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近二程 第八集 理學宗師

作者:兩程故裡

畫面:伊河悠悠、洛河湯湯、黃河滾滾;程颢、程頤在伊、洛河之濱行走、沉思。

(旁白)伊、洛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搖籃,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淵源和濫觞。

畫面:伊尹像。嵩縣伊尹祠。

(旁白)在古伊、洛河畔,留下了曆代賢哲的足迹:伊尹,在伊河岸邊出生,耕有莘之野,樂堯舜之道,開啟了儒學文化先河。

畫面:老子像。老子東周問禮圖。

(旁白)老子在東周洛陽任典藏史,後西出函谷關,寫下了煌煌五千言的《道德經》,成為道教宗師。孔子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

畫面:董仲舒像。董仲舒上奏章圖。

(旁白)春秋戰國時期,百家争鳴,以孔子為代表創立的儒學,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遂成為顯學。

畫面:洛陽白馬寺。

(旁白)東漢佛教昌盛。由于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沖擊,儒學面臨岌岌可危的地位,而一些儒學家又偏重于訓诂和考據,忽視了對儒學中修德、養心、治國平天下思想的研究,儒學幾成為絕學。

畫面:二程故裡、伊臯書院、嵩陽書院。

(旁白)二程吸取了佛家的“向善”和道家的清靜、養心思想,在繼承孔孟儒學的基礎上,給儒學增添了辯證思維内涵,以義理去解釋儒學經典。他們兄弟二人在洛陽建立了以天理為哲學基礎的洛學,後經朱熹集大成,成為程朱理學。因二程長期在伊洛之濱講學著述,是以伊洛大地又被稱為伊洛淵源之地,是程朱理學的發源地。

畫面:程園。程颢墓碑、程頤墓碑。

(旁白)在伊川縣程園,青松翠柏之中,埋葬着宋代理學家程颢、程頤。

畫面:程颢墓表。

(旁白)程颢死于1085年,他的墓表上有其弟程頤所寫的序。程頤這樣評價程颢:“周公沒,聖人之道不行;孟轲死,聖人之學不傳。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無善治,士猶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諸人,以傳諸後;無真儒,天下貿貿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滅矣。先生生千四百年之後,得不傳之學于遺經,志将以斯道覺斯民。天不慭遺,哲人早世。鄉人士大夫相與議曰:道之不明也久矣。先生出,倡聖學以示人,辨異端,辟邪說,開曆古之沉迷,聖人之道得先生而後明,為功大矣。”

畫面:《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典籍展示。

(采訪):陳來(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談二程在中國儒學文化發展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重要的經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為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四書”在大陸廣泛流傳,其中許多語句已成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畫面:程颢、程頤在嵩陽書院給弟子們講授《大學》、《中庸》情景。

(旁白)《論語》、《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 《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首次把它們編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學者朱熹。而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頤兄弟己十分推崇這幾部書。他們認為,《大學》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這兩部書與《論語》、《孟子》一起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最重要的文獻。

畫面:嵩陽書院,弟子們讀《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旁白)《大學》本為孔子的言論集。為了使之系統化、條理化,程颢和程頤分别對《大學》進行了整理,後人稱為《明道先生改正大學》、《伊川先生改正大學》,成為流傳千古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修己治世之典章。我們今天熟知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富潤屋,德潤身”等經典語言,都出自于二程改正的《大學》。可以說,沒有二程對《四書》的提倡與傳播,孔子的經典篇章早已淹沒在浩繁的典籍之中,“聖人之道得先生而後明,為功大矣,”此語并不虛妄。

(采訪):王博(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談二程在繼承孔、孟儒學中的作用。

仁義禮智信是孔孟儒學到核心,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可是,如何将仁義禮智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孔孟并沒有給出明确的答案。二程認為,隻要做到了“誠敬”,誠心誠意,就能将仁義禮智信内化心,外化于行。程颢說:“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不須防檢,不須窮索”。意思是用誠敬之心對待仁義禮智信,不用刻意地去防範和限制自己,也不用苦心思索,就能按照仁義禮智信的要求去做。

畫面:課堂上,有學生向程颢提問,程颢回答。

畫面:玉石;荒野中的道路。

(旁白)“理”字的偏旁為玉,本意指玉石中的紋理,後引申為石中之脈,木中之紋。理指路經和方法,循理猶如沿着路徑而行。二程創立的理學,是用理将儒家經典思想的豐富内容予以涵蓋,提出了社會治理和人們安身處事應遵循的原則和規範、道路與方法。不僅影響中國社會900多年,而且至今還在影響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畫面:古代人們見面行禮、入室向老人問安情景。

