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5月,孫中山辭去大元帥職務。
正所謂無官一身輕,此時的孫中山利用閑暇出來的時間總結革命經驗,并提出了許多建設中國的宏偉計劃。
開發三峽水資源,修建三峽大壩的提議,就在這個計劃之中。

一
在中國曆史上,三峽是一個非常容易發生特大洪災的地方。按照史書的記載,幾乎每隔百年就會發生一次特大洪災。
《清史稿》記載,到了1870年的時候,三峽再次出現特大洪災,暴雨連降十數日,足足達到十七天之久。
是以此次特大洪災的水位之高,範圍之廣,持續之久,都讓這一年的洪災成為了三峽有史以來之最強。
時至今日如果我們去嶽陽張飛廟旅遊的時候,還能看到當年的題刻。
孫中山留過洋,接觸和學習過國外先進的水利知識,是以他很清楚,如果能夠很好地利用三峽的水資源,不僅可以解決洪災的問題,還能使其成為能源。
可是按照當時軍閥混戰的情況來看,想要實施這個目标顯然是不太現實。
二
到了1945年抗戰勝利後,美國看中了三峽的經濟價值,想借機推廣自己的“金元外交”政策。
“金元外交”,就是使用經濟的手段抓住了其他國家經濟命脈,使其對美國深度依附且無法脫落。
雖然當時的國民黨沒有識破這個陰謀簽訂了修建合同,可接下來因為戰争的問題,修建大壩再度擱淺。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修建大壩才再度提上日程,許多專家夜以繼日地開始研究。
隻不過當時的國力和技術無法修建如此大型的大壩,别說如何應對水流湍急的揚子江,僅是大壩左右山體不對稱的問題就無法解決。
此外還有資金,征地以及附近居民搬遷等問題需要解決。
不過在國家堅定的信心之下,這些問題都得到了一一克服,終于在28年前的1994年正式動工。
不過許多人并不知道,在動工之前的《長江三峽工程》決議表決會議上,郭來喜、李玉光、廖文權等9位專家拒簽了大壩修建的方案,并且給出了兩個理由。
三
首先,三峽河道内的細沙、粗沙以及各種卵石雜糅在一起,若不是揚子江的水流湍急,很難将這些容易造成阻塞河道的泥沙沖走。
一旦修建大壩,從上遊帶下來的泥沙則越積越多,最後堵塞河道,擡高河床,造成更大的災難。
其次,按照項目的标準來看,大壩一旦建成,将會形成一個總面積1100千米左右,蓄水高度173米左右的水庫。
如果出現戰争,按照軍事思維,大壩肯定會成為首要目标,一旦大壩被炸毀,那麼後果将不可想象。
其實9位專家非常地專業,他們的顧慮也很有道理。不過28年已經過去了,這幾位專家的顧慮并沒有發生。
原來當初之是以發起表決會,是因為如此龐大的工程肯定需要各個方面的專家分組進行。
人多,研究組也多,再加上當時技術落後,自然無法做到資源完全共享,也很難做到面面俱到。
是以表決會的意義就在于可以綜合所有研究組的研究成果,最終所有人表決是否通過。
當然了,在郭來喜等9位專家拒簽并提出了2個問題後,項目組馬上研究并很快給出了解決方案。
四
泥沙阻塞河道的問題,則采用了當時最為先進的“蓄清排渾法”。當然了,由于實行過程非常複雜,這裡就不過多闡述。
而安全問題,因為大壩本身是按照能抵抗萬年一遇的超特大洪水而設計的。如果在此基礎上再提高10%的牢固度,那麼完全可以抵抗正常武器的打擊。
是以當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之後,工程才得以正式進行。
時至今日,三峽大壩已經運作了28年,在防洪、航運、抗旱以及發電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帶這座宏偉建樹的背後,卻是無數科學專家默默地付出,這才有了三峽大壩的建成,也讓無數人享受到了它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