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 | 新消費日報(記者 高夢陽 李丹昱)訊,從極速擴張到裁員收縮,有贊隻用了半年時間。
日前,有媒體報道有贊(08083.HK)近期将大規模裁員,人數為1500人左右。該報道稱,有贊把“人員優化”寫入了2022年的OKR中。同時,有贊副總裁陳錦晖已經于2021年10月離職。
值得注意的是,有贊官方并未對外正式回應裁員等相關傳聞,而是在1月21日傍晚對外宣稱,已正式開啟事業部化調整,将前台業務拆分成社交電商、新零售、美業、教育、Allvalue五大事業部。
但近期離職的有贊從業人員丁揚卻不以為然。
“有贊在2021年上半年财務增長,是以Q3開始大規模擴張,人員規模迅速增長,不少被裁人員工作時間隻有三四個月。”丁揚向新消費日報表示,有贊的裁員并非像外界猜測的那樣一次性裁掉1500多人,而是有節奏有計劃的在裁人。“大概每天50的進度,已經走了差不多400人”。
另據新消費日報多方了解,陳錦晖早在2021年初就已經等同于離職狀态,除了部分工作需要交接,隻保留了所謂顧問的身份。
目前來看,不管是裁員還是有贊方面所說的“調整”,疫情期間曾經擁有出色表現的有贊再次陷入危機。而這場危機早有預兆。
有贊裁員進行時
2020年疫情爆發後,許多行業不得不做數字化、線上化轉型,一直深耕企業服務領域的有贊迎來利好。
根據其2020年三季報顯示,截止2020年9月30日,有贊營收為13.07億元,同比增長65.4%,服務商家GMV為723億元,同比增長90%,存量付費商家升至9.78萬家,較同期上漲19%。
與此同時,有贊在二級市場上一度表現優異,2020年全年股價漲幅高達367%,2021年最高點達到4.5港元每股,與2018年上市之初的0.58港元每股比較,漲幅達574.14%,有贊市值也從60億港元升至2021年3月2日的519.5億港元,增長近9倍。
然而,長期以來,有贊一直處于增收不增利的狀态。
近幾年,有贊一直處于虧損狀态, 2021年前三季度,有贊錄得收益約11.76億元,經營虧損約7.59億元,已經遠超2020年經營虧損3.56億元。
自1月中旬開始,有贊裁員消息不胫而走。
據有贊測試部門員工張霖介紹,裁員已經進行到第二波,據其了解,有部門離職率已經達到40%。“預計裁員将在年前完成,但目前裁員規模還沒有達到報道提及的數字,是以員工基本無心工作。”
有多位已經離職的員工對新消費日報記者表示,此次被裁員工普遍入職時間不長,不少系有贊Q3季度人員擴張時入職,部分員工入職不足兩個月。
“有一個組13個人,被裁員4名”,張霖認為,這與有贊在2021年下半年大規模擴張有關。在他看來,管理層對市場形勢沒有準确判斷,大規模招新後,由于市場形勢急轉直下,再次大規模裁員。
由于此次裁員涉及不少入職不足半年的新員工,是以賠償問題一直未能統一标準。
某職場社交平台資訊顯示,有贊員工就賠償問題與HR交談過程中,HR表示如果進入仲裁程式,會影響今後背調。而有的認證員工則聲稱有N+1的賠償。
丁揚透露,每個人情況不一樣,要根據HR談話确定。一般HR不會主動說賠償金,會建議員工主動離職。如果員工堅持要賠償金,則會涉及仲裁。
據了解,此次裁員風波中,技術開發崗位成為重災區,而這一部分也是其在2021年重點擴張的闆塊。财報顯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有贊共聘用4358名員工,技術及産品開發人員占比達到近40%。其2021年前三季度的研究及開發支出達4.8億元,同比增長50%。
此次有贊裁員的傳聞,不但涉及普通員工,也涉及到高層。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曾出任百度外賣副總裁,後于2017年6月加入有贊任副總裁的陳錦晖也已在2021年年底前離職。
但據新消費日報記者從有贊内部人士了解到,陳錦晖早在2021年初就已經離職,除了部分需要交接的工作,隻保留了所謂顧問的身份。
針對上述裁員消息,新消費日報記者向有贊官方求證,截至發稿暫無回應。有贊方面僅表示,将正式開啟事業部化調整,将前台業務拆分成社交電商、新零售、美業、教育、Allvalue五大事業部。
公司文化、内部管理是裁員内因?
