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評人沈大園:2021,我愛讀的四本書

書評人沈大園:2021,我愛讀的四本書

(資料圖/圖)

《大腦的一天》,蘇珊 格林菲爾德著,韓萌、範穹宇譯,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1年1月

意識的問題從來困擾着人類,但如今又有了新狀況,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步前進,另一方面腦科學也飛速發展,兩面夾攻之下,原本還可以拖延和躲閃的空間日漸狹小,直面問題的時刻即将來臨。蘇珊 格林菲爾德是一位神經生物學家,她從後一個方向,試圖解釋意識的工作方式。這一類書都要回答的一個根本問題是,意識活動或說精神世界到底在大腦的實體層面對應的是什麼?作者的假說是神經元集合,就是數以百萬計的神經元在毫秒級時間水準上臨時性地同步工作。做一個簡陋的類比,這也許就像鳥群不時組成各種形狀,永無停歇也永不重複,神經元就像鳥兒不知道它們排列成了什麼,我們知道就行了。這當然還不是答案,但這本書至少把前沿研究連接配接到常人的困惑,讓我們知道科學家們走到哪一步了。

書評人沈大園:2021,我愛讀的四本書

《銀、劍、石:拉丁美洲的三重烙印》,瑪麗·阿拉納著,林華譯,中信出版社 2021年4月

雖然電視裡老說國家無論大小一律平等,可書店裡講英國美國的書成排成架,談哥倫比亞或秘魯的就很難找到,這本《銀、劍、石》勉強算有所彌補。“銀”指礦藏,歐洲人一開始到這裡就是為了它,如今跨國公司在這裡你争我奪也是為了它。“銀”透視的是拉美幾百年的經濟史,是各種人對資源的無盡索取。“劍”指暴力,屠殺與報複相伴相随,暴力沒有解開過什麼結,隻是将人碾碎。“石”是是阿茲特克人的神殿,也是耶稣的聖像,石一直連着精神世界,但救贖始終沒來。作者将三個當代拉美人的故事與過去千年的曆史交織在一起,書寫三個主題,有故事作載體,讀者如乘輕舟順江而下,不覺疲累已閱盡千年。

書評人沈大園:2021,我愛讀的四本書

《虛無時代:上帝死後我們如何生活》,彼得·沃森著,高禮傑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21年4月

都說啟蒙運動之後,上帝死了,無論你是把愛情或藝術神聖化,還是祭出民族主義這個新偶像,都挽救不了那份無所依傍。彼得·沃森算得上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思想者,他梳理了幾百年來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們對抗這場精神危機的曆史。至于答案,未必要求諸本書,作者寫好問題已經夠了不起了,答案分殊,各在讀者心中,這并非沒有答案,一如上帝死了,帶走了終極善,就并非眼前諸事就無分善惡了。

書評人沈大園:2021,我愛讀的四本書

《尋蜀記:從考古看四川》,蕭易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4月

從三星堆到釣魚城,文明倏忽漲落,從漢棺到畫像到宋墓石刻,藝術輾轉接續。作者将種種考古發現依次鋪開,勾勒出一個更實在的巴蜀文化傳統。除了文筆暢達、知識豐富這些優點,我更在意這樣的寫作所完成的另一項成就,它以一種極為平和和自然的方式破除對曆史意義的壟斷。

沈大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