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韓戰場失利的美國把目光轉移向越南。在對越南發起軍事行動之前,美國副總統發言說:“麥克阿瑟當年認為中國不會參入到戰争,可現在我們必須慎重考慮,中國真的會介入進來!”
由此可以看出,美國的态度在北韓戰争的前後産生了強烈的反差。從剛開始的不可一世,到後來的謹小慎微。中國在戰場上到底給美國留下了怎樣的心理創傷?
烙印心底的夢魇
如果沒有北韓戰争的洗禮,美國人永遠不會從他的狂妄自大中醒來。英勇無畏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戰場上,讓美國人親身地領教到了來自華夏民族堅定的意志和強大的力量!北韓半島戰争上受到的重挫,讓美國人重新對中國引起了重視。
二戰上戰績顯赫的美遠東軍司令麥克阿瑟曾大肆嚣張地揚言,他認為中國不會介入他對北韓發起的戰争,如果膽敢插手參與就會向中國國土發動攻擊。
當他率領着聯合國軍隊發起了進攻,在進行了“仁川登陸”戰略的成功後,沒有任何國家懷疑聯合國軍的勝利近在眼前,甚至戰鬥還沒結束,他們就着手開始準備勝利後的打算了。但他們沒有預料到的情況發生了,聯合國軍在不屑于中國的警告踏過三八線後,中國迅速派人民志願軍渡過鴨綠江進行抵抗戰鬥。
第一次交鋒就失利的聯合國軍,并沒有喪失對勝利的信心。他們認為,是由于行軍推進過于倉促,沒預料到中國軍隊會突然進攻,是以沒做好應戰的準備,覺得中國完全是因為僥幸鑽了空子才會取得勝利。這并不會影響他們最後勝利的結果。
第二次的戰役,聯合國軍做足了準備。志願軍們在武器裝備簡陋不堪、後期補給嚴重短缺、氣候條件極其惡劣而且完全沒有自制能力的情況下,将美國王牌陸戰一師打的潰不成軍,一個整建制的加強主力團被盡數殲滅。
西方社會無不嘩然!聯合國軍共死傷36000多人,其中竟然有24000多人是訓練有素的美國大兵!聯合國軍均無法相信這場戰争的敵人僅為美國口中“羸弱的亞洲人”,他們認為是蘇聯暗暗在中間摻了一腳。
接下來的第三次戰役中,漢城失守,被一路打退回三八線的聯合國軍恐慌了。這和歐美媒體宣揚的“他們是拿着棒子舉着火把的土著人”截然不同,這是一支有組織紀律并戰鬥力極強的軍事力量。士氣一下跌入了谷底,消極的氣氛迅速在聯合國軍中擴散開,他們已沒了當時那種對勝利的欲望。
美國見形勢不妙立即調派李奇微将軍過來接手指揮。他來到前線見到這裡的聯合國軍隊在接連潰敗後均陷入沮喪和抗拒,這與他在國内聽到彙報有天壤之别。
接下來又打響的兩次戰役中,聯合國軍在李奇微的士氣鼓舞下,又重新撿起了槍加入到戰場上發起了奮力的反擊。在武器裝備差距懸殊的條件下,中國志願軍雖損失慘重但寸步不讓的頑強抵抗。
這讓西方社會再一次感到了震撼,聯合國軍隊也扪心自問:軍事力量差距懸殊到這種程度,換作是自己能不能頂得住?
美國司令麥克阿瑟曾經在北韓戰場上,因受到志願軍的屢次重挫,逐漸失去了理智,甚至不顧美國政府關于“禁止将戰火蔓延到中國和蘇聯”的勸誡,擅自向世界揚言“要用盡一切手段甚至不惜動用核武器向中國開戰!”
