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家殡儀館用實操“講述”逝者最後的故事

作者:時間娛樂

見證“人生最後一程”

——4家殡儀館用實操“講述”逝者最後的故事

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馮葉

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人離世之後,如何走完“最後一程”?過去,人們對被稱為“人生終點站”的殡儀館十分忌諱,12月10日,我們卻在湘潭市殡儀館裡見證了一場溫暖、體面的告别。

當天,市殡儀館内比往常人氣旺了不少,但來的人并非參加一場真實的追悼會,而是來自長沙、婁底、湘潭3座城市的4家殡葬機構(長沙明陽山殡儀館、婁底市殡儀館、湖南湘水緣長生陵園有限公司、湘潭市殡儀館),在一起進行業務實操交流。這次觀摩實操交流形式開創了湘潭市殡葬業務交流的先河,為了尊重生命,這次業務交流服務于一個虛拟的逝者,還原各家殡葬機構服務全過程。

“逝者”姓盧,女性,52歲,12月9日23時03分離世,死因為“交通事故緻顱腦損傷”,死亡地點在她生前服務的醫院内。盧醫生是醫院精神科副主任,為數不盡的患者治病療傷過,深受患者家屬、同行和學生的尊敬與愛戴,生前多次被評為市級先進醫務工作者。

去世後,遺體被運送至湘潭市殡儀館。為讓逝者完整、體面地與這個世界告别,遺體服務部從業人員需要對她頭部的“7”字形傷口進行縫合。

2011年5月來到湘潭市殡儀館工作的劉全韬,已在遺體服務部工作整整10年,接運遺體、火化、縫合、化妝……這些工作他都幹過。僅縫合工作一項,他今年就縫了近百具遺體,這次實操現場模拟的,是在15分鐘内縫合好盧醫生的“7”字形傷口,這對于他而言,是最簡單的一次工作了。

“每個人離開的方式都不一樣,有人安詳地離開,也有人是在意外事故中不幸喪生,還有的選擇了跳樓、卧軌等方式,即使這樣,也應該有體面離開的權利。”劉全韬說,讓他印象最深的一次縫合經曆,是為一位因嚴重車禍喪生的人做縫合,當時遺體的多處器官外露、身體多處受損,那次縫合,劉全韬和兩位同僚共花了3個小時才完成。

而這些,僅僅是他日常工作的普通一環。随着時代發展,縫合技術也在不斷進步,縫合做得好的,表面完全看不到任何線頭,讓逝者能留下最美好的樣子,也讓逝者家屬得到了很好的慰藉。

遺體縫合後,是服務洽談與追思策劃的展示。

服務洽談是盧醫生的丈夫、女兒以及機關代表到殡儀館業務廳,與從業人員洽談喪葬事宜。過程中,他們提到盧醫生的母親十分悲痛,一直念着“說好了過幾天,全家要吃團圓飯的”。幾天之後,盧醫生長年在外地工作的丈夫和在廣東讀研究所學生的女兒都将回來。

是以,在追思策劃時,現場專家提議,将一家人吃團圓飯的畫面,用技術手段予以重制,以彌補老母親的遺憾,現場悼念廳布置以盧醫生最喜愛的粉色和白色為主基調,播放着她最愛的鄧麗君的歌曲。無疑,這是一場“私人定制”的告别儀式。

這次殡葬業務實操交流會由湘潭市殡儀館主辦,湘潭市民政局、湖南省殡葬協會、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等機關均到場指導和點評,旨在進一步落實“我為群衆辦實事”的要求,在學習中提高殡葬服務品質,在交流中探讨生命最後的意義。

>>傳回湘潭線上首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