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尋,号大來居士。1970年生于遼甯沈陽。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畫家,詩人,圖書裝幀設計師,古籍及古雕版收藏家。“模範書局”獨立書店、“煮雨山房”線裝書坊、雕版博物館創始人。
曆年來在北京、上海等地舉辦大型美術展數十場。
現任中國出版藝術委員會裝幀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
曾獲“第一屆中國出版政府裝幀設計獎”“中國最美的書” 等多個獎項。
喜好收藏鑒賞,尤其對古雕版收藏研究頗有造詣,是國内收藏古雕版最多的收藏家。
2022年1月16日,在書局整理書籍時不慎從高處跌落,搶救無效逝世,享年51歲。
姜尋在模範書局·詩空間
十九年前的今天,我們一見鐘情。兩年之後的今天,我成為了你合法的妻子。
今天是我們結婚整整十七周年的紀念日,卻隻留下了我一個人。還有我無法支撐起來的一切。
姜尋,你放心走吧,去天堂尋一方淨土,用你的力量去庇護那些需要書籍來擷取甯靜的人。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像你說的,如果你不在了,希望模範書局還在,我希望可以好好幫你守護下去。
我真的很愛你。我永遠是你的邢小貝貝。
——邢娜
文/邢娜
作為一個職業撰稿人、前媒體人、生活方式作家,我萬萬沒想到的是,今天我來執筆的這篇文章,居然是我悼念亡夫的。
是時候做一段總結了,無論對于我、姜尋、模範書局,亦或是我們這段感情。
他去了書天堂
2022年1月16日,姜尋不慎從高處跌落,搶救無效,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我的丈夫姜尋是畫家出身,有着藝術家的執拗與堅持。我依然記得他每次回家手捧一本書那種雀躍的表情。這或許是每個愛書之人的樣子。
“模”,是字模的意思,“範”則是它的托盤。模範書局是一家以雕版印刷、設計為主的獨立書店。疫情期間,為了保住6家店,我們甚至賣掉了居住多年的房子。因為我總想,一棟房子換6間書店(有兩間店因為疫情原因,在2021年8月相繼關閉)是值得的。
書籍、詩歌、雕版,這些是我丈夫此生所有的寄托。無論之後模範書局在或者不在,都請相信——我們對于閱讀的堅持。雕版,是文明的倒影,請不要當成一堆廢木頭來對待,請好好地将這些傳承下去。或許我們沒有辦法重制當年文津雕版博物館的樣子,但是那裡依然是我們夢開始的地方。
姜尋曾想陪這個書店可以走過40-50年,很顯然天不遂人願,他就這樣走進了書的天堂。
百年教堂中的模範書局·詩空間
他說“我愛你勝過父母、金錢和書籍”
2003年1月16日,我一個人從天津拉着行李坐火車來了北京。萬萬沒想到19年之後的同一天,我永遠失去了我的丈夫。
2000年初的北京有多迷人?時光倒回,在我來北京的第三天,朋友鐳言說晚上有個詩歌朗誦會,我們可以一起去玩。對的,19年前的今天,我遇到了姜尋。
帽兒胡同的“那兒”酒吧,我們第一次見面。仿佛上一世被月老牽上了紅線,一個文學女青年跟一個年輕藝術家就這麼相愛了。認識兩年的紀念日那天,我們結婚了。第二年女兒出生。此時的我已經從文學編輯變成了時尚雜志編輯,姜尋則經營着一家名為“煮雨山房”的藝術公司,主要以裝幀設計為主,最大的興趣就是買書,潘家園裡淘雕版,拍賣會或者舊書店裡買書。