(旁白)二程理學是對孔孟儒學的繼承與發展。二程創立的理學繼承了儒家經典中仁義禮智信等心性修養,将成德成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哲學的最高理想;同時又有新的發展和創新:建立起來一個比傳統儒學更加精緻、内容更加豐富、更加嚴密、更富思辨色彩的哲學思想體系。

畫面:自然界生生不息、萬物互相依存、和諧共處情景。

(旁白)一是在吸收佛教思辨的基礎上,給儒學增添了辯證核心。“萬物莫不有對”“自然之理,生生不息”“物極必反、否極泰來”,二程的這些論斷極富辯證法思想。二是提出了誠、敬思想。二程将誠、敬提到修身之本、成事之基的高度。程颢說:“誠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則誠。”程頤說:“不信不立,不誠不行”。在二程那裡,誠敬是一體,都是指誠心、恭敬的态度。二程不僅把誠敬作為修身、立業之本,同時把誠敬作為學習孔孟仁義禮智信的基礎。三是二程理學中包含着理性主義因素。理學,可以了解為理性地看待事物與處理問題的學說。就對事物的認識來說,要持中,不走極端;就社會治理來說,要順應天理、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就人與自然的關系來說,要節制人的過分欲望。

畫面(聲畫同步,情景再現):有兩個農民在争吵,一個說:你不講天理!一個說:你沒有良心!

(采訪):陳來(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談二程對儒學的繼承與發展。

這是發生在明代的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天,明代理學家王陽明與他的學生到街上去,見到兩個農民在争吵。一個說:你不講天理!一個說:你沒有良心!王陽明在認真地聽。他的學生說:“老師,這兩個人在吵架,有啥可聽的!”王陽明說:“他們不是在吵架,他們是在講道!”

二程理學的哲學核心是天理論。天理有兩種含義:一是事物的規律,二是倫理道德。程颢說:“得天理之正,極人倫之至者,堯舜之道也”。二程将自然世界運作的規律與人類社會的道德規範融為一體,将天理與人的道德相結合,建立了理學體系。“天理良心”,這裡的天理,就是自然規律,良心,就是倫理道德。不違背大自然的運作規律,符合人的倫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成為中國傳統社會民間的道德哲學和善惡是非的标準。過去普通群眾也懂得為人要講天理,辦事要講良心。可見二程理學影響之深。元明清時期,孔孟儒學已被程朱理學所代表的新儒學所代替,成為中國正統文化的主流和标志。

(采訪):朱高正(台灣著名學者):談二程天理思想的意義。

天理論是二程理學的哲學基礎,是二程在繼承先秦儒學經典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的獨創性哲學命題。“理”這個概念在先秦就已出現。

畫面:古代典籍:《韓非子·解老》;《孟子》。

(旁白)《韓非子·解老》曰:“理者,成物之文也。”“萬物各異理,萬物各異理而道盡。”此處“天理”固然是指自然的紋理、結構,不僅自然事物有其内在的紋理、結構,社會存在也有其内在的運作規律。孟子更進一步指出,人的思想感情也有其“理”,“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這裡,“理”與主體的道德屬性聯系起來。

畫面:日月運作,四季變換;大自然生生不息場景。

(旁白)程颢說:“吾學雖有所授,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二程認為萬事萬物都有“理”。都有其内在運作規律和評判是非的标準。程颢說:“萬物皆有理,順之則易,逆之則難,各循其理,何勞于己力哉。”任何事物都是遵循一定的規律運動變化的,“各循其理”說明事物所遵循的規律是各自不同的。就萬物各異其理看,這與先秦時對理的看法并沒有差別,但二程的創造性在于将“天”釋為“理”。程颢說:“天者理也”。二程以天釋理、以誠釋理,其所關注的是理的自然性、必然性。二程說天理“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含有天理的自然而然的意思。二程對自然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程颢說:“‘生生之謂易’,是天之是以為道也。”程頤說:“往來屈伸隻是理也。盛則便有衰,晝則便有夜,往則便有來。”“實體極必反,故泰極則否,否極則泰。”

畫面:程颢推窗望着星光燦爛的夜空,忽有所得,高興地跳起來。

(旁白)二程經過對自然和社會的觀察,提出沖突法則是事物運作的普遍法則,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程颢說:“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程頤說:“天地之間皆有對,有陰則有陽,有善則有惡。”“理必有對待,生生之本也。有上則有下,有此則有彼,有質則有文。一不獨立,二則為文。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采訪):龐萬裡(中國航天航空大學教授):談二程的辯證法思想。