這讓已經被中國強大軍事實力震驚到的西方各國陷入了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恐慌中。美國時任總統杜魯門連夜撤了他的職,并通過多方面的努力和運作,宣布停戰談判。
這是美國曆史上唯一沒取得勝利便簽停戰協定的仗,這一戰造成美國軍隊39萬多人的傷亡,中國軍隊58萬多人的傷亡。雖然中國志願軍因軍事力量懸殊,所付出的戰争代價遠遠大過美軍,但中國軍隊展現出的強大意志和信念,牢牢地烙印在美國人的心上,成了無法撫平的心理創傷。
麥克阿瑟回國後向總統發表的報告中說:“這是在全新的時期和一個擁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全新強國,進行了一次全新的戰争。”
心有餘悸
美國在北韓戰場的失利并沒有打消他成為“世界霸主”的念頭。美國觊觎在亞洲的巨大利益,又籌劃進行了再一次的行動,這次戰線從東北亞半島轉向了東南亞。東北亞的硝煙還沒有散盡,東南亞的戰争接連就打響了。
北韓戰役結束後,不甘心的美國把目光轉移到了越南。越南在地理位置上直接與中國接壤,拿下越南不僅可以牽制住中國,而且可以遠遠避開蘇聯方面的壓力。越南在法國的殖民統治結束後,出現了和北韓一樣的南北局勢,而且随着争鬥的升溫出現了一邊倒的局勢,這讓美國看到了契機順勢出手介入到了越南内戰。這次開始仿佛又是北韓戰争的重演。
在北韓半島戰争結束後,中國仍舊在北韓留有強力的駐軍來防止和鎮壓韓美兩國的反撲,是以這一次中國對越南的軍事援助隻展現在了物資和裝備的供給。
美國剛上任的總統肯尼迪決定對越南發動第二階段軍事行動,他認為中蘇的關系此時格外緊張,正在兩國邊界線上對峙着劍拔弩張,兩國現在對遠在東南亞的越南應無暇顧及,是以現在進行行動正是好時機,不會如北韓戰場般被動。
對于肯尼迪的想法,美國副總統約翰遜表示:“麥克阿瑟當年認為中國不會參入到戰争,可現在我們必須慎重考慮,中國真的會介入進來!”并發出提醒,“麥克阿瑟得冒失,讓美國當局在歐洲盟友面前顔面盡失,如果依舊認為中國不會加入戰鬥,可能會再次陷入困境。”
放在從前的美國什麼時候如此的擔心過中國的動作?美國此時開始焦慮了。
肯尼迪覺得,現在中蘇的對立是美國趁機實作自己成為國際霸主不可錯失的大好機會。但如果大肆向越南發動軍事行動,中蘇會不會放下眼前的對峙,共轉矛頭指向美國呢?
在通過多方面的分析後,肯尼迪總統覺得中蘇應該不會對這次行動有過多的幹涉。蘇聯現在一方面在争取在歐洲的位置,一方面在和美國争奪非洲。中蘇的日漸緊張的形勢下,就連北韓戰争他也沒怎麼幹預。越南這個國家遠在東南亞,他連和自己接壤的國家都不管,這麼遠他一定更不在乎。
中國本來就剛剛解放建國經濟亟需發展,國内還頻頻發生自然災害,北部和蘇聯對峙,西部與印關系又開始緊張,剛剛經曆了北韓戰争損失重大還要面對台灣問題,此時向越南出兵援助的可能性不大。
和肯尼迪所預料的一樣,越南戰場上中國和蘇聯并沒有直接介入。中國首先在國際上針對美國進行了譴責,聲讨‘美國不該多次肆意介入他國内政’,并在邊境組織了大量的部隊,為越南建立了強大的軍事後援基地。中國在後方對越南政府無償提供了武器裝備,表示“有多少需要就拿多少”。
在吃了北韓戰役的大虧後,歐洲沒有國家想再經曆一次翻版的半島戰役,這次的戰争讓美國徹底失去了盟友的幫助。
這場戰争最後的結果沒能讓美國如願。美國的強力攻勢沒有打垮越南,經過多年的頑強抵抗,美國的經濟出現了巨大赤字,不得不放棄了戰鬥撤出了越南。美國對中國有了無力感,中國沒有向越南前線派出任何援軍作戰,僅靠對越南的武器物資援助,就幫助軍事力量薄弱的越南政府生生拖垮了美國。
對與肯尼迪總統來說,他最大的困難并不是應對越南戰争,而是中國給美國社會留下的心理創傷,美國公民的厭戰情緒在北韓戰争之後,像瘟疫一樣蔓延開來,成了他的極大的阻力。當越南戰争開始後,美國國内的抵觸情緒愈來愈大席卷全國各個角落,反對戰争的呼聲也越來越響。
越南戰争結束後,美國在世界仍然蠢蠢欲動不斷地伺機挑起戰争,可隻要會牽扯到中國的時候就變得謹小慎微起來。
因為美國這回深刻地明白了一件事,金剛川戰場上那座永遠炸不毀的橋,長津湖戰場上的薄衫凍洋芋,那堅韌不拔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比強大力量更恐怖的威脅,是中國軍人“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魄力。
圖檔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