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后,《闪闪的红星》能否成为芭蕾舞台上的又一部经典?

作者:新民网

“ 小小竹排江中游, 滔滔江水向东流, 红星闪闪亮, 照我去战斗, 革命代代如潮涌, 前赴后继跟党走, 前赴后继跟党走。”随着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响彻剧场,经过三度修改的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前两日再度献演上海大剧院。红星照耀的不仅是革命人前赴后继寻找光明之路的身影,也是芭蕾人百折不挠开创芭蕾舞中国学派的决心。

《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后,《闪闪的红星》能否成为芭蕾舞台上的又一部经典?

图说: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剧照 官方图(下同)

昨日,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滚动资助项目《闪闪的红星》“三改”专家研讨会在沪举行。众多点赞声中,中国舞蹈家、编导舒巧谈到的话题最为发人深省,在她看来,最激动人心的是在“红星”中看到对中国芭蕾舞民族化发展的崭新探索,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之后,它或许能让芭蕾舞中国学派创立迈出一大步。

提到中国芭蕾舞剧经典,难以跳过的自然是《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然而,无论是诞生于1964年的《红色娘子军》还是首演于1965年的《白毛女》,距今都超过半个世纪了,芭蕾舞台上还能否再出一部留得下、传得开的经典?芭蕾舞中国学派能否找到新路径?是很多芭蕾人的心结,也是他们的祈盼。

《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后,《闪闪的红星》能否成为芭蕾舞台上的又一部经典?

舒巧坦言,五十多年前,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即便是两部经典,也能明显感受芭蕾味很少,以中国舞居多。但实际上,芭蕾是非常丰富的语言。西方芭蕾经过数百年发展,形成了意大利、法兰西、俄罗斯、丹麦、英国、美国等不同学派,任何一个学派都和自身民族性格紧密结合。在芭蕾民族化的过程中,中国芭蕾人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建立中国学派。

中国芭蕾从经典作品《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的奠基年代,发展到芭蕾舞与现代舞结合的“现代派”,如今进入到芭蕾民族化的第三个发展阶段,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无疑是一部极为重要的探路之作。此次经过编导赵明“三改”的“红星”,让舒巧看到了古典芭蕾元素和民族舞蹈的有机结合:“作品充分运用古典芭蕾技术,并将之‘化’开来与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结合,最终融入到舞剧创作中……这很难做的,同样是搞编导的,我知道‘红星’编创,为中国芭蕾民族化发展提供的经验很宝贵,很重要。”

《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后,《闪闪的红星》能否成为芭蕾舞台上的又一部经典?

作为海派文化的标志之一,上海芭蕾舞团紧抓原创,始终在探索红色剧目和海派风格的相融,团长辛丽丽坦言:“《闪闪的红星》经历八度易稿、三次大改,三四年内在全国各地演出百场,凭借的是对芭蕾的热爱、坚持和信仰。”在这个过程中,曾经历跟腱断裂的范晓枫又穿上了脚尖鞋,连轴转排练和演出的戚冰雪跳到指甲脱落,还有饰演潘冬子的吴虎生哪怕跟腱反复发炎都在咬牙支撑。辛丽丽说:“我们的目标是用芭蕾语汇讲好中国故事,希望能在中国芭蕾舞台上再留下一部传世之作。”(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