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懂廣州·解密|晚清廣州畫家,廣告打到倫敦

讀懂廣州·解密|晚清廣州畫家,廣告打到倫敦

“可以向讀者保證,如果他們希望在下次彗星通路地球之前給母親、姐妹、妻子、情人、知己留下一幅英俊漂亮的畫像,甚至比她們心目中的形象更為出色——來找林呱,隻要15塊,傳真效果罕見。”這是1835年《廣東郵報》出現的一則外銷畫廣告,行文用字可以說是摸準了在穗洋商的消費心理。這個廣告主藝名林呱,是當時最出色外銷畫畫家之一。與林呱同街競技的,還有新呱、東呱、奎呱、發呱……在十三行鼎盛時期,靖遠街上的洋畫坊共有30多家,掌握了西洋技法的中國畫師以流水線的操作方式,快速繪出一張張肖像畫、市井風情畫、植物禽鳥畫,賣給各路洋商。每年,幾千幅由中國畫師繪制的洋畫就從這裡裝運商船,銷往歐美各地。這些洋畫坊與十三行的興衰如影随形,其留下的畫作也镌刻了老廣州最真實的記憶。

讀懂廣州·解密|晚清廣州畫家,廣告打到倫敦

林呱的畫室

畫室紮堆十三行

門面窄小生意大

兩百多年前,廣州的十三行商館區雖然名震四海,其實規模并不大,南到珠江岸,北至十三行街,東到西濠,西至聯興街,方圓不過一平方公裡,專供“番鬼”購物取樂的街道也隻有豆欄街、同文街、靖遠街等寥寥數條。在這裡,外銷畫室的存在頗有點另類,别的酒鋪、飯館、布店、鞋莊乃至雜貨店門前有成群的外國水手鬧鬧嚷嚷,這些畫室裡卻很少喧嘩。畫室一般門面不大,一樓用來做生意,待售的畫作在牆上挂得滿滿當當,櫃台上還擺着各種本地風景明信片,洋人的口味多種多樣,待售畫作也無所不包。前來買畫的洋人,不管是肖像畫的擁趸,還是市井風情畫的粉絲,不管是想回家饋贈親友,還是回國轉賣賺差價,都不難在這裡找到“心頭好”。如果他們願意多出一點錢,還可以進行“高端定制”,在畫室二樓現場工作的畫師随時向他們敞開大門。

讀懂廣州·解密|晚清廣州畫家,廣告打到倫敦

清代油畫,描繪了廣州十三行商館區的早期風貌。(威廉·丹尼爾/FOTOE)

其實,“外銷畫”這個稱謂是今天學者的說法,兩百多年前,人們把它們稱作“洋畫”,因為它們雖是中國人畫的,但用的多是西洋技法,買家也多是洋人。據史料記載,當時在靖遠街和同文街上開業經營的洋畫坊共有30多家,每年光随船出洋的洋畫就多達兩千多幅,更别提難以計數的明信片式的微型畫了。畫師的收入雖然不能跟富商巨賈相提并論,但也是相當之體面。像當時最出名的外銷畫畫家林呱,每年都有兩千兩白銀入賬,其他一些畫家雖然不如他,但也能跻身中上階層,就算是畫坊裡地位較低的畫工,每年也有三四十兩銀子入賬,生活遠比一般的勞動階層優越。

讀懂廣州·解密|晚清廣州畫家,廣告打到倫敦

這幅畫作描繪了十三行商館區内著名商業街——同文街日常繁忙的景象,這裡雲集了制作外銷品的商鋪。

十三行鼎盛時期,“洋畫”何以如此流行?說來道理也再簡單不過。如今“地球村”時代,不管你去到哪兒旅行,還時不時想寫張明信片回家顯擺呢(這兩年或許改成了微信自拍),兩百多年前來穗闖蕩的各路洋商,可都是在海上漂了大半年才來到廣州的,這裡的風土人情與家鄉的差異又是如此之大,處處都讓人驚訝。他們當然更想多弄些“明信片”寄回家了,再說西方到處都在鬧“中國熱”,如果多運些充滿東方風情的“明信片”回國銷售,沒準還能發筆小财。當時還沒發明照相機,洋畫坊出售的各類反映市井風情的畫作就是最好的“明信片”;此外,西方有濃厚的肖像畫傳統,洋商們特别喜歡委托畫室繪制自己的肖像,或者寄給家人,緩解他們的思念之苦;或者作為禮物饋贈生意夥伴,加深彼此友情,這些需求都為畫師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讀懂廣州·解密|晚清廣州畫家,廣告打到倫敦

《獨腳戲》,紙本水彩畫,描繪廣州街頭的木偶戲。

讀懂廣州·解密|晚清廣州畫家,廣告打到倫敦

《三弦》,洋紙水彩畫,描繪清代女藝人彈奏三弦琴的場景。

畫家大打廣告

全球巡回辦展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别攬瓷器活。來穗闖蕩的各路“番鬼”大多是商人,沒有很高的文化品位,也不太能欣賞中國畫裡的意境之美,他們最看重的還是“畫得像”,如果中國畫師不能掌握“透視”、“明暗對比”之類的繪畫技巧,那就很難把洋人的錢掙到手。于是,取經學藝,掌握西洋畫技,成了中國畫師的第一要務。

取經的一大妙招是研習西洋佳作。據學者陳滢撰文所述,早在17世紀,就有西方畫家搭乘商船來到廣州作畫了,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随船前來廣州“采風”的英法畫家更是不絕如縷,他們留下了大量描繪珠江風景與市井風情的畫作,這些畫作被大量刊印和出版,成了本地畫師模仿學習的最佳資料。不過,演習西洋畫作畢竟隻能算自學,如果能找個洋老師教一教,那就更妙了。當時,前來“采風”的洋畫家大多來去匆匆,隻有少數幾個長居了下來,其中最有名的是英國畫家錢納利。這位老兄畢業于英國皇家美術學院,在英國畫壇也是個響當當的人物,可惜為人浪蕩不羁,後來因為欠了一屁股債,避居廣東,以替洋商畫像為生,一呆就是20多年。作畫之餘,錢納利也培養了一些本地畫家,其中最有成就的是上文提到的林呱。

