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衆多志願軍英雄勇敢地犧牲在山頭,成就影片中“王成”的高大形象

作者:YXEN

笑談古和今

釋出時間: 20-08-1708:56

《英雄兒女》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一部十分優秀的影片。它是導演武兆堤、編劇毛烽根據巴金的小說《團圓》改編的。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時期,在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1952年11月底離開志願軍部隊前,志願軍戰鬥、生活以及“王芳”與哥哥在戰場上相逢,與生父、養父“團圓”的故事。

衆多志願軍英雄勇敢地犧牲在山頭,成就影片中“王成”的高大形象

▲電影《英雄兒女》劇照

通過這部影片,抗美援朝的戰争風雲,我軍戰士在戰場上一幕幕英勇悲壯的情景畫面,在全軍、全國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電影插曲《英雄贊歌》流傳甚廣,片中有一首詩也讓人感動,尤其是英雄王成在戰鬥中高喊“向我開炮”,手持爆破筒沖入敵陣壯烈犧牲的英雄壯舉,令人震撼!

衆多志願軍英雄勇敢地犧牲在山頭,成就影片中“王成”的高大形象

然而,王成這個英雄角色的原型究竟是誰,長期以來一直是有争論的。

在抗美援朝戰争期間,作家巴金曾兩次到北韓采訪,通過采訪他了解到許多志願軍戰士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巴金在北韓先後寫下了《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英雄的故事》、《會見彭司令員》等文章。他不斷地積累着創作素材,為将來能寫好戰争題材小說打下堅實的基礎。

衆多志願軍英雄勇敢地犧牲在山頭,成就影片中“王成”的高大形象

▲巴金

1961年,巴金經過了七八年的沉澱,終于寫出了不朽名著《團圓》。在這部隻有兩萬多字的小說中,巴金采取第一人稱的寫法,用“我”的耳聞目睹,向讀者娓娓地叙述着發生在北韓戰場上的故事。

《團圓》小說刊出後,引起了茅盾、夏衍、荒煤等人的高度關注,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讀過之後,責成長春電影制片廠将它改編成電影。長影對《團圓》也格外重視,他們馬上組成以著名導演武兆堤為首的創作班子,開始着手對小說進行改編。

武兆堤看完《團圓》後被它充滿親情、友情的故事情節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感到這是一個好本子。他找來毛烽當編劇。改編前,兩人專程來上海拜見巴金,巴金向他們述說了自己在北韓的所見所聞,介紹了采訪過的志願軍英雄的事迹, 三個人很快就對未來的影片達成了一緻共識。

衆多志願軍英雄勇敢地犧牲在山頭,成就影片中“王成”的高大形象

在巴金小說《團圓》中,關于王成這個英雄人物,最後的結局落墨并不多。小說中關于“王成”的犧牲是這樣寫的:“……隻是王成沒能回來,他勇敢地在山頭犧牲了”。導演和編劇在編導電影《英雄兒女》時,根據巴金小說《團圓》中王成的原型,突出了原著中“王成”的本來面目,參照了小說中趙連長、通訊員小劉的英雄事迹,集中了衆多志願軍英雄們的事迹,塑造了影片中“王成”的高大形象。

劇本初稿寫成後,巴金非常滿意,因為電影劇本中加入了許多原小說中不曾出現的情節與人物。特别是對王成形象的塑造,顯得更加具體和豐滿。電影拍攝完成公映後,大獲成功。“王成”成為人人喜愛的志願軍英雄的典型形象。

衆多志願軍英雄勇敢地犧牲在山頭,成就影片中“王成”的高大形象

▲巴金等人在北韓

應該說,王成是在集中衆多志願軍英雄包括特級英雄楊根思等人的光輝事迹後,塑造的一個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但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型,就是志願軍65軍的英雄趙先友烈士。

趙先友,河北樂亭人,1928年生,犧牲前是志願軍第65軍194師582團2營6連副政治指導員。1947年入伍,1949年入黨。參加過解放太原、蘭州、甯夏等幾十次戰鬥,英勇善戰,曾三次立功。1951年2月入朝參戰。在守衛67高地時,雖身負重傷仍不下火線,在僅剩兩人的情況下,堅守陣地,先後打退敵人17次進攻,殲敵562人。最後喊出“團長,敵人上來啦,開炮打吧”,直至光榮犧牲,被志願軍總部追記特等功一次。

