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2月6日,中國空間站上的三名神舟13号機組成員給地球上的學生講課時揮手緻意。(視覺中國/圖)
對于中國科幻界而言,2021年是一個值得載入史冊的年份。
中原標準時間2021年12月18日,距首次“申幻”失利六年後,中國(成都)終于獲得了2023年世界科幻大會的舉辦權。這意味着“中國幾代科幻迷的夢想要實作了”,屆時,第81屆“雨果獎”将在中國成都頒出。
科幻文學是關于未來的文學。在2021南方周末N-TALK“文學之夜”科幻專場上,科幻作家江波、夏笳、譚楷、王晉康、韓松共同暢想“明天的人類”。有人認為,元宇宙裡演化出的虛拟人類将成為未來人類的新形态,“人類”概念可能被重新定義;有人感慨,二十年前探讨人工智能是否會趕超人類尚具有玄學意味,如今“過去的擔憂變成了現實”。
2021年,未來生活形态的巨變孕育于看似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元宇宙熱潮之下,人們抛擲錢财購買虛拟世界裡的一塊地皮,“置身”遊戲世界裡的一場演唱會。人類的數字分身先于元宇宙本身抵達日常生活:娛樂公司推出的新女團、流量場上的帶貨主播、24小時不間斷播音的新聞主播,背後可能都是一段代碼。
“未來”前所未有地在我們面前展開。
去太空生活
2021年,日常生活和“家”掙脫地心引力,搬上太空。在過去,這是頗具未來感的想象,如今“未來”照進了現實。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宇航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太空出差三人組”,進入中國空間站。在太空“駐地”,三位宇航員需在軌執行任務六個月,橫跨農曆虎年春節。有網友打趣:“别的空間站能來串門嗎?”
即使懸浮在宇宙中,航天員的日常生活依然充滿“接地感”。因早年采訪幽默造梗而被網友昵稱為“宇宙級梗王”的航天員翟志剛,在一段流傳甚廣的太空日常視訊裡跑步鍛煉如履平地,同時不忘娛樂生活,追劇《人間正道是滄桑》,堪稱沉浸式太空生活真人秀。葉光富在太空艙為王亞平理發的視訊廣受關注和點贊,有網友将三名航天員冠以“太空洗剪吹團隊”的昵稱。
“太空出差”滿一個月時,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距地面約四百公裡的空間站内,為央視綜藝《朗讀者》發來一段在太空朗讀的視訊。視訊中,三位宇航員接力朗讀巴金《激流》總序的節選:“生活是一場‘搏鬥’。我們生活來做什麼?或者說我們為什麼要有生命?羅曼·羅蘭的回答是‘為的是來征服它’。我認為他說得不錯……”
在太空,成為一個旅行vlogger同樣是不錯的選項。2021年9月,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釋出的首支太空Vlog中,神舟十二号航天員湯洪波将鏡頭對準自轉中的地球,高速經過北京、天津、黃河入海口和膠東半島上空。
課堂也能搬上太空。2021年12月9日,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感覺良好”乘組為地球上的學生們示範“浮力消失實驗”“水膜張力實驗”“水球光學實驗”。标準的失重環境,教學視訊裡呈現着神奇的現象:被摁進水杯裡的乒乓球無法浮上水面,泡騰片扔進水球後水球被氣泡撐大。
2022年的第一天,中國空間站内舉辦首場太空畫展。畫展主題是“青春與星空對話”。湖南花垣縣十八洞村的孩子龍欣雨坐在電視前,看王亞平介紹自己的作品《火星人到地球》。在畫裡,龍欣雨幻想着火星人來到自己所在的星球,開啟神旅程。
搭建中的元宇宙
2021年,流行于各類話語場的“元宇宙”概念,最早出現在科幻作品《雪崩》(Snow Crash)裡。1992年,美國科幻作家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在這部科幻小說中提出了“元宇宙”,那是一個作為真實世界鏡像的虛拟世界,人們隻要戴上耳機和目鏡,即可以虛拟分身進入一個由計算機模拟的虛拟世界。