新消費日報了解到,對有贊文化的不适應,成為多位受訪者的被裁理由。同時,多位受訪者認為,有贊的公司文化、内部管理存在問題。
此前,在許多關于有贊草創時的故事中,“太白山徒步“是創始人白鴉最為津津樂道的。“光靠體力是不夠的,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而一群人才能走得很遠。這也是我帶他們去徒步的原因,我希望他們自己領悟到這個道理。”

(有贊團隊在太白山徒步)
“凡是新入職的員工都被要求先向老員工學習創始團隊太白山徒步的往事”。 張霖透露,有贊有所謂的“老員工文化”。有贊的企業文化重,剛進公司的新員工不能先表達自己的想法,要先向老員工學習。“以陳錦晖為例,在剛入職有贊時,主管管道的他并非向白鴉彙報,而是向創始團隊中的coo彙報。”
張霖透露,口号式管理在有贊也非常常見,很喜歡在辦公區内拉橫幅。
事實上,盡管外界眼裡有贊的企業文化有較大争議,但其創始人白鴉一直“引以為豪”。
2019年,白鴉在中國有贊年會發表的一番關于996工作制的看法也引起輿論嘩然。
當時,有贊内部員工向外透露,其言論主要包括95後不勤勞、人不應該休假超過一周、取消團建費用,請假超過三天需要CEO報備等,并表示公司将實行996工作制。
為了佐證自己的觀點,白鴉還引用過某華為高管的故事變相提倡員工在工作與家庭沖突時可以離婚。即便是被引發外界輿論的廣泛質疑,白鴉仍然在朋友圈發文表示,“幾年後回頭看,這絕對是好事。”
當時白鴉甚至還提出了所謂“enjoy”的企業文化,具體就是:
- E/去體驗去感受,
- N/勇于接受新人、新事、新觀念,和新挑戰,
- J/并嘗試享受工作和生活帶來的一切,
- O/珍惜每一個機遇,
- Y/靠自己,并做最好的自己。
但有老員工向新消費日報表示,所謂的enjoy文化,自己是沒有一天enjoy,隻是老闆在enjoy。
“我沒待幾天,就想走了”。 李強于年中加入了有贊,他認為,有贊的管理有浮誇風,形式大于内容。内部考核機制有問題,内部人員為了不被淘汰,過于追求表現,會選擇速成有亮點的工作而把難啃的工作推卸給他人。“更有甚者為了展現自己的價值,會無中生有需求和産品,導緻浪費資源。這種情況很多網際網路公司也有,隻是有贊情況更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在裁員風波爆出後,白鴉宣布更新公司的使命和願景,将 “持續做一個enjoy的組織”轉變為“成就優秀人才的美好組織”。
上述員工調侃道:“這隻是在說被裁員的1500人都不夠優秀。”
主營業務受擠壓,有贊想要渡劫不容易
目前來看,有贊對外部環境變化應對失措,也是其當下困境的重要原因。
根據有贊财報顯示,訂閱解決方案及商家解決方案是其主要營收來源。而這些業務的發展速度,卻握在一些新興平台方手中。
其中,初期快手和抖音布局電商時,多選擇與SaaS服務商合作的模式,這也讓其迅速提升了交易規模。
資料顯示,有贊主要為快手、抖音以及微信等平台上的中小型電商企業提供軟體、支付等工具包,而快手平台曾是有贊最大的GMV來源,巅峰時期,貢獻了其約40%的GMV。
在平台自身開始向商家提供工具包後,有贊的業務受到嚴重影響。“快手依然在嘗試發展自己的電商交易閉環,是以我們來自快手産生的交易額在持續地收縮。”
有贊CFO俞韬曾表示,有贊上半年GMV不理想,主要是來自快手管道的GMV下滑影響,快手平台GMV占整體的GMV比例在2021年上半年下滑至20%。預計全年快手GMV的占比會下降到10%-15%。
丁揚坦言,這一變化對電商SaaS整個行業受到沖擊很大,流量平台之間的反壟斷合作給平台商家提供了便利,之前有贊等企業主要的市場就受到了很大的擠壓。
但這些在2021年上半年就已經出現的“懷苗頭”,并未得到有贊相關層面的重視。同時,有贊還提出了發展新零售、美業、教育等領域的目标,并開始大量招新。
彼時,有贊大舉擴張或與其向聯交所申請有贊科技股份以介紹方式在聯交所主機闆上市有關。“有贊方面可能認為融資管道打開後,資金、虧損問題會迎刃而解,是以才會擴張業務、員工數量等。”電商分析師陳虎東對記者表示。
張霖認為,在2021年的擴張中,管理層實際上并未清晰認識到自己在快手電商體系中的地位,或者對新業務期望太高,這也導緻組織體系迅速膨脹後,再次收縮。從現在來看,有贊等服務商正逐漸被大平台抛棄已成定局。
然而很快形勢就急轉直下。
11月15日晚24時,快手電商決定對有贊和魔筷執行第三方斷鍊操作——即刻起,不再支援直播間挂有贊和魔筷的三方商品,但通過短視訊、個人首頁、店鋪頁等其他管道售賣三方商品不受影響。
快手平台曾是有贊極為重要的增長引擎,斷鍊之後,有贊盡管表示,“此次調整隻影響快手電商推廣的直播連結場景,不影響短視訊、個人首頁、店鋪頁在快手進行推廣,消費者可以正常下單購買”。但也讓市場進一步對其喪失信心。
緊接着,2021年12月,中國有贊釋出公告,考慮上市申請的進度,已經無法于約定日期前完成其控股子公司有贊科技上市及中國有贊私有化程序,故決定不再推進本次私有化及有贊科技上市的程序。
在此次私有化失敗後,多重因素之下,有贊開始裁員、調整事業部。
但丁揚認為,這一調整在之前已經證僞。“之前投資巨大的新零售,教育,美業等垂直市場并沒有可觀回報,這也說明有贊的困難仍将持續。”
據有贊在職員工曉晴透露,有贊發展其他業務是不得已,支撐主營業務的商家數量正呈現下滑趨勢,如果沒有新業務吸引,營收增長都會成為難題。
受此次裁員風波影響,中國有贊的股價不斷在低處徘徊,較2021年2月的市值高點已經跌去約700億港元。
“有贊在經營上不夠沉穩,為了吸引投資隻會生造概念和頻繁改動戰略。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管理問題,裁員節約的成本對有贊而言,也隻是杯水車薪。”張霖認為,有贊的資金鍊壓力還會持續,一方面是有贊管理出現問題,另一方面,是在互聯互通背景下,有贊的市場正迅速收縮。
(應受訪對象要求,丁揚、張霖、李強、工曉晴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