衆多志願軍英雄勇敢地犧牲在山頭,成就影片中“王成”的高大形象

▲趙先友烈士

趙先友呼喊的團長名叫張振川。張振川當時在團指揮所,目睹了趙先友等人壯烈犧牲的全部經過。

1952年10月2日,五連奪取67高地,打退敵人反擊後,将陣地交給六連堅守。敵人的反擊主要對準67高地,次日美陸戰第一師整編成的南韓陸戰第一團是李承晚陸戰王牌部隊,向趙先友所在六連扼守的67高地發起猛攻。六連官兵打得十分艱苦,傷亡較大,指導員、副連長受傷被擡下陣地,副指導員趙先友擔負起了連隊的指揮任務。在三天的鏖戰中,6連擊退了敵人18次反撲,殲滅了大量敵人。

10月5日,敵人先是用飛機對高地掃射轟炸,爾後數個炮兵群的上百門大炮,向小小的高地發射了數萬發炮彈、炸彈、凝固汽油彈,使整個陣地變成一片火海。而後敵人以一個營的兵力,在8架飛機、12輛坦克和3輛噴火坦克的掩護下沖上陣地。戰鬥到僅剩下趙先友和通訊員劉順武時,情況緊急,身上五處負傷的趙先友指令劉順武用步話機向團指揮所報告,敵人已沖上我陣地,要求團炮兵直接“向我陣地開炮!”

衆多志願軍英雄勇敢地犧牲在山頭,成就影片中“王成”的高大形象

當時,團指揮所内氣氛十分緊張,趙先友、劉順武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英雄氣概,使團長張振川和其他人的内心都受到了極大震撼。我們的同志還在陣地上,怎能下令大炮射向自己人呢?張振川在觀察所看到趙先友、劉順武和敵人拼殺的身影,在危急時刻,他又聽到步話機裡傳來趙先友嘶啞卻堅定的聲音:“團長,敵人上來啦,開炮打吧。”不久,在6連隐蔽部方向傳來一陣急促的手榴彈、沖鋒槍響聲後,陣地沉靜了。我們的英雄趙先友實作了上陣地前的誓言:“我們堅決守住陣地,人在陣地在,決不後退一步!”

團長張振川心情激動不已,他把心一橫,指令炮兵向陣地上的敵人開炮。在我軍奪回陣地後發現,趙先友和劉順武已與敵人同歸于盡,二十多個敵人的屍體躺在他們面前。

衆多志願軍英雄勇敢地犧牲在山頭,成就影片中“王成”的高大形象

我軍占領陣地後,美方的談判代表十分沮喪,還冒出一句“真是不可了解!”再也不敢與我們67高地的勇士們較量了。戰後偵知,敵陸戰一團團長因戰敗而被撤職,一營長自殺。

正在與美軍談判的我方代表團團長李克農戰後立即聽了張振川團長的戰鬥情況彙報,曾先後兩次來張振川所在的團看望并予以表彰,鼓勵部隊多打勝仗。李克農曾與張振川說:“你們卓越的指揮,英勇戰鬥取得的勝利,有力地支援了我們談判,打擊了美軍談判代表哈裡遜的嚣張氣焰。我代表談判代表團,向你們表示熱烈的祝賀和感謝,你們不愧是光榮的開城保衛者。”談判代表喬冠華說:“你們打得越好,我們罵得就更有勁。”

67高地戰鬥,僅趙先友率領着六連堅守陣地57小時,他們擊退了敵人17次反撲,實施了2次反沖擊,殲敵562人。志願軍總部在戰後,為趙先友和他所在的六連榮立特等功,并被授予“英勇頑強守如泰山的鋼鐵連”的光榮稱号。19兵團為劉順武等八位同志立一等功。

為什麼說電影中英雄王成的身上,有更多趙先友的影子呢?

首先,巴金兩次赴朝,兩次都到了趙先友的部隊65軍。國慶3周年之際,巴金等作家、音樂家來到志願軍65軍采訪。 在保衛開城反擊作戰中,65軍曾召開了慶功大會,巴金、王莘、辛莽等人都參加了大會。

1952年10月5日,趙先友等烈士英勇犧牲消息傳遍全軍,志願軍19兵團機關報《抗美前線》刊發的文章報道了67高地戰鬥實況。其中,六連副指導員趙先友、小通訊員劉順武兩位烈士在危急時刻,要求自己的炮兵“向我開炮”與敵人同歸于盡的事迹,也作了報道。因巴金回國在即,隻是看到了19兵團的報道。