人對于虛拟世界的建構、挖掘和探索興趣并非全新的話題。電影《黑客帝國》與《頭号玩家》中,早有近似元宇宙設想的“矩陣世界”與“綠洲”。不過,《黑客帝國》中的經典紅藍藥丸抉擇——究竟是選擇虛拟世界還是現實世界的倫理之問,目前看來還稍顯遙遠。目前,元宇宙尚處于基礎設施建設階段。
建立一個虛拟世界需要技術加成。2021年11月,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沈陽團隊釋出《2020-2021年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報告認為,元宇宙主要基于以下幾項核心技術:以AR、VR為代表的提供沉浸式體驗的拓展現實技術、能将現實世界鏡像到虛拟世界的數字孿生技術,以及用于搭建元宇宙經濟系統的區塊鍊技術。
在一個基建完備的元宇宙裡,人們可以借由自己的虛拟分身玩遊戲、聽演唱會、社交,甚至買地皮蓋房子。臉書(Facebook)在2021年改名為“Meta”,并在年底開放了自己的VR社交元宇宙平台Horizon Worlds。百度也在年底釋出自己的元宇宙平台“希壤”,在“希壤”中,玩家既可以探訪少林寺,也可在三星堆挖寶。不過,兩個元宇宙平台都因為技術原因,被吐槽體驗不佳。元宇宙平台建設似乎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2021年年底,元宇宙平台沙盒(The Sandbox)上出現了一段周傑倫開演唱會的概念視訊。視訊裡,周傑倫的虛拟分身坐在台上彈奏鋼琴演唱《開不了口》,台下的觀衆揮舞熒光棒,氣氛熱烈。不過,該視訊整體制作難言精美。在歐美,虛拟演唱會已然成為現實。2020年4月,美國嘻哈歌手Travis Scott在遊戲《堡壘之夜》中舉辦了自己的虛拟演唱會,吸引了1230萬名觀衆觀看。2022年跨年夜,騰訊音樂建立了虛拟音樂嘉年華TMELAND,使用者可以建立個人專屬虛拟形象,在TMELAND逛公園蹦迪,聽偶像唱歌。
2021年下半年,資本掀起元宇宙炒房熱潮。香港新世界發展集團CEO鄭志剛以大約3200萬元人民币購入元宇宙遊戲沙盒(The Sandbox)中最大的數字地塊之一。歌手林俊傑在社交平台宣布,自己在Decentraland平台購入三塊虛拟地塊,耗資約78萬元人民币。
NFT在2021年的火熱,也助推了元宇宙經濟系統的搭建。NFT(Non-Fungible Token)全稱為“非同質化代币”,是一串附着在數字資産上的獨一無二的代碼,因代碼具有不可篡改的特性,有助于數字資産的确權。2021年3月,藝術家冷軍一幅名為《新竹》的水墨畫實體被當場焚燒,畫作掃描版制成NFT後,以40萬元的價格售出。實體畫作的消失意味着NFT對應着《新竹》的完整權益,《新竹》以數字化資産的方式歸屬于持有者。10月9日,王家衛的NFT作品《花樣年華·一刹那》在蘇富比拍賣行拍出340萬港币的價格。《花樣年華·一刹那》是電影《花樣年華》首日拍攝但并未曝光過的劇情片段,時長為1分31秒。
“業務”硬、不休息、不“塌房”
2021年,元宇宙體系的一個分支——作為人類數字分身的虛拟人迎來井噴式發展。虛拟偶像産業一片紅海,高保真風、寫實風、卡通渲染風虛拟偶像輪番上陣,賽道不斷細分。
2021年開年,國風虛拟偶像翎登上央視綜藝《上線吧,華彩少年》舞台,表演梅派平劇《天女散花》。在節目中,翎說:“梅先生的《天女散花》進入了後人的想象,後人的想象又造就了我。”2021年2月,中國首位虛拟歌姬洛天依在出道的第十年登上央視春晚,和月亮姐姐、王源一起表演歌舞《聽我說》。2022年開年,已故歌手鄧麗君的虛拟人登上江蘇衛視跨年晚會,與歌手周深同唱《小城故事》。驚奇的一幕發生在綜藝《未來新世界》中,依托日臻成熟的動作捕捉技術,鄧麗君虛拟人與節目嘉賓談笑風生。
回顧2021年,偶像“塌房”事件層出不窮,合作品牌連遭重創。在此背景下,永遠不會“塌房”的虛拟偶像成為粉絲與商業品牌的安全選擇。2021年,樂華娛樂公司推出旗下首個五人虛拟偶像女子組合A-SOUL一周年紀念。背靠娛樂經紀公司現有宣發推廣模式,A-SOUL釋出原創單曲、做小劇場表演、線上直播。在微網誌、B站等平台,迅速累積百萬粉絲,且營收可觀,僅2021年9月,在B站直播創造的營收就達到了117萬元人民币。
元宇宙被視為Web3.0時代的重要陣地。衆多網際網路大廠也開始布局虛拟人。阿裡打造的“超寫實數字人”銀發少女AYAYI顔值過人,在小紅書一上線,就獲得巨量關注。AYAYI入職阿裡,在某種程度上意味着虛拟偶像營銷時代的到來。直播帶貨領域闖入一批虛拟人,“洛天依”“狼哥賽門”試水直播帶貨,觀看人數均破百萬。
