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親密關系出現問題,為啥要改的是我?|《愛,需要學習》

作者:欣欣媽媽MM

阿德勒說,人生有三大課題,工作、交友和愛。而愛又是這三大課題中最難的課題。

當由朋友關系發展成戀人關系的時候,一些在朋友間被允許的言行就不再被允許了。

比如,我有一個朋友說,她和他老公還沒有談戀愛的時候,大家經常出去喝酒、唱K,而談戀愛後,她就不被允許了。

當從戀人走向婚姻,兩個人的關系的距離會變得更近,也會更深。我問過一些朋友,為什麼在朋友間可以被允許的事情,在情侶和夫妻間就不被允許了呢?

有的朋友說,“作為朋友,很多事情我根本就不關心、不在意,而作為戀人或是伴侶,這些行為就會影響到我。”

也有朋友說,“我們對于伴侶是有預設的,是有要求,有預設的。”

今天,剛好翻到陳海賢的書《愛,需要學習》給出了另一種解釋。

01

你和我

親密關系,是兩個人之間的互動關系,是一個從“我”走向“我們”的過程。我拿出一部分自我,你拿出一部分自我,然後把它變成我們。從此以後就成了“我們”。

親密關系出現問題,為啥要改的是我?|《愛,需要學習》

我不再是一個獨立的自我,你也不再是一個全然獨立的你。我們組成了一個比你、我更大的一個組織——一個超越了自我存在的一個存在,我們都是以有了歸屬感。

親密關系與朋友關系最大的差別就是,在朋友關系中,我還是我,你還是你,我們是非常自由的。

而親密關系中,我不再是我,你也不再是你,我們從屬于一個更大的集體。我們需要對方接納和了解自己,希望對方“看見”和“回應”的,

正是因為我們關系的深入,我們的互動方式構成了我們的關系模式。在親密關系中,我們不僅會有安全感,也會有束縛感。親密關系要求我們具有“唯一性”,這種束縛感,也讓我們學會了責任和忠誠。

02

“怕”

在親密關系中,除了愛,還有最大的攔路虎——就是“怕”。

親密關系出現問題,為啥要改的是我?|《愛,需要學習》

因為我們交出了一部分的自我,也意味着給了别人傷害我們的權力。而最大的傷害是嫌棄、背叛和抛棄。

如果我們最信任的夫妻嫌棄我們,甚至背叛、抛棄我們,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的反應是抗議、絕望和疏離。

當“怕”占據主導的時候,會生出4種關系模式

  • 融合:主動融合,例如控制别人;被動融合比如讨好服從。其目的都是希望對方和自己步調全然一緻,恨不得兩個人變成一個人
  • 隔離:覺得依戀方不可靠,不自覺地調動内心防禦機制,屏蔽自己的感覺,防止自己投入到某段關系,進而依賴他人。
  • 物化:指的是把人當作物品看,一個人有沒有價值取決于你覺得他是否有用。
  • 暧昧:不敢進入親密關系,但又想有親密關系,不斷地在邊境上做各種試探。

親密關系之是以難,是因為它不是一個認知問題,而是一種習慣化的情感反應。

03

“愛”

愛是一種能力,是通過與他人聯結來超越自我存在的能力。

親密關系出現問題,為啥要改的是我?|《愛,需要學習》

現實中的愛永遠都是不純粹的,所有愛情背後都有人性複雜面,欲望,需要、幻想、恐懼、權力和控制。并不是童話般的粉色,而是存在大量的灰色地帶。

愛需要面對和接納自己缺陷和不足,也需要放下理想化的東西,去看看眼前這個真實的人。

我們需要對方接納和了解自己,希望對方“看見”和“回應”的,當然,對于親密關系的兩人而言,彼此平等,也就意味着我們需要把對方當成人來看。

既然是人,也就意味着:

  • 了解對方也有對愛與被愛的渴求,當然也有被傷害的恐懼
  • 了解對方因為自身的經曆,會發展出與伴侶特定的我相處風格
  • 了解對方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盲點和誤區
  • 了解對方不是為了滿足我的需要和欲望而生的,承認他有自己獨立的需要和原文
  • 承認對方有自主決定是否進入一段親密關系的權力,承認他有自主決定如何與他人相處的權力
  • 承認他跟你是平等的,并不比我高貴,也不比我低賤。他的願望、需要和恐懼,需要我同等的重視【1】

在親密關系中,隻有了解才能帶來了解,隻有愛才能帶來愛。

04

改變關系模式

書中有個案例,講的是一對夫妻,妻子對丈夫說:“我希望你能陪我說說話、逛逛街,可你不是在外面跟朋友玩,就是回家對着手機玩遊戲。你對這個家根本就沒有一點責任感。”

丈夫馬上就拍案而起,“那你又做得怎麼樣呢?我工作那麼忙,壓力那麼大,你體諒過我嗎?那幾天,我天天加班到晚上11點,晚飯都沒有實踐吃。你不要說沒有給我弄點宵夜了,甚至連問候一聲都沒有!”

妻子一聽更生氣了,冷笑一聲說:“人是要有付出才有回報的。”

丈夫爆了,說“好!你要這麼說,日子就沒法過了。都别過了,誰怕誰啊?!”

我覺得這個案例特别生動,感覺就像是自己在跟自己的伴侶吵架一樣。其實每個人的背後都有自己的委屈。

妻子想要一個關心自己的老公;老公想要一個關心自己的老婆和一個溫暖的家。

但卻沒有人将自己的需求說出來,因為害怕失望,是以直接拿出了鋒利的劍——指責、憤怒、抱怨,以攻為守,最後變成了互相指責。

親密關系出現問題,為啥要改的是我?|《愛,需要學習》

親密關系本質是一種關系,而關系就是一種你來我往的相處方式。兩個人在一起久了,就會形成一種是一種固有習慣。

如果想要改變固有習慣,需要引入新的經驗。改變的本質就是用新經驗,代替舊經驗的過程。

你可以選擇開始,也可以選擇不開始改變,選擇開始,有可能獲得更好的親密關系模式,如果選擇不開始,那麼永遠隻能原地打轉。

改變的是關系,而不是對方。關系是兩個人的事情,隻要你行動,就會有各種可能性。

人本能的會害怕自己受傷害,因而不敢把重要的東西交給别人,也會設立各種借口來回避自己的人生課題。

我們是自己選擇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需要拿出我們的勇氣,走出“自我”,走向“我們”,把自己托付給别人。

就像陳海賢說的,“這是一場冒險之旅,所有的冒險故事都可能會有危險,但這些危險不是重點,借由戰勝這些危險獲得的成長才是更重要的。”【2】

所有的冒險之旅本質上都是成長之旅.....

—— E N D ——

參考:

  1. p39《愛需要學習》 作者:陳海賢, 新星出版社
  2. p44《愛需要學習》 作者:陳海賢, 新星出版社

喜歡關注:豬豬成長自留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