衆多志願軍英雄勇敢地犧牲在山頭,成就影片中“王成”的高大形象

陳亞夫當時任65軍194師政委(1951年2月,随部隊入朝),五次戰役之後,他調任65軍政治部主任(1953年1月)。1953年8月巴金第二次赴北韓采訪,志願軍65軍政治部主任陳亞夫(原趙先友烈士的師政委),專門向他介紹了趙先友烈士的事迹。後巴金等同志到582團采訪了團長兼政委張振川,了解英雄事迹,并在六連住了一個來月,體驗生活。巴金來到趙先友烈士所在的團隊采訪直至該部隊回國。

582團團長兼政委張振川(後任河北省軍區司令員)在一次訪談中曾回憶道:“記得我軍在保衛開城反擊作戰全面勝利後,作家巴金親臨北韓的開城前線,對我志願軍65軍第582團進行戰地采訪。我向巴金介紹了我團攻防六七高地和三打‘紅山包’戰鬥中同志們英勇頑強、前仆後繼的戰鬥作風。特别提到了我團二營六連副指導員趙先友和他的戰友們在堅守67高地戰鬥中所表現的臨危不懼、視死如歸,最後全部壯烈犧牲的英雄事迹。巴金聽完我的介紹被趙先友等英雄不顧個人安危,主動呼喚炮火誓與陣地共存亡的英雄壯舉深深感動,深有感觸地說:‘你們團67高地戰鬥和三打紅山包,打得很漂亮。美國人武器強,我們的士氣強。’最後,巴老根據趙先友等衆多志願軍英雄的悲壯事迹,萌發了創作靈感,寫出了著名的小說《團圓》這一千古絕唱。”

1961年,巴金就根據陳亞夫和張振川的講述和他采訪到的其他英雄人物事迹寫出了小說《團圓》。後來根據這部小說為藍本改編攝制了電影《英雄兒女》。

也就是說,在小說《團圓》中文字沒有寫得很具體的王成犧牲的英勇事迹,在電影劇本改編時,通過巴金的介紹、導演和編劇的再創作,很好地充實到熒屏之中了。無論是巴金,還是導演和編劇,他們都對那位犧牲在陣地上的趙先友,死前對着報話機大聲呼叫:“向我開炮!”并與陣地共存亡這一壯舉大為欣賞。小說《團圓》中的“王芳所演唱的趙連長的英雄事迹”和“通訊員小劉的英雄事迹”,以及“王成勇敢地在山頭犧牲”,便是趙先友、通訊員劉順武等烈士的真實寫照。

作家巴金關于“王成”原型曾有過一個表态,“王成是許多英雄的形象”。既然“在山頭勇敢地犧牲”的志願軍英雄,都是巴金筆下的“王成”原型,是“王成”式的戰鬥英雄,那麼受到巴金特意采訪的趙先友烈士,并親自給趙先友烈士題詞,那就更是無可置疑的原型了 。

衆多志願軍英雄勇敢地犧牲在山頭,成就影片中“王成”的高大形象

事實上,上世紀90年代,北京軍區某集團軍為趙先友烈士立塑像,巴金曾為烈士親筆題字:“王成式的戰鬥英雄——特等功臣趙先友”。是以,不僅是在衆人眼中,就是在巴金先生自己看來,趙先友烈士肯定也就是“王成”主要原型之一,名不虛傳、受之無愧。

實際上,小說《團圓》也好,電影《英雄兒女》也罷,反映的都是志願軍第19兵團、第3兵團和47軍的故事。而這正是趙先友生前所在的部隊。“向我開炮的王成”原型,跟趙先友事實上很貼近。

衆多志願軍英雄勇敢地犧牲在山頭,成就影片中“王成”的高大形象

在原65軍幹部戰士心目中,大家都認為陳亞夫就是電影中“王文清主任”的原型,張振川就是“張振華團長”的原型(雖然他本人謙虛地予以否認),是以趙先友跟王成還是很有淵源的。根據張振川的回憶,小說《團圓》中“王成”的原型之一就是特等功臣趙先友。

趙先友這句“團長,敵人上來啦,開炮打吧”,與電影中王成那句經典的戰鬥呐喊“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沒有什麼差別。

衆多志願軍英雄勇敢地犧牲在山頭,成就影片中“王成”的高大形象

志願軍烈士忘我的犧牲奉獻精神,激勵着我軍多少戰士成為無敵的勇士。以至到我軍進行對越自衛反擊戰時,各參戰部隊戰前必看的電影都是《英雄兒女》。

我是笑談古和今,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别忘了關注和點贊哦,會有更多精彩内容源源不斷推送給你!(圖檔來自網絡)

來自:百度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4097328843150136&wfr=spider&for=pc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