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武帝将函谷關東移數百裡,從此函谷關戰略地位便為潼關取代

函谷關乃戰國時期秦國的東大門,是秦國抵禦山東六國進攻的重要關隘,而到了秦漢時期,随着天下一統,函谷關的戰略地位實際上便已經開始下降。漢武帝時雖然建立了函谷關,卻并非在秦國關隘舊址上興建,而是東移了150公裡。到了東漢末年,曹操為防止關西兵亂,又興建潼關,并廢棄函谷關,函谷關此後便已經退出了曆史舞台。

秦函谷關:關中與關東的咽喉要道,秦國抵禦山東六國的重要關隘

所謂函古,其實隻是稠桑原上的一道裂縫而已。稠桑原乃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地形,頂部雖然平坦如原,但高度卻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黃河從稠桑原北面流過,緊貼着原壁,因而關中與關東之間想要來往,沒有其他路可走,隻能通過這道裂縫。

此路雖然被稱為函谷道,實際上寬不過數米,乃是真正的“車不能方軌,馬不能并鞍”,當真可謂“泥丸可塞”,而函谷關便位于這道裂縫的開口處,即今天的河南省靈寶市王垛村。

漢武帝将函谷關東移數百裡,從此函谷關戰略地位便為潼關取代

函谷關

函谷關的東面,即函谷關的關前,則是弘農河,這條河在古代的水量并不像今天這麼小,而這條河則形成了函谷關天然的護城河。敵人想要進攻函谷關,就必須先渡過弘農河,而由于弘農河緊貼着稠桑原東側而流,河岸和關城之間隻有一條狹小的窄路,大軍根本排布不開。

那麼古代行軍打仗,有沒有可能繞過函谷關呢?實際上并不可能。原因就在于古代的稠桑原上乃是森林密布(從稠桑原這個名字也不難看出森林的密集程度),從崤山到潼津這一百多裡路,到處都是密集的森林,古代又被稱為“桃林之塞”、“松柏之塞”。由于森林太過密集,行人都難以通過,更何況是軍隊。是以,隻要守住了這條裂縫,便等于斷絕了東西交通。

正是占據了這種天然的地利,使得山東六國多次合兵進攻秦國,卻往往隻能望關興歎。例如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橹”。又如秦王政六年(前241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

漢武帝将函谷關東移數百裡,從此函谷關戰略地位便為潼關取代

秦始皇

正是由于函谷關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導緻從春秋時期開始,這裡便已經成為了兵家必争之地,晉國曾派軍駐守此地遏制秦國東進,晉國衰落之後此地又被秦國所奪,最終成為了秦國進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陣地。

漢函谷關:漢武帝将函谷關東移300裡,實際上已經喪失了作用

關于漢武帝為何要将函谷關東移,目前仍無準确說法。傳統說法認為,是樓船将軍楊仆雖然因功封侯,但由于關内已經沒有封地,便被封為了關外侯。楊仆為了免于他人恥笑,便上書漢武帝,要求将函谷關東移至今新安境内,不僅可以擴大關中地盤,而且可以加強對關東的控制,最終取得了漢武帝的同意,而如此一來,他的封地便也被包含在了函谷關以内,他也就成了關内侯。

無論如何,漢武帝之是以會同意遷徙函谷關,主要還是源于函谷關的戰略地位下降。自秦漢以來,天下已然一統,關中與關東再無對立必要,如此一來函谷關的戰略地位必然下降。雖然當時山東地區存在大量藩王,但曆經“七國之亂”,藩王實力已經大損,且漢武帝推行推恩令之後,中央朝廷管轄的區域必然要走出關中,深入山東各地,東移函谷關、加強對關東控制,也的确符合朝廷戰略。

漢武帝将函谷關東移數百裡,從此函谷關戰略地位便為潼關取代

劉徹

此外,由于黃河河道的不斷下切,導緻黃河水位不斷降低,而原本貼着稠桑原的河道則裸露出來形成了河灘,而關東的軍隊完全可以走河灘繞過稠桑原,而不必再走函谷道。再加上稠桑原上的樹木由于砍伐過度,早已失去了天然屏障作用,關東的軍隊也完全可以走稠桑原上面。這些,都使得秦函谷關的戰略作用下降。

然而,東移之後的函谷關,卻也就此失去了扼守關中東大門的作用。從地圖上不難看出,從洛陽到關中,實際上有北崤道和南崤道兩條路可走,而漢函谷關則設在北崤道上。如此一來,叛軍想要進入關中,完全可以走南崤道,如此一來便繞過了漢函谷關。例如新莽末年,赤眉軍攻入關中,便是兵分兩路直接繞過漢函谷關,會師于弘農縣(即秦函谷關),而此時的秦函谷關已經廢棄,結果赤眉軍輕而易舉地便攻入了關中。

潼關:三國以後函谷關戰略作用消失,潼關開始成為戰略要地

赤壁之戰後,曹操眼看南下無望,于是開始将戰略重心轉至西涼,為了防止關西兵亂,再加上秦函谷關戰略作用降低,曹操于建安元年(196年)始設潼關,秦函谷關至此徹底退出曆史舞台。至于曹操令許褚在黃河河灘上營建運糧道、弘農太守孟康于運糧道修建“魏函谷關”則是後話。

漢武帝将函谷關東移數百裡,從此函谷關戰略地位便為潼關取代

曹操

潼關位于渭河和黃河交彙處,對面便是黃河的重要渡口風陵渡,也是極為險要之地。在黃河的南面,有兩條河流,即西邊的潼水和東邊的遠望溝,在兩條河水中間有一道山塬,寬有兩公裡,高七百米,由于兩側常年被水流沖刷,是以峭壁陡立,非常險峻。

在塬的北面就是黃河,和函谷關一樣,黃河緊貼着塬體流淌,沒有任何空隙,使得每個向西行進的人,都必須通過原上,而再無其他路可走。而要登上塬,就隻有一條路可以通行,叫做黃巷坂。黃巷坂和函谷道一樣,寬僅數米,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峻之地。而沿着黃巷坂上了塬,就到了潼關。

不過,潼關遇到了和函谷關一樣的問題,那就是地形的改變。初建潼關時,潼關北面的黃河也是緊貼着塬體流淌,要想通過潼關,就隻能登上高原過關。但随着黃河不斷沖刷河道,使得潼關北面的黃河河床不斷下降。到唐朝時期,潼關也出現了一片裸露出來的黃河河灘,結果導緻潼關的天險不再存在,唐朝隻得将潼關從塬上移出,搬到了河灘上。

漢武帝将函谷關東移數百裡,從此函谷關戰略地位便為潼關取代

潼關

當唐朝将潼關從山塬上搬到了河灘後,舊潼關就廢了。轉而代之的是十二個關隘,稱作十二連城,平時有官兵駐守,禁止普通老百姓通過。但是唐朝後期,制度腐敗,居然不在十二連城處設防,導緻黃巢的起義軍直接從舊潼關的塬上繞到了設在河灘上的潼關的背後,前後夾擊攻破了潼關。

總的來說,函谷關和潼關是繼承關系。春秋戰國時期,秦國以關中為根基,對關東六國進行攻伐,是以函谷關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而那時還沒有潼關。到了西漢武帝時期,舊函谷關被新函谷關取代,但效果并不明顯,此後又開始修建潼關,結果潼關又因地形改變而喪失作用。

當然,關隘是否險要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得看國家的實力,如果一個國家腐朽得不成樣子,那麼就算關隘再怎麼險要,也很難守得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