我們一起生活了19年,他沒有主動給過我一分錢,甚至沒有給過我家用。以我受過的教育,我也不會去跟他計較這些,我能養活自己跟女兒就足夠了。我問他:“你有多愛我?”他總是以達利來“搪塞”,達利對夫妻加拉說:“我愛你勝過父母、金錢和畢加索。”他說:“我愛你勝過了父母、金錢和書籍。”
學美術的他,一直喜歡畫畫。魯迅美術學院畢業後,他成為沈陽《詩潮》雜志的美術編輯。後來他決意到北京發展,在《詩刊》一邊繼續擔任美術編輯,一邊在中央美術學院研習班學習,一邊畫畫。
煮雨山房、天書記、模範書局
讀書時,一張手繪的裝修稿可以賣到8000塊錢。賣畫所得,他買了通州土橋一棟小别墅,上世紀90年代末期,那樣的房子大概幾十萬。第一次跟他回去,隻見房間裡布滿了畫布、友善面、油彩。
姜尋酷愛搜集雕版
後來他成立了“煮雨山房”,代理圖書出版,他來做圖書裝幀設計。賺到的錢,全部用來購買書籍、雕版。他不抽煙,不喝酒,沒有任何揮霍,隻是近乎瘋狂地收藏,讓家裡變得越來越滿。
他一直缺錢,無論作為經營抑或收藏。最初出讓古籍可以換來錢,再之後,賣掉房産。煮雨山房、文津雕版博物館、天書記、模範書局,他賺到的錢全部貼補到了事業上。公司經營出現問題,他開始借錢,向所有能借到的地方。能為他情懷來買單的,隻有他自己。
一位姜尋的至交說過,什麼時候姜尋能賺到錢,就是他不再瘋狂擴張書店的時候。他的堅持我不知道是為了什麼,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尋找的是什麼。留給我的,除了文藝青年的古早愛情,還有巨大的債務危機。
疫情期間我們賣掉了房子,我天真地以為這下他可以不用再那麼累,能輕松很多。在我看來,我們能擁有這麼多家書店是很自豪的一件事。哪怕現在租的房子還有兩周到期,我不得不搬到更小的房子裡去。
他在老教堂裡創立詩空間
“模範書局·詩空間”成立于2019年,所在地是落成于1907年的中華聖公會教堂。
在教堂中做書店,世界範圍内也不多見。第一眼看到這個教堂,姜尋就想:“如果真有書天堂存在,那麼就是這裡了。”因為對他而言,書就是信仰。
“我是迷戀光線的人。在我看來一棟有曆史感的建築,哪怕歲月更疊,陽光卻是不變的。“他期望的是重生的力量——一座城市的曆史感最能展現在哪裡?應該是建築,它與城市仿佛生命共同體,沿着時間軌迹向前走,榮辱與共,與嶄新的時代相遇。續寫中華聖公會教堂的曆史,把它做成世界最美的書店,就這樣成為姜尋的夢想。
“最喜歡冬日,日頭沒有那麼高那麼烈,會斜斜地透過窄窗照進來。改造之後,這種光線變得更加柔和,透過彩色玻璃,更加讓人沉醉。”自從在一個黃昏不經意間感受到那抹餘晖,姜尋就很喜歡在即将打烊的書店裡徘徊。他希望佟麟閣路85号這裡可以成為一個新地标,大家有機會重新來認識這座教堂,不僅僅是作為拍照打卡地,而是真正可以把這裡作為閱讀空間。
中華聖公會教堂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從審批起,就面臨重重甚至是難以想象的問題,從設計到施工也都是非常繁瑣的工作。作為設計師和書店老闆,姜尋給出了無窮的耐心和全部的珍重。“我不喜歡把老建築修新了,我是要回到它最原初的樣子。很多人第一次走進詩空間,會感覺時光在倒流。那就是我想要的。”讓大家看到歲月的劃痕——有些印迹雖然是殘破的,但卻是美麗的,姜尋對此十分笃定,“讓後人來談論它,我隻是完成我應該做的部分”。
姜尋在模範書局·詩空間門口
