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年度关注·未来纪丨文化原创榜

年度关注·未来纪丨文化原创榜

2021年12月6日,中国空间站上的三名神舟13号机组成员给地球上的学生讲课时挥手致意。(视觉中国/图)

对于中国科幻界而言,2021年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年份。

北京时间2021年12月18日,距首次“申幻”失利六年后,中国(成都)终于获得了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的举办权。这意味着“中国几代科幻迷的梦想要实现了”,届时,第81届“雨果奖”将在中国成都颁出。

科幻文学是关于未来的文学。在2021南方周末N-TALK“文学之夜”科幻专场上,科幻作家江波、夏笳、谭楷、王晋康、韩松共同畅想“明天的人类”。有人认为,元宇宙里演化出的虚拟人类将成为未来人类的新形态,“人类”概念可能被重新定义;有人感慨,二十年前探讨人工智能是否会赶超人类尚具有玄学意味,如今“过去的担忧变成了现实”。

2021年,未来生活形态的巨变孕育于看似一成不变的日常生活。元宇宙热潮之下,人们抛掷钱财购买虚拟世界里的一块地皮,“置身”游戏世界里的一场演唱会。人类的数字分身先于元宇宙本身抵达日常生活:娱乐公司推出的新女团、流量场上的带货主播、24小时不间断播音的新闻主播,背后可能都是一段代码。

“未来”前所未有地在我们面前展开。

去太空生活

2021年,日常生活和“家”挣脱地心引力,搬上太空。在过去,这是颇具未来感的想象,如今“未来”照进了现实。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太空出差三人组”,进入中国空间站。在太空“驻地”,三位宇航员需在轨执行任务六个月,横跨农历虎年春节。有网友打趣:“别的空间站能来串门吗?”

即使悬浮在宇宙中,航天员的日常生活依然充满“接地感”。因早年采访幽默造梗而被网友昵称为“宇宙级梗王”的航天员翟志刚,在一段流传甚广的太空日常视频里跑步锻炼如履平地,同时不忘娱乐生活,追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堪称沉浸式太空生活真人秀。叶光富在太空舱为王亚平理发的视频广受关注和点赞,有网友将三名航天员冠以“太空洗剪吹团队”的昵称。

“太空出差”满一个月时,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距地面约四百公里的空间站内,为央视综艺《朗读者》发来一段在太空朗读的视频。视频中,三位宇航员接力朗读巴金《激流》总序的节选:“生活是一场‘搏斗’。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生命?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我认为他说得不错……”

在太空,成为一个旅行vlogger同样是不错的选项。2021年9月,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的首支太空Vlog中,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汤洪波将镜头对准自转中的地球,高速经过北京、天津、黄河入海口和胶东半岛上空。

课堂也能搬上太空。2021年12月9日,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感觉良好”乘组为地球上的学生们演示“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标准的失重环境,教学视频里呈现着神奇的现象:被摁进水杯里的乒乓球无法浮上水面,泡腾片扔进水球后水球被气泡撑大。

2022年的第一天,中国空间站内举办首场太空画展。画展主题是“青春与星空对话”。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的孩子龙欣雨坐在电视前,看王亚平介绍自己的作品《火星人到地球》。在画里,龙欣雨幻想着火星人来到自己所在的星球,开启神旅程。

搭建中的元宇宙

2021年,流行于各类话语场的“元宇宙”概念,最早出现在科幻作品《雪崩》(Snow Crash)里。1992年,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在这部科幻小说中提出了“元宇宙”,那是一个作为真实世界镜像的虚拟世界,人们只要戴上耳机和目镜,即可以虚拟分身进入一个由计算机模拟的虚拟世界。

人对于虚拟世界的构建、挖掘和探索兴趣并非全新的话题。电影《黑客帝国》与《头号玩家》中,早有近似元宇宙设想的“矩阵世界”与“绿洲”。不过,《黑客帝国》中的经典红蓝药丸抉择——究竟是选择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的伦理之问,目前看来还稍显遥远。当前,元宇宙尚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创建一个虚拟世界需要技术加成。2021年11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沈阳团队发布《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报告认为,元宇宙主要基于以下几项核心技术:以AR、VR为代表的提供沉浸式体验的拓展现实技术、能将现实世界镜像到虚拟世界的数字孪生技术,以及用于搭建元宇宙经济系统的区块链技术。

