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哀歎30年的封鎖都沒有阻擋中國技術進步的腳步

日本哀歎30年的封鎖都沒有阻擋中國技術進步的腳步

橋本隆則

本文是頭條号《橋本看日本》的獨家文章,今日頭條享有獨家版權,未經允許轉載侵犯今日頭條版權權益,将受到法律追訴。歡迎把文章轉發到朋友圈。

在進入正題前,筆者先提一則資料,1月10日南韓國防技術振興研究所發表了《2021年各國國防技術水準調查》,這個調查是從2008年開始,仔細看資料,發現除了美國地位沒有變化之外,地位上升最快的就是中國,包括人工智能,大資料等技術進步中的無人兵器體系,智能化的快速發展。火炮,指揮系統領域都在向上提升。全世界矚目的雷達,外太空兵器系統都是世界前列。2021年,中國發射了火星探索系統,月球探索系統,有人空間站等,快速地接近美國水準,這些高科技技術都是軍事技術的一部分。日本在這次調查中的順位是8位,而中國是6位。1-3位是美國,法國以及俄羅斯。可以預見3年後,中國的順位可以進入前3位,而在2008年時中國在15位之後,軍事技術一直是美國與日本對中國嚴密封鎖領域。換句話說,日美越封鎖中國進步越大。

日本哀歎30年的封鎖都沒有阻擋中國技術進步的腳步

言歸正傳,1月10日,與執政黨自民黨關系密切的日本《讀賣新聞》發表一篇内部報道,說日本與美國要聯合行動加強對先進技術出口的管控,主要對象是半導體制造與人工智能,對象國家是鄰國。文章内容是,基于意識形态的價值共有,要對中國的“軍民融合”的技術出口的嚴格管理。其實在冷戰期間,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東方國家的技術出口,一直有嚴格管控。如日本機械公司把高精度機械僞裝成普通精度出口蘇聯,美國對日本公司進行了嚴厲的制裁。

1949年11月,美國為首糾集17個國家,成立“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因其總部在巴黎,又稱為“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該組織成立宗旨是限制成員國向東方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技術,對社會主義陣營實施高技術封鎖,在組織内部有專門的中國委員會,單獨給中國定制了500項禁止項目,包括軍事武器裝備、尖端技術産品和戰略産品。1994年4月,冷戰結束,冷戰時期的“巴黎統籌委員會”被迫解散。但美國又聯合了33個國家在荷蘭瓦森納簽署了《瓦森納協定》,繼續限制并且不斷強化對中國的所謂敏感技術出口,在航空、航天、資訊、生物技術等高技術領域實施對華封鎖,進而使得中國失去購買歐美先進軍事裝置和民用高技術裝置的機會。2007年初,面對不斷崛起的中國,美國政府不顧美國企業反對,限制航空器及航空發動機、慣性導航系統、雷射器、光學纖維、貧鈾、水下錄影機及推進系統、先進複合材料以及高科技通信器材等20類高科技産品對華出口。特朗普政權期間,美國商務部先是以國家安全和外交利益為由,将44家中國軍工科研機關(8家機關及其36家附屬機構)列入出口管制清單,實施技術封鎖;繼而又将華為等多家中國公司列入技術限制,實施封殺,矛頭直指中國正在不斷取得進展的5G技術。