在姜尋生前的的願望裡,這裡将舉辦更多的活動,比如簽售、沙龍、展覽,還會有各種手做以及生活方式的課程。就像模範書局的其他店一樣,它将在時光裡一點點沉澱,永遠給人安靜的力量。
他的書店開始嘗試直播
姜尋走了,作為他生前事業的守護人,我此刻想到最多的,是責任的負重和前路的艱辛。
模範書局,2014年開的楊梅竹斜街首店就是“網紅”,教堂裡的“詩空間”也可說“爆款”。但既便這樣,我們也是入不敷出。如果大家隻是拍照片發朋友圈的話,那書店會真的存活不下去的。我希望更多人慕名而來,從此開始真正愛上閱讀。我想,這也是姜尋的遺願吧。
我曾在去年中秋節前後開始直播。在這之前從未想過,總認為實體書店要按自己的節奏來走。直到我忽然意識到,這或許是一次全新的行銷嘗試。
後來遇到十竹齋拍賣,一拍即合。在我決定要直播的3天之内,就正式開播了。之前從來都是在社交平台裡看主播們賣力帶貨,到了自己,直播間客人們頻頻出價時,我會對他們說“請理性消費”。主播無奈:“這可能是最佛系的書店老闆娘了。”
拍賣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尤其是在直播中。看着一件件精挑細選後的文創小物、珍藏孤本、文房雅器被客人們拍走,内心深感安慰——這些在書店裡默默陪伴我們小物件們,終于找到真正的主人。如果說獨立書店都有自己的性格,那麼直播帶貨則像是“買手店”一樣,每一個“買手”都決定了它的氣質。
書籍,依然是整場拍賣的重中之重,毛邊本、絕版書、作者簽名本依然是直播帶貨的C位之選。熱心的讀者會對我們說:“哪怕什麼都沒有拍到,也能學到很多知識。”跟拍賣行的線下拍賣有所不同,線上拍賣随機性是趣味所在。即時的互動性,讓更多買家開始在直播間講述訴求——有買家要求返場的,有穿插點播書籍、書邊文創小物的,有人錯過了一件拍品,要求重新上架……
這些,都是線下無法感受到的樂趣。當一個讀者來到書店,他或許是跟朋友來喝咖啡,或許是來淘書,或許隻是走走停停。而在幾個小時的直播裡,他可能觸摸到的則是一間書店的靈魂。
就算這個世界今晚到了盡頭
疫情兩年,看過這麼多流調報告(流行病學調查,簡稱“流調”),截止目前,還沒有發現過書店的蹤迹。
2020年2月底,在疫情最肆虐時期的武漢方艙醫院,一位被送醫的男生靜靜地讀一本《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瞬間網紅。這或許是新冠疫情期間,書籍最高光的時刻。在那之後,再沒有任何關于書籍、書店的消息。作為一名實體書店從業人,看過兩年裡這麼多份“流調”資訊,真的會覺得書店似乎成了孤島。
感謝所有喜歡逛書店的人。每一個走進書店的人在我看來都是“慈善家”,正是大家的到來讓這個行業延續下去。
大概幾年前,一位投資人很開心地來書店找我。他優雅又文藝,看上去不似投機者那般急功近利,在我看來絕對是個“完美投資人”。我帶他逛完整間書店,他也流連許久。那天稍晚時候,看到他朋友圈更新了一條狀态,大緻意思是說,跟一間美好的書店相遇原來是這樣的快樂,也要感激物流,逛書店時下單,沒想到這麼快就送到了。我看完笑了一會兒自己,删掉了那個人——這樣的投資人一輩子都不會去投實體書店的。
這世界有很多營生可以做,為什麼偏偏選了書店?還記得疫情時,我照例在書店門口負責量體溫、登記資訊。很多讀者都是專程前來,這讓我有些受寵若驚。有人在逛了兩個小時後跟我聊天,感謝我們提供了這樣的一個場所,讓都市裡的人可以得到片刻甯靜。