在一个基建完备的元宇宙里,人们可以借由自己的虚拟分身玩游戏、听演唱会、社交,甚至买地皮盖房子。脸书(Facebook)在2021年改名为“Meta”,并在年底开放了自己的VR社交元宇宙平台Horizon Worlds。百度也在年底发布自己的元宇宙平台“希壤”,在“希壤”中,玩家既可以探访少林寺,也可在三星堆挖宝。不过,两个元宇宙平台都因为技术原因,被吐槽体验不佳。元宇宙平台建设似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021年年底,元宇宙平台沙盒(The Sandbox)上出现了一段周杰伦开演唱会的概念视频。视频里,周杰伦的虚拟分身坐在台上弹奏钢琴演唱《开不了口》,台下的观众挥舞荧光棒,气氛热烈。不过,该视频整体制作难言精美。在欧美,虚拟演唱会已然成为现实。2020年4月,美国嘻哈歌手Travis Scott在游戏《堡垒之夜》中举办了自己的虚拟演唱会,吸引了1230万名观众观看。2022年跨年夜,腾讯音乐创建了虚拟音乐嘉年华TMELAND,用户可以创建个人专属虚拟形象,在TMELAND逛公园蹦迪,听偶像唱歌。

2021年下半年,资本掀起元宇宙炒房热潮。香港新世界发展集团CEO郑志刚以大约3200万元人民币购入元宇宙游戏沙盒(The Sandbox)中最大的数字地块之一。歌手林俊杰在社交平台宣布,自己在Decentraland平台购入三块虚拟地块,耗资约78万元人民币。

NFT在2021年的火热,也助推了元宇宙经济系统的搭建。NFT(Non-Fungible Token)全称为“非同质化代币”,是一串附着在数字资产上的独一无二的代码,因代码具有不可篡改的特性,有助于数字资产的确权。2021年3月,艺术家冷军一幅名为《新竹》的水墨画实体被当场焚烧,画作扫描版制成NFT后,以40万元的价格售出。实体画作的消失意味着NFT对应着《新竹》的完整权益,《新竹》以数字化资产的方式归属于持有者。10月9日,王家卫的NFT作品《花样年华·一刹那》在苏富比拍卖行拍出340万港币的价格。《花样年华·一刹那》是电影《花样年华》首日拍摄但并未曝光过的剧情片段,时长为1分31秒。

“业务”硬、不休息、不“塌房”

2021年,元宇宙体系的一个分支——作为人类数字分身的虚拟人迎来井喷式发展。虚拟偶像产业一片红海,高保真风、写实风、卡通渲染风虚拟偶像轮番上阵,赛道不断细分。

2021年开年,国风虚拟偶像翎登上央视综艺《上线吧,华彩少年》舞台,表演梅派京剧《天女散花》。在节目中,翎说:“梅先生的《天女散花》进入了后人的想象,后人的想象又造就了我。”2021年2月,中国首位虚拟歌姬洛天依在出道的第十年登上央视春晚,和月亮姐姐、王源一起表演歌舞《听我说》。2022年开年,已故歌手邓丽君的虚拟人登上江苏卫视跨年晚会,与歌手周深同唱《小城故事》。惊奇的一幕发生在综艺《未来新世界》中,依托日臻成熟的动作捕捉技术,邓丽君虚拟人与节目嘉宾谈笑风生。

回顾2021年,偶像“塌房”事件层出不穷,合作品牌连遭重创。在此背景下,永远不会“塌房”的虚拟偶像成为粉丝与商业品牌的安全选择。2021年,乐华娱乐公司推出旗下首个五人虚拟偶像女子组合A-SOUL一周年纪念。背靠娱乐经纪公司现有宣发推广模式,A-SOUL发布原创单曲、做小剧场表演、在线直播。在微博、B站等平台,迅速累积百万粉丝,且营收可观,仅2021年9月,在B站直播创造的营收就达到了117万元人民币。

元宇宙被视为Web3.0时代的重要阵地。众多互联网大厂也开始布局虚拟人。阿里打造的“超写实数字人”银发少女AYAYI颜值过人,在小红书一上线,就获得巨量关注。AYAYI入职阿里,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虚拟偶像营销时代的到来。直播带货领域闯入一批虚拟人,“洛天依”“狼哥赛门”试水直播带货,观看人数均破百万。

