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後,《閃閃的紅星》能否成為芭蕾舞台上的又一部經典?

作者:新民網

“ 小小竹排江中遊, 滔滔江水向東流, 紅星閃閃亮, 照我去戰鬥, 革命代代如潮湧, 前赴後繼跟黨走, 前赴後繼跟黨走。”随着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響徹劇場,經過三度修改的芭蕾舞劇《閃閃的紅星》前兩日再度獻演上海大劇院。紅星照耀的不僅是革命人前赴後繼尋找光明之路的身影,也是芭蕾人百折不撓開創芭蕾舞中國學派的決心。

《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後,《閃閃的紅星》能否成為芭蕾舞台上的又一部經典?

圖說:芭蕾舞劇《閃閃的紅星》劇照 官方圖(下同)

昨日,國家藝術基金2020年度滾動資助項目《閃閃的紅星》“三改”專家研讨會在滬舉行。衆多點贊聲中,中國舞蹈家、編導舒巧談到的話題最為發人深省,在她看來,最激動人心的是在“紅星”中看到對中國芭蕾舞民族化發展的嶄新探索,繼《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之後,它或許能讓芭蕾舞中國學派創立邁出一大步。

提到中國芭蕾舞劇經典,難以跳過的自然是《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然而,無論是誕生于1964年的《紅色娘子軍》還是首演于1965年的《白毛女》,距今都超過半個世紀了,芭蕾舞台上還能否再出一部留得下、傳得開的經典?芭蕾舞中國學派能否找到新路徑?是很多芭蕾人的心結,也是他們的祈盼。

《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後,《閃閃的紅星》能否成為芭蕾舞台上的又一部經典?

舒巧坦言,五十多年前,受到客觀條件限制,即便是兩部經典,也能明顯感受芭蕾味很少,以中國舞居多。但實際上,芭蕾是非常豐富的語言。西方芭蕾經過數百年發展,形成了意大利、法蘭西、俄羅斯、丹麥、英國、美國等不同學派,任何一個學派都和自身民族性格緊密結合。在芭蕾民族化的過程中,中國芭蕾人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建立中國學派。

中國芭蕾從經典作品《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的奠基年代,發展到芭蕾舞與現代舞結合的“現代派”,如今進入到芭蕾民族化的第三個發展階段,芭蕾舞劇《閃閃的紅星》無疑是一部極為重要的探路之作。此次經過編導趙明“三改”的“紅星”,讓舒巧看到了古典芭蕾元素和民族舞蹈的有機結合:“作品充分運用古典芭蕾技術,并将之‘化’開來與民族民間舞、中國古典舞結合,最終融入到舞劇創作中……這很難做的,同樣是搞編導的,我知道‘紅星’編創,為中國芭蕾民族化發展提供的經驗很寶貴,很重要。”

《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後,《閃閃的紅星》能否成為芭蕾舞台上的又一部經典?

作為海派文化的标志之一,上海芭蕾舞團緊抓原創,始終在探索紅色劇目和海派風格的相融,團長辛麗麗坦言:“《閃閃的紅星》經曆八度易稿、三次大改,三四年内在全國各地演出百場,憑借的是對芭蕾的熱愛、堅持和信仰。”在這個過程中,曾經曆跟腱斷裂的範曉楓又穿上了腳尖鞋,連軸轉排練和演出的戚冰雪跳到指甲脫落,還有飾演潘冬子的吳虎生哪怕跟腱反複發炎都在咬牙支撐。辛麗麗說:“我們的目标是用芭蕾語彙講好中國故事,希望能在中國芭蕾舞台上再留下一部傳世之作。”(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