二程對于天理的認識與中國傳統儒者一樣“都是以天人合一”為指向的,但二程主要關注的并不是自然的實體而是人倫之理,故天理主要是道德準則。程頤說:“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萬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則安,失其所則悖。”這表明二程所謂天理其實是人類社會的倫理關系。遵循了這樣的人倫關系則天下和諧、安定,否則就會悖于正理,造成不安定、不和諧。

畫面:浩瀚宇宙,芸芸衆生。

(旁白)千百年來,敬畏天理,尊崇天理良心,不做傷天害理之事,成為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百姓的道義律條,維系着中國人的道德信仰。這是二程奉獻給中國人心靈世界的道義準則。

畫面:《論語》典籍中有關仁的展示;孔子像。

(旁白)仁為德之本,大公乃大仁,是二程道德觀的新境界。古代先賢十分重視人的道德修養。而将仁視為道德範疇,将公視為仁,則是二程的獨特貢獻。

畫面:高山巍巍,大河湯湯;孔子像。

(旁白)程颢認為,仁是道德的最高範疇。程颢說:“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理、智、信皆仁也。”“若夫至仁,則天地為一身,而天地之間,品物萬形為四肢百體,夫人豈有視四肢百體而不愛哉?”在程颢看來,仁者具有胸懷萬物、與物渾然一體的大我精神境界,他視天地為一身,視萬物為四肢,具有廓然大公的胸襟,以己及物,推己及物,泛愛天地萬物,是博施濟衆的聖人。

(采訪):龐萬裡(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談程颢的仁思想。

程頤認為,公是道德的最高範疇。程頤說:“仁道難名,惟公近之----”“天心是以至仁者,惟公爾。人能至公,便是仁。”在他看來,哺育萬物的天坦誠無私,是仁者。人能達到公的境界,就是仁。他還說:“聖人無私無我,故功高天下,而無一介累其心。”做到了無私無我,無一點私利累其心,就達到了聖人的思想境界。

畫面:《論語》典籍中有關“仁”的展示;太陽普照,萬物繁茂景象。

(旁白)程颢則從人與萬物一體,以包容天地萬物的氣概指出:“至公無私,大同無我。雖渺然一身,在天地之間,而以天地無異也。”人如果能做到至公無私心,追求天下大同而不考慮個人得失,雖然渺然一身立于天地之間,卻與天地同體,浩然立于天地之間。

畫面:嶽陽樓;孫中山天下為公匾額、近代英烈雕塑群像。

采訪龐萬裡(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談程頤的公思想。

二程以仁釋德、以公釋仁的思想,開辟了傳統道德理念的新境界,将道德修養提升到大公、大仁的新高度。在二程大公、大仁思想的影響下,曆代志士仁人,将個人道德修養升華為國家、為民族謀福祉、謀利益上來。從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到孫中山天下為公、到近代為了民族獨立、人民幸福而奮鬥的英烈,無不诠釋着大公、大仁的含義。

畫面:朱熹在給學生講“敬”。

(旁白)曆久彌新、極具生命力的二程誠敬思想。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說:“秦漢以來,諸儒皆不識‘敬’字,惟程子方說得親切。”

畫面:高山大川,日出日落,四季輪回,春花秋實;程颢程頤在洛河之濱行走、沉思。

(旁白)孟子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即真實不欺的“誠”是天道的本質。“思誠”就是要時時刻刻以“誠”為念,思行天道之“誠”來成就人事,這就是人道。

天道,是天體運作所遵循的法則。在二程看來,誠是天體運作的法則。正如古人在對自然現象的觀察中創造文字一樣,二程在觀察天地萬物的運作後發現,自然界以誠實無欺的面目呈現在人們的面前。太陽出出落落周而複始,一年春夏秋冬四季輪回,展現的是誠實無欺;大地坦誠地生長萬物供人們食用;河流浩浩蕩蕩滋養萬物也哺育着人類。二程從中悟出了誠是自然界的本性,那麼作為大自然一員的人類也應該以誠為本。

畫面:程颢走進寺院,看僧人莊重、肅穆修煉。

(旁白)二程在繼承先秦“誠”思想的基礎上,将誠敬提高到天道本質、人事成敗根基的高度。程颢說:“誠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則誠”。在二程那裡,誠敬是一體,是指人嚴肅、莊重、純一不雜的态度。

程颢在寺院裡看僧人修煉,從中悟出“敬”的态度。

“誠敬”是二程特别推崇的修身養性之方。 二程非常重視“敬”的功夫。程颢說“君子之遇事,一于敬而已” “涵養須用敬”“入道莫如敬”“入道以敬為本”“敬為學之大要”“惟上下一于敬,則天地自位,萬物自育,氣無不和,四靈何有不至?此體信達順之道,聰明睿智皆由是出。”在這裡,程颢是把“敬”作為修身明道的方法來看待。做到誠敬就可“明天理”、出智慧、“安百姓”。

