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社評:美國的“競争”葫蘆裡裝的是什麼藥

作者:環球網

來源:環球時報

拜登政府執政一周年之際,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事務進階主任羅森伯格19日就美對華政策作專門闡述,表示美國将在台海和印太地區加強對中國的威懾,確定在與中國的競争中獲勝,同時持續努力管理與中國的競争,保持與中國的溝通管道,為限制競争和管理潛在風險設定護欄。

過去一年,這番話我們已經聽了不少遍。“競争”是拜登政府在對華關系中反複強調的關鍵詞。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曾提出“3C”政策,即“競争、對抗、合作”。經過細化後的表述分别是“負責任的競争”“從實力地位出發進行合作”“建設常識護欄避免沖突”等。在這“3C”當中,“合作”已經被日益邊緣化,“競争”變得越來越突出,占據了C位。然而,華盛頓口中的“競争”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們隻有結合美國的實際行動才能更準确地看透。

羅森伯格透露,美國即将與區域夥伴推出一個所謂“印太經濟架構”。顯然,這個“印太經濟架構”是沖着中國來的,想拉出一個圍着中國卻将中國排除在外的經貿小圈子,旨在挖中外(包括中美)經貿合作的牆腳。羅森伯格特别提到台灣海峽,美國在這個區域的動作有增無減,這是對中國核心利益的挑釁,持續破壞中美關系的政治根基。

羅森伯格還表示,美國緻力于與盟友共同形塑環繞中國的戰略環境。話音未落,我們馬上就看到了它們的行動。20日,日本和法國舉行外長防長“2+2會談”;21日,拜登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舉行線上磋商;同一天,英國和澳洲舉行外長防長“2+2”會談。這三場活動有一個共同主題,即“對抗中國影響力”。

我們想問一下華盛頓,這就是所謂的“負責任的競争”嗎?通過對美國這兩年的“聽其言、觀其行”,中國人不難得出一個判斷:在華盛頓的内心裡,對抗遏制是本質,合作是權宜之計,競争是話語陷阱。白宮換了主人,對華政策卻換湯沒換藥。拜登總統一再說,不希望搞砸美中關系,不希望兩國發生沖突;但美國的實際動作卻在不斷削弱中美合作的基礎,制造、累積中美沖突的風險。

美國官員時刻将與中國“競争”像寶葫蘆一樣挂在腰上,幾乎每到一個場合都要拿下來炫耀一番,但這葫蘆裡究竟賣的是什麼藥,他們自己心裡清楚,别人也看得明白。對于美國人的心态,澳洲前總理基廷曾有過入木三分的描述。他說,中國唯一的“原罪”就是成為“和美國一樣強大的國家”,而且“有實力變得比美國更加強大”,這對華盛頓來說就是“不可原諒的罪過”。

近年來,美國濫用國家安全概念無端打壓中國企業,頻繁動用單邊長臂管轄,在涉港、涉疆、涉台問題上公然幹涉中國内部事務,竭力挑撥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關系,等等,這都屬于不講武德的打黑拳、使陰招。與此同時,華盛頓還故意制造一個話語陷阱,用“競争”這種在西方語境下的中性詞,來掩蓋它打壓遏制中國的霸權專橫。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不顧身份打了這麼多黑拳,并不能把中國打倒或者變弱,中國反而在穩步變強。因為中國人是吓不倒的,曆史上一窮二白、小米加步槍的時候我們也沒有怕過誰,現在更沒理由怕什麼“競争”。更重要的是,中國無意跟美國搞什麼競争,而是追求不斷超越和突破自己;中國沒有争霸戰略,隻有發展戰略,目标就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實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是任何人都“遏制”不了的!

羅森伯格說,美國官員“都有一種普遍的緊迫感”,要使美國處于能夠競争的最佳位置。可以肯定,如果美國“緊迫”追求的“赢”,就是中國的“敗”,那麼它将永遠不可能實作。打着“競争”旗号打壓别國發展、剝奪他國正當權益,這是不道德的競争、也是沒出路的競争。

華盛頓應該明白,對一個大國來說,思想的衰落比實力的衰落更危險。在21世紀多極化、全球化時代,還想着從冷戰工具箱裡翻找工具,天天琢磨着怎麼遏制他國,拉“小圈子”,搞集團對抗,這隻會害人害己,也終将被時代抛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