除了靓丽、萌系、精致的外形,虚拟偶像的吸引力更在于性格、人设和故事线。2021年10月31日,虚拟偶像柳夜熙在抖音上线,随后迅速蹿升为拥有八百多万粉丝的网红。柳夜熙号称“一个会捉妖的美妆达人”,拥有在元宇宙和现实界来回穿梭的能力。不过,柳夜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虚拟人,形象塑造更多依赖影视制作中的CG技术和动态捕捉。其背后的孵化公司,创壹科技创始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柳夜熙走红原因:“50%是因为元宇宙的概念热度,30%是因为其2.5次元的设定和技术水平,20%是视频创意和世界观的搭建。”

2021年年初,百度研究院发布当年十大科技趋势预测。其中提及,2021年“数字人、虚拟人将大规模应用在互联网、金融、电商、医疗等行业,给客户带来专业贴心、千人千面的服务。同时,媒体行业也将迎来众多AI虚拟主播”。

这一预测在2021年成为现实。

每日经济新闻旗下“每经AI电视”,开创了主播全网365天、24小时不间断直播全球财经资讯模式,24小时工作制一度引发网友是否违反劳动法的质疑。直到运行七十天后,主播方才揭秘,屏幕前这个高度类人、表达流畅的主播,其实是主播的数字孪生虚拟人。24小时直播视频也并非人类主播提前录好再播放。

“所有你看到的,包括我讲述的文本,都由人工智能小冰框架生成和驱动。”冬奥会开幕在即,央视也增加了AI手语虚拟主播,在播报冬奥新闻和赛事直播时,提供手语支持。

虚拟奥运会

2021年,体育赛事比以往更具科技感和未来感。科幻作家宝树主编的《光荣与梦想》收录了八篇竞技体育题材科幻作品,科幻作家笔下的奥运会不断在现实中泛起涟漪。

二十四年前,科幻作家王晋康在科幻短篇小说《豹》里,虚构了美籍华人青年谢豹飞。因基因里嵌入了猎豹基因,谢豹飞以9.45秒的成绩打破了世界纪录。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上,百米飞人苏炳添在百米半决赛上刷新亚洲最好成绩——9.83秒。不过苏炳添的突破不是因为“基因”技术,而要归功于科学训练手段。

科幻小说始终在构想竞技体育里的“黑科技”:在迟叔昌的小说《3号游泳选手的秘密》(1956)里,3号游泳选手因涂上鱼类的润滑剂而打破世界纪录;凌晨的小说《最后的残奥会》则力图改造受伤运动员的身体基因,使之顺利参加奥运会;郑文光写于1979年的科幻小说《女排7号》中,想象了一个仿真机器人去打排球比赛的故事……

年度关注·未来纪丨文化原创榜

2021年,首届虚拟奥运会开幕,项目包括棒球、自行车、赛艇、帆船、赛车。图为奥林匹克虚拟系列赛GT赛车5月13日赛况。(视觉中国/图)

“仿真机器人”参加奥运会的想象似乎还很遥远,但在2020东京奥运会上,机器人已经成为一道风景线:东京奥运吉祥物“miraitowa”是一个机器人,其名字可拆分为“未来(mirai)和“永远(towa)”。因疫情而空荡下来的田径赛场上,场地机器人可以最高时速20公里回收运动员扔出的铁饼等比赛用品。

在科幻作家的一次聚谈“‘科幻’的未来体育比赛时”刘慈欣给出的一个设想是太空马拉松。“运动员在太空中比赛,每人携带一个小型的推进器,由运动员体力驱动一台泵机,把推进剂压出喷口,体力越强,推进剂的出口速度越高,加速度越高。最短时间飞完全程者取胜。”

2021年,人类历史上首届“虚拟奥运会”开幕。国际奥委会与棒球、自行车、赛艇、帆船和赛车运动的单项体育联合会,以及游戏发行商合作,鼓励全球虚拟体育以及电子竞技爱好者参与“虚拟奥运会”。

2021年,中国电竞迎来辉煌时刻——中国电竞俱乐部EDG问鼎英雄联盟全球总冠军。据艾瑞咨询数据,早在2020年,中国电竞用户数已达5亿,跃升为全球第一大电竞行业市场。

“元宇宙”概念延烧至电竞领域。如今,进入网络游戏,玩家仍需坐在桌面电脑前,用鼠标和键盘操作人物的无限次重生。未来,在VR/AR/体感设备等技术的加持之下,电竞赛事的未来形态或许会进一步颠覆人们的认知。

南方周末记者 潘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