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我随渭南市臨渭區采集核酸支援隊馳援西安的第28天,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又到了晚上10點多。身上積攢了一天的汗水,好像非常喜歡迎面而來的寒風,在脫掉冰冷的防護服的一刹那,激動地化作屢屢蒸汽,透過濕透的衣服飛快的向上飄着。我的眼神不自覺地跟着熱氣向上移動,不經意間看到“戰友”眼中映射出的萬家燈火,一身的疲憊瞬間消散,心裡暖洋洋的,一股強烈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回到房間,躺在床上打開手機,點進家庭群,聽着親朋好友一條條的加油鼓勁語音,看着兒子跨年夜發來的祝福短視訊,想着工作繁忙的丈夫幫我照顧家庭的身影,我思緒萬千,強忍淚水,隻能用“現在太晚了,他們都睡了,明天再回複”的借口,緩解湧上心頭的歉意。這段時間,輾轉于曲江春曉苑、春天裡、天鵝堡等十幾個不同小區的檢測點,從采集長長的隊伍到點對點上門采集,随着确診病例的驟然增多又逐漸減少,眼前沉寂的街道即将重新變得車水馬龍,腦海裡浮現出一幕幕難忘的畫面……
翻開月曆,時間回到2021年12月18日,我請願報名投入戰“疫”,仿佛還在昨天。當晚7點到達西安曲江惠賓苑飯店,與相關部門完成對接,匆匆放下行囊,吃過簡單的便飯後,中巴車将我們分散送達不同的小區。聽當地從業人員說,我們是首批到達的支援隊伍。我和同僚6人剛剛抵達曲江春曉苑小區,還沒來得及互相寒暄一句“咱們開始吧”,就投入到洗手、取棉簽、“請張嘴”、采集核酸、“慢走”的重複動作和語言裡。我們2人一組,采集核酸和輸入采集人員資訊緊張有序地進行着,不知道采集了多少人,也不知道時間過去了多久,隻看到一個個采集試管漸漸堆滿架子,一趟趟地及時被轉運走;隻感受到靈活的身體漸漸僵硬,隻剩下胳膊和雙手像上了發條一樣,周而複始地運轉。随着人群散去,我們“首戰”勝利。回到飯店,看了看時間,已經淩晨1點多了。簡單梳洗後,本想點開手機,給四處打電話詢問我情況的兒子報個平安,卻不知什麼時候睡着了。
第二天一大早,快速起床梳洗用餐後,繼續去中海城小區采集核酸。我們認真、耐心地重複一整套采集動作,直到兩臂僵硬,誰也不願停下來休息。防護服為一次性且穿戴不便,為了節約醫療資源,也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時間,檢測期間,沒有人喝一口水,渴了就咽口唾沫潤潤嗓子。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嚴峻,那時,我們多麼希望自己是一台程式設計自動運作的機器,可以超長待機,高速運轉,讓群衆少點等待,讓“長安”早日實作“常安”。
12月25日,西安迎來“銀裝素裹”,大家直呼“天降瑞雪,百病全消”,我們默默地在心裡祈盼“西”望您我,“安”然無恙。中午12點,我和同僚到達曲江樂居小區采集點,映入眼簾的是長長的待檢隊伍。那天天氣陰冷,寒風陣陣。雖然好多人身上套着厚厚的羽絨服,但還是凍得瑟瑟發抖,看着這樣的場景,我們鼻子酸酸的,将心裡的不忍化作動力,馬不停蹄開始檢測。不一會兒,密閉的防護措施就使面屏上附着了一層霧氣,什麼也看不清楚,我們轉動頭部角度,尋找面屏稍微清晰的地方繼續檢測。夜幕降臨,嚴寒襲來,凍僵的手開始笨拙起來,連核酸試管的瓶蓋都得擰動兩三下才能打開。雖然身體已經非常疲憊,雙腿也凍得不停發抖,但聽到群衆一句句“謝謝白衣天使,您們辛苦了!”的話語,收到小朋友送來自己畫的畫,有些業主送來面包、熱牛奶和取暖器,我們瞬間覺得這個寒夜不再寒冷,這場疫情也變得不再可怕。配合我們工作的從業人員也一直都在認真堅守崗位,大家被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互相感染着,越幹越起勁,直到晚上8點,順利完成一天的工作任務。
2022年1月5日,我們支援雁塔區明德八英裡小區,同樣是2人一組,一棟樓,上門采集核酸。我們2人從最高的26樓開始,每層7戶人家,逐戶敲門。“我們是采集核酸人員,現在給你們采集核酸。”為了不影響居民休息,盡早做完采集,我們就這樣重複着相同的話語、相同的工作、相同的動作到18樓時,衣服早已濕透,汗水順着内衣不停地向下流。晚上10點多,除集中隔離人員外,38戶采集任務完成,我們一手拿着采集核酸用物,一手提着用後的醫療垃圾傳回。刺骨的寒風中,從業人員幫我們消毒,消毒液噴灑在身上瞬間又增加了一股強烈的寒意。身後燈火漸漸熄滅,想想居民們能躺在被窩裡早早安睡,我們都感到非常的幸福,這一天的辛苦,也都算不了什麼。
2022年1月14日,今天是曲江新區解封前最後一次全員核酸檢測,大家幹勁十足,不到12點就結束工作任務。此刻,我們願疫情盡快歸零,讓昔日的不夜城更加璀璨奪目。(馬青娟)
來源:渭南市第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