除了靓麗、萌系、精緻的外形,虛拟偶像的吸引力更在于性格、人設和故事線。2021年10月31日,虛拟偶像柳夜熙在抖音上線,随後迅速蹿升為擁有八百多萬粉絲的網紅。柳夜熙号稱“一個會捉妖的美妝達人”,擁有在元宇宙和現實界來回穿梭的能力。不過,柳夜熙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智能虛拟人,形象塑造更多依賴影視制作中的CG技術和動态捕捉。其背後的孵化公司,創壹科技創始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分析柳夜熙走紅原因:“50%是因為元宇宙的概念熱度,30%是因為其2.5次元的設定和技術水準,20%是視訊創意和世界觀的搭建。”
2021年年初,百度研究院釋出當年十大科技趨勢預測。其中提及,2021年“數字人、虛拟人将大規模應用在網際網路、金融、電商、醫療等行業,給客戶帶來專業貼心、千人千面的服務。同時,媒體行業也将迎來衆多AI虛拟主播”。
這一預測在2021年成為現實。
每日經濟新聞旗下“每經AI電視”,開創了主播全網365天、24小時不間斷直播全球财經資訊模式,24小時工作制一度引發網友是否違反勞動法的質疑。直到運作七十天後,主播方才揭秘,螢幕前這個高度類人、表達流暢的主播,其實是主播的數字孿生虛拟人。24小時直播視訊也并非人類主播提前錄好再播放。
“所有你看到的,包括我講述的文本,都由人工智能小冰架構生成和驅動。”冬奧會開幕在即,央視也增加了AI手語虛拟主播,在播報冬奧新聞和賽事直播時,提供手語支援。
虛拟奧運會
2021年,體育賽事比以往更具科技感和未來感。科幻作家寶樹主編的《光榮與夢想》收錄了八篇競技體育題材科幻作品,科幻作家筆下的奧運會不斷在現實中泛起漣漪。
二十四年前,科幻作家王晉康在科幻短篇小說《豹》裡,虛構了美籍華人青年謝豹飛。因基因裡嵌入了獵豹基因,謝豹飛以9.45秒的成績打破了世界紀錄。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上,百米飛人蘇炳添在百米半決賽上重新整理亞洲最好成績——9.83秒。不過蘇炳添的突破不是因為“基因”技術,而要歸功于科學訓練手段。
科幻小說始終在構想競技體育裡的“黑科技”:在遲叔昌的小說《3号遊泳選手的秘密》(1956)裡,3号遊泳選手因塗上魚類的潤滑劑而打破世界紀錄;淩晨的小說《最後的殘奧會》則力圖改造受傷運動員的身體基因,使之順利參加奧運會;鄭文光寫于1979年的科幻小說《女排7号》中,想象了一個仿真機器人去打排球比賽的故事……
2021年,首屆虛拟奧運會開幕,項目包括棒球、自行車、賽艇、帆船、賽車。圖為奧林匹克虛拟系列賽GT賽車5月13日賽況。(視覺中國/圖)
“仿真機器人”參加奧運會的想象似乎還很遙遠,但在2020東京奧運會上,機器人已經成為一道風景線:東京奧運吉祥物“miraitowa”是一個機器人,其名字可拆分為“未來(mirai)和“永遠(towa)”。因疫情而空蕩下來的田徑賽場上,場地機器人可以最高時速20公裡回收運動員扔出的鐵餅等比賽用品。
在科幻作家的一次聚談“‘科幻’的未來體育比賽時”劉慈欣給出的一個設想是太空馬拉松。“運動員在太空中比賽,每人攜帶一個小型的推進器,由運動員體力驅動一台泵機,把推進劑壓出噴口,體力越強,推進劑的出口速度越高,加速度越高。最短時間飛完全程者取勝。”
2021年,人類曆史上首屆“虛拟奧運會”開幕。國際奧委會與棒球、自行車、賽艇、帆船和賽車運動的單項體育聯合會,以及遊戲發行商合作,鼓勵全球虛拟體育以及電子競技愛好者參與“虛拟奧運會”。
2021年,中國電競迎來輝煌時刻——中國電競俱樂部EDG問鼎英雄聯盟全球總冠軍。據艾瑞咨詢資料,早在2020年,中國電競使用者數已達5億,躍升為全球第一大電競行業市場。
“元宇宙”概念延燒至電競領域。如今,進入網絡遊戲,玩家仍需坐在桌面電腦前,用滑鼠和鍵盤操作人物的無限次重生。未來,在VR/AR/體感裝置等技術的加持之下,電競賽事的未來形态或許會進一步颠覆人們的認知。
南方周末記者 潘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