(采訪):陳來(清華大學教授):談二程誠敬思想的意義。

程颢說:“道之浩浩,何處下手?惟立誠才有可居之處。有可居之處,則可以修業也。”在這裡,程颢把誠作為人一生修業成事的基礎來看待。程頤更明确地說:“誠無不動者:修身則身正,治事則事理,臨人則人化,無往而不得,志之正也。”在這裡,程頤把“誠”概括為修身、立業、理政臨人的根基,是士大夫實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政治理想的根本保證。

畫面:五代時期混亂景象;士大夫憂心忡忡面孔。

(旁白)五代、宋初出現的誠信危機、道德失範是二程“誠”思想産生的社會基礎。隋唐以來,士大夫“名節淪喪”、寡于廉恥、倫理道德喪失殆盡,令人憂心忡忡;宋王朝建立後,面臨着社會風氣敗壞、綱常倫理掃地、宗教沖擊、人們的價值觀念混亂等嚴重社會問題。這就為以二程為代表的心憂天下的宋朝士大夫提出了十分緊迫的課題。二程的誠思想所衍生出的誠心誠意、真誠、誠實、誠信,敬思想所衍生出的恭敬、敬業、敬畏等詞語所蘊含的優良品德,具有曆久彌新的生命力。

畫面:中西方社會亂象。程颢程頤像。《二程全書》圖。

(旁白)現代社會,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已陷入了一場深刻的道德危機。在普遍出現誠信危機、道德危機的今天,發掘、繼承、提升二程“誠敬”思想,對于充實和豐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畫面:芸芸衆生,社會亂象。

(旁白)利不妨義,堅守“義”的道德防線,二程的義利觀。在發展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一切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成為一些人的價值取向。遠在九百多年前的宋代,二程就振聾發聩地指出:要堅守義的道德底線,不能見利忘義!

二程對利和義的看法符符合理學的基本精髓,是理性的,客觀的,并非不食人間煙火的禁欲主義者。

程頤說:“聖人于利,不能全不較論,但不至妨義耳。人無利,直生不得,安得無利?”意思是說,聖人對于利,不能全不計較,但不至妨害義。人若無利,連生活都不能維持,怎麼能沒有利呢?

程頤更進一步說:“富,人之所欲也,苟與義可求,雖屈己可也;如義不可求,守貧賤以守其志也。非樂以貧賤,義不可取也。”可見,程頤并不反對人追求富裕、追求利的正常欲望,反而認為,隻要與義相合,哪怕委屈自己也可去追求;但反對的是對義有妨害的利:如果違背了義的原則,就要甯肯貧賤也要保持其心志。程頤明确地說:“義吾所當取,不義吾所當舍。”

畫面:酒樓、豪宴,一些官員紙醉金迷;

(采訪):陳來(清華大學教授):談二程義利觀

程頤還進一步指出超出義的道德底線的危害:“甚矣欲之害人也。人為之不善,欲誘之也。誘之而弗知,則至于天理滅而不知反。故目則欲色,耳則欲聲,以至鼻則欲香,口則欲味,體則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意思是說:非分的欲望是害人的。人之是以不善,是非分的欲望誘惑的結果。受誘惑而不知,則人的天理良知泯滅而不知悔改。受欲的驅使,眼迷于色,耳迷于聲,鼻迷于香,口迷于味,身體迷于安逸。這些都是過分追求欲造成的。

二程所反對的,是嗜欲,是非分的欲望。程頤說:“專欲益己,其害大矣。欲之甚,則昏蔽而忘義理;求之急,則侵奪而緻仇怨。”意思是,專想為自己利益考慮,其害處就很大。欲望過甚,則會使人昏庸而忘義理;追求欲望過急,就會造成争奪、傷害而引起仇怨。”

畫面:皇宮;酒宴;征戰殺伐場景。

(旁白)二程所着力反對的是危害天下國家的帝王之窮奢極欲。程頤說:“天下之害,無不由末之勝也,峻宇雕牆,本于宮室;酒池肉林,本于飲食;淫酷殘忍,本于刑罰;窮兵黩武,本于征伐。凡人欲之過者,皆本于奉養,其流之遠,則為害也。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後人流于末者,人欲也。損之義,損人欲以複天理也。”為害國家天下的,全在于奢侈之欲太過。峻宇高牆,是宮室奢侈的反映;酒池肉林,是官員奢靡的反映;那些殘酷的行為,是爛施刑罰的人的惡欲的反映;窮兵黩武,是受喜好征戰殺伐的欲望驅使的結果。凡過度強調人欲的,開始是為了奉養,可流布之遠,則為害極大。先王規定了人們應遵循的根本法則是天理,後人由于受人欲的驅使而流于奢侈。損之義,就是要去人欲而恢複天理。

