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曹魏有40多萬軍隊,蜀漢隻有9萬,諸葛亮為何還要北伐?

“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川蜀地區撐不起大一統的帝國,兩千年的曆史證明,諸葛亮的戰略方向是最正确的,蜀漢除了北伐别無出路。

我們盤點一下以川蜀地區為根據地的割據勢力,共大小十三個案例。

〇古蜀國:“蠶叢及魚凫,開國何茫然!”李白這句詩說的就是古蜀國,古蜀國曆經蠶叢、柏灌、魚凫、杜宇、開明等五氏族,西周年間,追随周武王讨伐商纣,為“牧誓八國”之一。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乘蜀國與巴國、苴國交戰之際,派張儀、司馬錯沿石牛道伐蜀,蜀王開明十二世戰敗被殺,蜀國滅亡。

曹魏有40多萬軍隊,蜀漢隻有9萬,諸葛亮為何還要北伐?

〇劉邦:秦朝滅亡後,項羽把劉邦封到了巴蜀,劉邦重金賄賂項羽的叔父項伯,要到了漢中,成為“漢王”,項羽、範增認為漢中也是蠻荒之地,順水人情給劉邦也行。後來劉邦從漢中出發,“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奪取了關中作為根據地,建立了漢朝,統一天下。

曹魏有40多萬軍隊,蜀漢隻有9萬,諸葛亮為何還要北伐?

〇公孫述:王莽時期的導江卒正,也就是蜀郡太守,王莽亂改官職名稱。趁着天下大亂,公元25年公孫述自立為蜀王,打敗了周邊的挑釁勢力,然後就膨脹了,建元稱帝。然而河北劉秀大軍所向披靡,打敗割據隴西的隗嚣後,劉秀說:“人若不知足,既平隴,複望蜀”,于是公元36年,劉秀帳下的大将吳漢掃平了公孫述,留下成語“得隴望蜀”。

〇劉璋:漢朝宗室,東漢末年擔任振威将軍、益州牧,割據蜀地。但他為政混亂,外有張魯、曹操逼迫,内有亂民反叛,最後被劉備打敗,奪走了江山。“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這是諸葛亮對他的評價。

曹魏有40多萬軍隊,蜀漢隻有9萬,諸葛亮為何還要北伐?

〇劉禅:劉備兒子,蜀漢皇帝,諸葛亮北伐不成,割據蜀中,最後投降曹魏,留下成語“樂不思蜀”。

〇李特:巴氐族人,西晉時期關西流民湧入漢中,李特很得人心,他看到蜀地山勢險峻,認為劉禅割據這樣的地方,還能被消滅,實屬智力低下,于是帶流民造反,割據蜀地,自稱益州牧、大将軍 、大都督,後來戰死,公元304年兒子李雄稱帝,史稱“成漢”,公元347年,被東晉大将桓溫消滅。

〇谯縱:原為東晉益州參軍,相當于軍區參謀長,公元405年他被部下推舉造反,起兵割據蜀地,自稱成都王。公元413年,被劉裕派兵攻滅。

〇王建:大唐忠武軍八都将之一,後來又成為神策軍将領,在唐朝末年趁亂奪取了蜀地,被封為蜀王。唐朝滅亡後,自立為帝,史稱前蜀,後來被後唐李存勖攻滅。

〇孟知祥:唐朝末年,沙陀李克用的部下,曾參與消滅前蜀,後來借機割據蜀地,建元稱帝,史稱後蜀,被趙匡胤消滅。

曹魏有40多萬軍隊,蜀漢隻有9萬,諸葛亮為何還要北伐?

〇王小波、李順:蜀地青城縣(今四川都江堰市)味江人,宋太宗趙光義時期,不堪朝廷壓榨,發動起義,攻取了蜀地大多數地方,擁兵數十萬,國号“大蜀”,兩年後被北宋鎮壓。

〇明玉珍:元朝末年,響應徐壽輝,舉兵起義,徐壽輝被陳友諒殺後,占據川蜀一帶,自立稱帝,國号大夏,定都重慶。後來,被朱元璋掃滅。

〇張獻忠:明朝末年農民軍起義,形成李自成、羅汝才、張獻忠三巨頭,後三人分兵,張獻忠輾轉各地,最後攻取四川,建元稱帝,國号“大西”。沒過多久,同清軍作戰,首戰就被清軍射殺。

〇民國四川省:清朝滅亡後,從1912年到1933年,四川共發生大小軍閥混戰四百七十多次,逐漸形成楊森、鄧錫侯、田頌堯、劉湘、劉文輝、劉成勳、賴心輝、劉存厚等大股勢力,沒有一股有能力“統一”四川,更别提統一全國。

曹魏有40多萬軍隊,蜀漢隻有9萬,諸葛亮為何還要北伐?

兩千多年,在蜀地經營的十三個案例,隻有劉邦一個案例統一天下,而且劉邦是殺出漢中,奪取關中當做根據地才成功的。其他未成功的十二個案例,也是實力偏弱的類型,基本上沒有統一天下的資格。

這就是諸葛亮就是死在軍營也要北伐的原因,至于說兵力遠不如曹魏,不能成為否定進攻的借口。古今很多大戰,都是以少勝多,能夠以弱克強,才是軍事家。

對蜀漢來說,不北伐是坐等滅亡,如果舍命一搏興許還有一線生機。

“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後出師表-諸葛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