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裝備不好才不抵抗?東北軍後來打赢17國,張學良為什麼就不行?

作者:史海行者

張學良率東北軍主力部隊入關避戰是鐵打的事實,無需多言。但當下又盛起一股“東北軍裝備不好,無力抵抗日軍攻擊,為儲存有生力量,才率部入關抗戰”的風頭。它們的理由是,東北軍在與蘇軍交戰時,被小股蘇軍輕易擊敗。而日軍曾在日俄戰争時擊敗過沙皇俄軍,是以東北軍也肯定打不赢日軍。而張學良儲存“有生力量”的說法是,張學良在西安事變後積極籌劃抗戰,著名的“長城抗戰”就是在張學良的指揮下進行的,這場戰鬥東北軍表現突出,是以不該被認為是“怯戰”,張學良和蔣介石等也不用為東北丢失負全責。

裝備不好才不抵抗?東北軍後來打赢17國,張學良為什麼就不行?

這種混淆概念的說法是很可惡的。首先蔣介石和張學良的第一責任就是丢失東北,這是罪大惡極,無論如何都是無法交代的,當然,根源還是老蔣執行錯誤的“攘外必先安内”之政策。東北丢失之後,日軍大肆搜刮東北的軍打火機械,當時從東北兵工廠及軍火庫搜集出來的武器彈藥,足夠武裝30個以上的“國防師”。這是什麼概念?假設每師8000-12000人,采用典型的二旅四團編制的話,師屬能有特務營,騎兵營,炮兵營。炮兵營能有火炮12門,四個步兵團能做到團有迫擊炮連或步兵炮連,營有槍炮連(3門大口徑迫擊炮和6-8挺重機槍),每連除了配齊6挺輕機槍外,還能有2-3門小口徑迫擊炮,30個這樣的國防師最少能和4個日軍甲等師團掰手腕。遺憾的是,這些裝備都被補充到日軍内部“北韓師團”和僞滿,僞蒙軍隊中去了,一些性能好,狀态佳的裝備,幹脆被直接強化到日軍部隊中。

裝備不好才不抵抗?東北軍後來打赢17國,張學良為什麼就不行?

而日軍占領并開始經營東北後,東北各兵工廠,礦場,煤場和鋼鐵廠等仍在加班加點的生産,中國戰場上的日僞軍作戰物資中,槍彈和炮彈消耗的70%都來源于東北各兵工廠,日軍班組使用的擲彈筒,迫擊炮,則100%來自于東北。這樣計算的話,誰還敢說“張學良無罪,蔣介石有難處”之類的鬼話?而到了後期日軍本土資源告急,而太平洋戰争及東南亞戰争的爆發,使得日軍不得不開始擴大兵源的補充,日本本土的軍工産業無法滿足這些兵源的裝備需求,怎麼辦?還是從東北各地搜刮和生産。

裝備不好才不抵抗?東北軍後來打赢17國,張學良為什麼就不行?

至于“裝備不好,官兵不行”之類的措辭,東北人民表示“這鍋可不背”。同樣都是東北人組成的部隊,林彪帶出的四野在經過改組後,由彭老總帶到陌生環境下的北韓戰場,一口氣吊打連同日軍掃雷部隊在内的17國,張學良為什麼就不行?而且,當時張學良所部共有國防軍,省防軍共計27萬人,日本關東軍的日籍師團和北韓師團,獨立旅團和警察部隊在内的,隻有3萬人。在裝備上,東北軍有150毫米口徑的野炮,榴彈炮和150毫米的迫擊炮。105毫米口徑的野炮,70-75毫米口徑的山炮,野炮更是數十倍于日軍。在總體9:1,精幹嫡系部隊5.7:1的人數優勢和裝備火力上數十比一的情況下,張學良竟然率主力逃回關内。如果以林彪所部以這樣的優勢去與3萬日軍交戰的話,那過程簡直不要太流暢。

裝備不好才不抵抗?東北軍後來打赢17國,張學良為什麼就不行?

是以,東北丢失的責任主要還是蔣張二人,其它軍官負次要責任。至于東北人民,不存在所謂“不會打仗”的鬼話。因為當時入朝參戰的志願軍中,大多數都是由東北人組成,林彪元帥在打完遼沈戰役後率部入關支援其它方向戰場,也都是依托東北人組成的主力為依托。由于林彪元帥東北軍的标志性裝束是“狗皮帽”,上至蔣,傅,白等人,下至聯合國軍,看到這樣的帽子沒有不怕的。聯合國“舊五常”美英法蘇蔣,都被“戴着狗皮帽子的東北人”輪番打了一遍,然後這些人說東北人打仗不行,誰信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