讀懂廣州·解密|晚清廣州畫家,廣告打到倫敦

林呱自畫像

要說國人的模仿能力,那真是超一流的。林呱原是錢納利的跟班,幫着洗洗畫具啥的,後來才跟着錢納利學畫。跟随了錢納利一段時間後,他對老師畫風的模仿水準之高,幾乎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俗話又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林呱自立門戶之後,錢納利雖然沒有被餓死,卻也被氣得半死。同樣畫一幅肖像,他的要價不會低于50個銀元,林呱卻隻要15個銀元,是以大量訂單轉移到了林呱畫室。錢納利為此常破口大罵林呱是卑鄙小人,林呱卻極少還擊,畢竟訂單比口水戰要重要得多,況且“錢納利學生”的身份,是他招攬生意的金字招牌。

林呱的精明,不僅展現在作畫上,更展現在營銷手段上。1835年,他就在《廣東郵報》上打出了一則極其煽情的廣告,文中說道:“可以向讀者保證,如果他們希望在下次彗星通路地球之前給母親、姐妹、妻子、情人、知己留下一幅英俊漂亮的畫像,甚至比她們心目中的形象更為出色——來找林呱,隻要15塊,傳真效果罕見。”他還多次委托代理人,在英國、美國參加畫展,進而大大擴充了自己在洋商圈子中的知名度。

讀懂廣州·解密|晚清廣州畫家,廣告打到倫敦

林呱或其畫室繪的四大行商之一盧茂官畫像

當時的“洋畫界”,林呱是最有成績的領軍人物,此外,還有庭呱、新呱、同呱、發呱等多名畫家,還有很多畫家的名字,根本沒有記錄下來。每年随船出洋的數千幅“洋畫”,就出自這些畫家之手,随之走俏歐美。林呱的營銷政策也被廣為模仿。1857年,一個名叫孫呱的畫家甚至将廣告打到了遠在英國的《倫敦新聞畫報》上。

讀者你可能要問了,為什麼這些畫家的名字裡都帶有一個“呱”字呢?其實,“某呱”不過是人們對手藝人的慣用稱呼罷了,就像我們今天稱呼“張工”、“李工”一樣,至于他們的真實姓名,則基本上已茫然不可考了。

廣州本土畫匠

巧繪科學圖鑒

說起兩百年前十三行一帶洋畫坊的常客,除了各路洋商外,還有一個身份極其特殊的群體——前來采集動植物标本的英國科學家。在勁吹歐美的“中國熱”裡,讓普通人癡迷的是茶葉、絲綢和瓷器,讓科學家朝思暮想的卻是這個東方古國獨有的花草與動物。

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皇家學會派出多名科學家,搭乘商船遠赴廣州,采集各種西方少見的動植物标本。為了落實皇家學會“一旦發現新奇、有用或美觀的物種,一定要設法弄到手”的訓示,這些科學家不辭辛苦,常常奔波于花市、魚市和禽鳥市場,想方設法“定位”出更多的物種,其中光鳥類就不下一百種,魚類也有100多種,花草瓜果更是數不勝數。

這些新物種被“定位”出來以後,科學家們卻開始犯難了,這裡與倫敦相隔萬裡,航程時間少說也有四五個月,随船托運的植物大多在半途就枯死了,運到倫敦後已是面目全非,壓根就沒了研究價值;雖說可以做成标本寄回去,可标本也不能完全反映這些新物種的本來面目,科學家們想來想去,終于想到了救星——十三行一帶的洋畫坊。

讀懂廣州·解密|晚清廣州畫家,廣告打到倫敦

《梅》,水印洋紙水彩畫。

讀懂廣州·解密|晚清廣州畫家,廣告打到倫敦

《尺蠖》,紙本水彩畫。

畫工們雖不知科學圖鑒為何物,但隻要提點得當,他們也能畫得不錯。讓科學家撓頭的是,當時的洋畫坊裡除了老闆是主畫師外,其他受聘而來的畫工都是流水線作業的。一個畫坊大多要雇傭二三十個畫工,他們有的專門管畫樹,有的專門管畫臉,還有專門管畫手和腳,一張畫總會由多個畫工合作完成,甚至由老闆承接的重要訂單,底色和輪廓也是由畫工完成的,這樣的“流水線作業”才能盡可能縮短作畫時間。

可這樣的模式斷然不能用在科學圖譜的創作上,科學家們隻得把畫師請到家裡,好吃好喝好招待,同時手把手地教,如何繪制出高度寫實的植物花卉果實解剖圖,如何保證動物的形态不失真,等畫師一五一十地學會了,才把他們放回去。

讀懂廣州·解密|晚清廣州畫家,廣告打到倫敦

《桃花》,瓦曼紙水彩畫。

讀懂廣州·解密|晚清廣州畫家,廣告打到倫敦

《鹌鹑》,紙本水彩畫。

科學家一旦與某個畫師形成了合作關系,就會長期維持下去,很少中途更換,因為換人的成本實在太高。19世紀初受皇家學會派遣來穗的博物學家裡夫斯就一直與一個名叫同呱的畫師保持着極密切的往來,由同呱繪出的上千幅動植物圖鑒,至今仍收藏在英國自然曆史博物館中,成為中國畫師為科學發展作出貢獻的見證。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月華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林玮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