畫面:清風明月,朗朗乾坤;青山滴翠,綠水長流。

(旁白)在人欲橫流的當今,重讀二程的這些至理名言,有聞黃鐘大呂在耳邊震響!假若我們的各級官員都能節制不合理的欲望,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因腐敗而锒铛入獄,後悔莫及;假若人人都能節制非分的欲望,我們就能實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大自然也不會遭到肆意的破壞,到處将是青山滴翠,綠水長流;假若我們人人都能節制私欲,我們的社會将不會有那麼多的坑蒙拐騙,将會出現人人講公德、個個講公義的君子之風。

畫面:二程祠,伊臯書院、程園。宋理宗“理學亢宗”匾額、康熙“學達性天”匾額;光緒“希蹤顔孟”、慈禧“伊洛淵源”匾額。

(旁白)二程理學經南宋朱熹集大成成為程朱理學,亦稱新儒學。從宋理宗開始,理學被朝廷推崇,列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内容。宋甯宗嘉定13年(1220年),賜谥程颢為純公,程頤為正公。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追封程颢為河南伯,程頤為伊陽伯,從祀孔子廟庭。并敕封“理學亢宗”。元明宗至順元年(1330年),下诏加封程颢為豫國公、程頤為洛國公。明代宗景泰五年(1455)诏封嵩縣程村“兩程故裡”。以顔、孟例敕建兩程祠。明英宗天順六年(1462)敕建“兩程故裡”石坊。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程進儒為賢,位列孔子及門下、漢唐諸儒之上。次年康熙帝又賜給兩程祠“學達性天”匾額。

光緒二十七年九月,光緒皇帝、慈禧太後禦書“希蹤顔孟”、“伊洛淵源”匾額。

(采訪):程道興(程頤第三十一代、世界程氏聯誼會會長、鄭州興亞集團董事局主席):談二程思想對程氏家族的影響。

元、明、清時期,二程理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和标志,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人文精神。

畫面:程颢、程頤、朱熹、王陽明像、文天祥、孫中山塑像。

(旁白)在宋代及宋以後的中國曆史上,出現了一批批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已任的志士仁人,不可否認都受到了二程思想的熏陶和激勵。從文天祥的正氣歌,到孫中山的天下為公,到中國共産黨人的為人民服務、世界大同理想,都根植在中國儒學的肥沃土壤上。從小所受的是儒學教育,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想,是其投身改造社會的根本動力。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立黨宗旨,仍是儒家的民本思想。他一直為之奮鬥的理想,是建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人人平等、均富的社會。他對貪官污吏的嚴厲懲處,他本人的清廉自守,堪稱儒家推崇的道德楷模。

畫面:學校、國學論壇上傳統文化課場景。

(旁白)二程以民為本、視民如傷的仁者情懷,正心、誠意的修德之道,重義輕利、利不妨義的義利觀,至公無私、大同無我的浩然正氣,集中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二程理學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可謂深刻而廣泛。過去目不識丁的鄉民也懂得要講“理”,為人處事要講“天理良心”。一些成語如天理良心、誠心誠意、修身養性等,就是二程語錄的流變。人們談到一些人和事,說‘天理難容’。這種‘理’仍是程朱理學範疇内的‘理’;誠實、誠信、誠心、誠意、真誠被視為良好的道德品質,一代代流傳下來;敬所延伸的敬業精神被視為成事立業的基礎,至今仍被廣泛應用;至于修身養性,更是被廣泛使用。在目前發展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面對物欲橫流、道德淪喪的現實,如何重建道德修養,建立誠信社會,二程有關天理、道德倫理、義利方面的論述,可資借鑒。

畫面:日本、南韓、新加坡二程思想研究會活動場景。海内外各界人士祭拜二程故裡場景。

(旁白)二程創立的理學,在13世紀初傳入日本和北韓。對東亞各國的文化和社會産生了深刻影響,逐漸形成了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程朱理學也成為東亞文化傳統中的重要内容。近些年來日本、南韓、新加坡以及美國、西歐等國也加強了對二程思想的研究。随着中西方文明對話的開展,二程理學中的理性主義,将影響世界文明的程序。

(2015年2月9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