最近讀到一本書,《破産書商劄記》,手不釋卷地翻完。譯者王強寫了一個序言《就算這個世界今晚到了盡頭》,裡面提到:“普通的書店”,不過是幢一般的房子,它僅供一代人至多是兩代人居住;而“經典的書店”,則像是一座高聳的教堂,其基座的高度已傲視其他建築,遠遠地,人們便會見到它的偉岸,而此後一代一代的愛書之人會在它的裡面尋得他們的安甯與啟迪。
作為結尾,再合适不過了。

緻悼者說
一位真正的讀書人、愛書人,走得猝不及防,音容宛在。願所有愛模範書局的朋友幫助綿延姜尋的心願,讓書局一直在,讓老教堂的“詩空間”一直有詩意蕩漾,與他沉默溫柔的目光同在。
——學者于丹
今天看到消息,模範書局創始人、詩人、圖書裝幀設計師、雕版收藏家姜尋,于2022年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51歲。這怎麼可能?!14日我剛結識這位充滿激情的藝術家、愛書人,他帶來二十多年前買的我的書,讓我簽名,約我去他的書局做客。兩天後就發生了悲劇,據說是在書局整理書籍時跌落身亡。嗚呼,人生無常,世事荒謬,無比痛惜。
——作家周國平
這是我所知道的第二起書店店主在書店意外身亡事件。2008年2月香港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在書店貨倉整理圖書時,遭塌下的二十多箱壓困緻死。愛書者死于書叢中,也算是求仁得仁。望家屬節哀。
——圖書出版人範庭略
書店猶在,勞模已逝,一路走好。
——詩人翟永明
昨晚噩耗傳來,不敢相信,姜尋是有理想有情懷幹大事的人,這兩年一直有交集,去年還在他書店做了一個小展覽,前幾天還聯系。他的離去,實在令人心痛!
——畫家沈敬東
萬萬沒有想到。大來兄不易,大來兄千古。
——作家、編劇史航
聽到這個消息,很是悲痛,望邢老師節哀保重。《因書而美》得姜尋兄厚愛,他主動要求參與設計,并為這本書的出版傾盡全力,以至交之誼待我,感動萬分。上周五,我和姜尋兄同去周國平先生家拜訪,還參加了直播,沒想到竟成永别。他的不幸離世,像香港青文書屋的羅志華先生那樣意外,願姜尋兄在另一個世界多享受書帶來的甜,少些苦。
——作家顧曉光
2013年,姜尋先生帶着一本記載楊梅竹出版業和青雲閣的書籍找到我說,他希望在楊梅竹開一家書店,叫模範書局。“模”是字模的意思,“範”則是字模的托盤,模範書局是堅持以雕版印刷、設計為主的獨立書店。2014年楊梅竹胡同首店開業,之後模範書局在天橋、金融街、中華聖公會教堂原址的源書坊、友誼書坊、詩空間陸續開業。模範書局的堅持令人景仰,希望“模範”品牌一直在,姜尋先生走好。
——楊梅竹斜街前負責人賈蓉
沒想到,十九年後在地鐵,在微信上,看到這一條死訊,心中的痛真是無以言表……那時,邢娜剛從大學畢業,還是一個女學生模樣來到編輯部。後來,我們的雜志交給姜尋的“煮雨山房”做整體設計。再後來,邢娜與姜尋結婚了。我去過幾次他們國子監的那個家,坐在沙發上,喝着邢娜煮好的杏仁咖啡,一本接一本欣賞着姜老師的藏書,聽他用東北口音的國語,将每個版本的特點與好處娓娓道來。忘不了他溫和敦厚的笑臉……
——中國青年出版社曾玉立
直至看到老闆娘發出的消息才真正相信,意外震驚之餘都不知道該說什麼了。2017年我有幸拍攝過模範書局和姜尋先生,這位愛書人留下來的書籍、雕版和書店空間集結了他畢生的精力和心血。比起他的離去,我更願意相信姜尋先生以另一種方式繼續存在着,期盼模範書局能越來越好。
——中央電視台記者JUJU
注:本文标題源自畫家莊虹為姜尋作
《青花·悼友人》
文并供圖/邢娜
編輯/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