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車交強險資料顯示,2021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為291.7萬台,同比2020年增長155.4%,在狹義乘用車市場全年滲透率達到13.8%;其中,2021年12月新能源汽車銷量為48.4萬台,當月銷量已占汽車總銷量的21.3%。

可以說,2021年國内新能源市場表現是大放異彩的。既然新能源汽車賣得好了,那電池行業應該很高興才對,但為什麼還會有今天這篇文章呢?
自2021年以來,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上漲已持續多時。據了解,碳酸锂的價格已從去年初的5.7萬元/噸突破至18萬元/噸,钴資源價格也已超38萬元/噸。根據上海鋼聯在去年10月釋出的資料,2021年年初以來持續增長的锂電材料價格仍處于普遍上漲的狀态。其中,碳酸钴、電解钴、金屬锂、六氟磷酸锂等材料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漲價。
據高工锂電(GGII)的初步測算,受原材料漲價影響,電芯和電池系統的理論成本上漲幅度達30%以上。其中,方形鐵锂電芯理論成本由2021年初的0.33~0.39元/Wh上漲至0.48~0.54元/Wh;方形動力523電芯的理論成本由0.45~0.51元/Wh增至0.61~0.67元/Wh;對應的圓柱三元523電芯的理論成本則由0.4~0.46元/Wh漲至0.58~0.64元/Wh。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這和晶片危機類同。當車輛出現突然的銷量激增時,原材料供應商的産能就跟不上了,供不應求之下自然會提價。當然,這隻是原因之一,諸如許多國家加印貨币以刺激經濟複蘇等因素也産生了一定的影響。 或許有人說了,材料價格貴了,電池廠商不就有借口提價了嗎?這對于電池行業來說依舊是一件好事啊。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電池行業正有苦難言。
電池廠商和車企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會簽訂長期協定,至少将未來1~2年的價格都進行鎖定,也就是說短期内的價格波動根本不會影響到雙方之間的交易。 打碎牙齒往肚子裡吞,或許是目前電池行業的真實寫照。按照常理推斷,供需的失衡在汽車鍊條中其實是很好化解的,一般不會産生長期的影響。是以,對于電池行業來說,撐過上半年就可能迎來甜頭。
然而,在晶片危機的超長持續性,以及“雙碳”目标、新能源汽車進步、儲能産業發展等因素的疊加之下,新能源汽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旺盛需求,使得電池産業的需求也越發旺盛,一直持續到現在。
有業内人士認為,在供需不平衡的背景下,疊加限電等因素,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趨勢或将持續至今年上半年。此外,根據SNE Research預測,到2023年,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需求預計将達到406GWh,供應預計為335GWh,缺口約為18%;到2025年,供應缺口将達到40%。
從這份資料來看,即便電池廠商能夠支撐到合同到期的那一天,重新拟定價格,在不斷擴大的供應缺口下,電池廠商将很難适應長期合同。是以,獨自承受絕非長久之計,想辦法突圍才是重中之重。
基于供應商壓力,已有動力電池企業提出了漲價意向。與上汽通用五菱、長安汽車、奇瑞汽車等車企均有合作的鵬輝能源,在去年10月就曾傳出一份漲價函。國軒高科、天能锂電等電池企業也先後發出産品調價聯絡函,對訂單進行重新議價。2021年10月26日,比亞迪锂電池也傳出産品含稅價格将在現行Wh單價基礎上,統一上漲不低于20%,于11月1日正式對所有新訂單統一簽署新合同、對未執行完成的舊合同訂單統一關閉取消,以應對锂電池原材料上漲及限電限産帶來的成本壓力。
由此可見,電池廠商的壓力正逐漸釋放,随之而來的是汽車廠商的壓力逐漸上漲。是以,不管是電池廠商還是汽車廠商,都希望能夠解決缺口問題。而解決問題的最終,便落在了供應鍊和技術層面上。 目前之是以出現材料供應不足,除了是産能不足,也由于目前電池對稀有金屬的依賴程度很高。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如何通過技術減少對鎳、钴、锂金屬的依賴。
在這一點上,各家可謂八仙過海。比如日産聆風就選擇用錳酸锂與三元锂電池混搭來降低成本。又比如去年7月釋出鈉離子電池的甯德時代,正在研究鈉離子電池與锂離子電池的混搭。還有寶馬早前曾提到的自研電池,其第五代動力電池的電芯正極材料中钴含量降低到不足10%,并将鎳材料的使用量提高了50%,第五代eDrive電力驅動系統将不再使用稀土。
其實,除了從源頭解決問題,從回收電池的角度上解決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如今的汽車動力電池,難免有一種“一次性用品”的意味。花大價錢造一個“一次性工業産品”,不但在産業上不健康,在環保方面也非常不“綠色”。是以,從電池企業的角度出發,是否可以加強這一方面的研究,實作真正的健康綠色發展呢?
(圖檔來源網絡,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