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實體史話:是誰點燃了文明的電火花?

作者:翰珉1

精品實體頻道 2022-01-18 07:11

電磁波的誕生,是點燃人類文明的那束電火花,通信技術服務人類社會由此起步。

科技日報社、世界5G大會、未來移動通信論壇奉上的大陸首檔通信領域科普節目《通個信》首期,中國科學院實體研究所研究員曹則賢串燒了一段有趣的曆史故事。

無論是眼神等肢體語言的近距離溝通,還是聲音、官方驿站等遠距離的交流,亦或煙火、旗語等指向更具體的資訊傳遞,從遠古時代開始,通訊就是人類主要的生産生活手段,有些方式直到現在還在沿用,比如旗語。

實體史話:是誰點燃了文明的電火花?

曹則賢說:“不要以為今天的通訊方式有多聰明,在利用電磁波之前,人類已經發展出了一整套相當有效且巧妙的通訊方式,從通訊模式、編碼、載體的運用,到如何保密等要素,該有的都有了。”

盡管如此,電磁波的誕生,才是點燃人類文明的那束電火花,通信技術服務人類與社會由此起步。

在這個曆史程序中,電和磁這兩種現象是怎樣被發現的?

靜電的發現源自于古希臘的貴婦人穿着綢緞衣服在家吸貓。

1600年前後,一個叫威廉·吉爾伯特的人創造了電(electricus)這個詞。

正如伏特是電動勢的測量機關一樣,磁動勢的測量機關是吉爾伯特,從中可以看到,吉爾伯特非凡人,他的偉大磁學研究“德馬格内特”,首次合了解釋了指南針指向南北的神秘能力,揭示了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大磁場。

磁的發現則應該歸功于今天叙利亞一帶的一個放羊娃,當他拄着底端包鐵皮的棍子滿山攆羊時,發現這根棍戳到有些石頭啥事沒有,戳到有些石頭拔起來卻費勁。

實體史話:是誰點燃了文明的電火花?

1831年,邁克爾·法拉第驗證了“電磁感應現象”後,人們認識到電和磁是一家,電能産生磁,磁也能産生電。

曹則賢說:“也就是說,不靠電池,讓水流推着一個線圈在磁場裡轉,或者拴個毛驢在那兒轉圈,就能持續産生電。”

那一年,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帶着曆史使命出生了,他所建立的電磁場理論,将電學、磁學、光學統一起來。造福于人類的無線電技術,就是以電磁場理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抱着給法拉第的理論“提供數學方法基礎”的初衷,麥克斯韋列出了表達電磁基本定律的四元方程組,準确描繪出電磁場的特性及其互相作用的關系,把混亂紛纭的現象歸納為統一完整的學說。此後,英國科學家泰特将并不簡單的麥克斯韋方程組簡化,就成了我們在教科書上見到的樣子。

1865年,麥克斯韋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推導出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等于光速,并得出結論:光是電磁波的一種形式,揭示了光現象和電磁現象之間的聯系。

1887年,大神級天才海因裡希·魯道夫·赫茲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一條金屬絲連起兩端的鋅金屬小球,按下開關,金屬球啪啪打火,遠處,同樣的裝置也隔空打火。

“兩組裝置之間跑的是麥克斯韋方程組推導出的電磁波。”曹則賢說,“這個簡單的電路,就是我們近代實體的出發點,是影響我們人類的偉大裝置。”

實體史話:是誰點燃了文明的電火花?

1888年,赫茲公布了實驗驗證電磁波存在。由法拉第開創,麥克斯韋總結的電磁理論,至此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赫茲沒有想到他的這一成果将開創無線電電子技術的新紀元,如曹則賢所言,“科學的發現将産生怎樣的重大成果,許多時候就差一個窗戶紙,得有人把它捅破。”

實驗成功後,赫茲的助手曾問他:“您這個實驗好像影響很大,它有什麼意義?還有什麼用?”

赫茲說:“可能真沒什麼用。證明麥克斯韋很偉大就是這個實驗的意義。”

而在阿爾卑斯山旅遊的小男孩伽利爾摩·馬可尼聽到這個實驗結果的消息時,心裡咯噔了一下,那年才十四、五歲的馬可尼意識到這個實驗的落地價值,電磁波可以傳遞資訊,産生電火花的開關,就是電報機的雛形。

幾年後,馬可尼證明了這些不可見光波可以用于無線電通訊,無線電随之問世。

實體史話:是誰點燃了文明的電火花?

曹則賢說:“今天高水準通信技術帶給人類的福祉,有賴于實體學、數學等基礎科學的步步推動。”

來源:科技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