電視劇、電影中成功地扮演角色。英若誠以表演藝術家著稱。

畢業于清華外文系,翻譯過《(奧賽羅)導演計劃》、《咖啡店的政客》、《報紙 主筆》、《請君入甕》、《推銷員之死》,并曾赴美國數所大學講課。英若誠以懂英文、精譯述名世。

除了演員身份是公開的,英若誠在成為演員之前,還有一個身份——當過間諜。這段經曆我們就不在這裡展開講了。

看到劉北憲前來,英若誠趕忙站起來招待他坐下,先開口道:“你想知道點什麼?”

劉北憲此次來,其實就是想了解英若誠先生是如何從演員到副部長的?

“是啊,我也至今還不知道為什麼選中了我。”他說:“我過去與王蒙僅是神交,并不認識。選我,大概是中國開放以來,我在文藝問題上從不隐瞞自己的觀點,不論身在國内國外,總是怎麼想怎麼說,大膽發表意見。也許,這些觀點、意見有可取之處?!”

頓一頓,點燃一支香煙,又道:“到文化部後,我想我還會這樣做,有什麼說什麼。您知道英國人有句諺語‘誠實是最好的政策’。”

從演員到副部長,英若誠在中國是第一個。劉北憲請他談談怎樣做好新的工作。

“文化部新班子的施政綱領,王蒙在全國文化廳、局長會上已經闡述。我個人感覺,怎麼講也出不了一個範圍,就是充分尊重藝術規律和藝術創作者。怎麼能通曉。掌握不同藝術門類的不同規律,然後利用這些規律促進藝術繁崇,促使人才輩出,這就是我們想要做的!”

從間諜到演員的文化部副部長,上任後:我不知道為什麼選中我

劉北憲說:“有人說,文化部新班子都是内行人。”

英若誠笑了,他說:“哎,聽這話您可得留神!其實哪有絕對的内行。我幹了一輩子話劇,叫我畫個舞台燈光設計圖我就不行。........信了這話,我們就容易當懶漢喽!”

英若誠大概與“懶”絕緣。他原本就是個“大忙人兒”。那幾年,他曾先後出訪意大利、英國、法國、瑞士、日本和美國,到處演出、講學。

風塵仆仆,他赴美為當地劇團導演了巴金原著、曹禺改編的話劇《家》,根據昆曲改編的話劇《十五貫》;赴港為香港話劇團導演了莎翁名劇《請君入甕》;也為北京人藝翻譯、主演了美國當代名劇《推銷員之死》。

他因在《馬可·波羅》中飾忽必烈被意大利人推選為最佳男演員,榮獲“銀貓獎”;他被美國堪薩斯市授予榮譽市民稱号,拿到了美國人頒的“大學戲劇獎”。

行色匆匆,他就像一位在藝術世界裡穿梭搭橋的人。

從間諜到演員的文化部副部長,上任後:我不知道為什麼選中我

英若誠《末代皇帝》中飾演監獄長

當了部長,他更加忙了。他已經走訪了文化部直屬的數個藝術團體,去了解各機關體制改革中的情況、問題。也不斷有舊日的老師、同僚敲門或不敲門便“竄”進部長辦公室,提意見,提建議。

他常常思索:如何廣采群衆意見,找出一種在文化上對外開放、對内搞活的體制?如何使新人新作不斷湧現,不受壓制?對于藝術成品,怎麼能發現其中好的,哪怕是處于萌芽狀态的東西,予以大力扶植?

自己呢?怎麼能在不斷發展的形勢下不成為保守勢力,不成為改革的絆腳石,而保持清醒的頭腦,少幹些蠢事。

“部長”考慮的問題,與“演員”不盡相同了。那麼成為部長後,演員的舞台生涯是否就此結束?

從間諜到演員的文化部副部長,上任後:我不知道為什麼選中我

英若誠與兒子英達

“我希望對現在的工作比較熟悉了之後,還可以兼顧演戲......哎,并不是我這個人戲瘾就那麼大,非演不可。許多坐在辦公室裡一個人想、想不到的問題,在話劇表演這種集體合作中就可以找到解決辦法,在劇院背景可以得到不少新資訊。”

當時,除了由于“要保持中國人說話算話的信譽”,仍在已答允出演的中外合拍片《末代皇帝》中擔任角色外,英若誠推掉了不少片約。

采訪結束,他推出自己那輛已經不新、顯然不常擦洗的自行車。“我要趕到部裡去, 先走一步。”蹬上車,他的背影消失在胡同的盡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