日本哀歎30年的封鎖都沒有阻擋中國技術進步的腳步
日本哀歎30年的封鎖都沒有阻擋中國技術進步的腳步

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堅持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态劃線。對中國一如既往進行高技術領域全面遏制,在國際關系上堅持零和博弈,意圖在技術、軍事、經濟、政治等領域取得對中國的全面優勢。高技術全面遏制是從軍事技術封鎖逐漸轉向全方位技術圍剿。從“巴統”組織開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華軍事技術進行了全面封鎖,想通過高水準的軍事技術對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實施戰争威脅,迫使社會主義國家不能集中精力和資源進行經濟建設,以達到以壓促變的目的;冷戰結束後,面對中國的迅速崛起,西方的高技術封鎖不僅沒有削弱,反而不斷加強,在延續軍事技術封鎖的同時,逐漸轉向資訊、導航、通訊等軍民兩用技術;在資訊化時代,面對中國科技水準的不斷提升,又開始對以5G、新材料、生物遺傳、微光夜視、可轉化進階電子、精密高壓鍛造技術等為代表的高尖端領域民用技術實施封鎖。技術封鎖和圍剿手段多樣化。涵蓋了貿易禁運、人才流動限制、終止學術交流與合作、跨境長臂管轄、禁止參與國際标準制定等手段。例如,美國近來對華裔科學家與中國的學術交流開展限制,取消中國高技術領域科研人員學術交流簽證;促使國際跨國公司與科研機構終止與中國公司的研發合作,實施跨境長臂管轄在盟國逮捕華為高管,鼓動國際WiFi聯盟、JEDEC協會(固态技術協會)等中止或暫時撤銷華為成員資格等。最後美國發動盟友共同開展對華技術封鎖。從“巴統”17國到《瓦森納協定》多國,都是美國多方糾集其盟友開展的活動,從國際上拉幫結派,妄圖形成對華技術圍堵之勢,在高技術領域孤立中國,低端鎖定中國。

日本哀歎30年的封鎖都沒有阻擋中國技術進步的腳步

但是,這些技術遏制30年來沒有達到目的,《讀賣新聞》的報道透露出消息要在《瓦森納協定》之外,美國與日本要把更進一步加強對華的技術管制。筆者有疑問,如果說技術遏制,特朗普時代已經登峰造極,2019年的國防授權法中加入機微技術的管理,特别包含了人工智能,量子技術,超音速技術,宇宙技術以及網絡技術。對美國的投資也有前所未有的嚴格規定。日本說的《瓦森納協定》之外就要超過2019年國防授權法的規定。筆者想來想去日本現在能夠拿得出手的就是半導體制造相關技術(高純度矽晶體制造),以及核技術(核融合技術,核廢物處理技術)。美國為了確定西方集團的技術優勢,在拜登成為美國總統後,在特朗普時代的基礎上,追加地理空間圖像分析自動化軟體,雷射,感應器等技術,通信資料監視軟體以及混合動力制造裝置,全部是高科技相關的技術。這是一個信号,美國要聯合日本加碼向中國高科技“開刀”。

日本哀歎30年的封鎖都沒有阻擋中國技術進步的腳步

但是,筆者一貫認為美國要提前60年前開始這樣的技術管制,或許可以延緩中國技術進步,在高速發展10年後,中國取得了高科技領域中的一次次突破與更新。冷戰時期,中國兩面對敵,既要面對美國糾結的“巴統”技術封鎖網的同時,又遭逢蘇聯背信,突然撤走專家、撕毀合同,中國在極為簡陋的科研條件下,完成了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等高技術軍事裝置的研發。冷戰結束後,在《瓦森納協定》的技術封鎖下中國不能從西方國家購買“台風”“陣風”等歐洲戰機,中國通過自主研發、人才培養、科研合作,不斷地提升自身軍事科技水準,如今中國預警機群傲視世界,先進的殲-20,殲-16戰鬥機也相繼問世,中國飛船遨遊太空。在資訊化時代,盡管美國在許多高科技領域對華實施封鎖,但在5G、智能導航、雲計算、高鐵等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發展,成績驕人。

日本哀歎30年的封鎖都沒有阻擋中國技術進步的腳步
日本哀歎30年的封鎖都沒有阻擋中國技術進步的腳步

特别是半導體制造技術,筆者特别要談一下,在2年前遭遇美國半導體制裁後,中國半導體制造不但沒有消失,而是在最賺錢的40寸半導體領域産量大增。有個預測2年後,中國的半導體水準将會對南韓等半導體制造造成危險。2020年,中國半導體的市場占有率為9%,而到了2024年要到17%,這需要每年30%的增加,2021年的中國半導體增長30%。日本目前在熊本建設40寸半導體工廠,但是工廠建成要到2025年以後,如果等這個工廠建成,世界上的40寸市場已經被中國完全占據了。是以,美國的高科技圍堵不但不能遏制與拖垮中國,反而增加了中國企業的制造能力,加快了中國資金向高科技的流入。而日本跟随美國參與對華高科技的封鎖,不但不能讓自身的技術獲得二次獲益,同時也對日本企業的發展不利,因為在美國強力管制日本企業半導體發展時,是中國市場幫助了日本。一旦高科技冷戰開始,日本将完全失去中國市場。

原名:日本參與美國的高科技冷戰得不償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