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走近二程 第八集 理学宗师

画面:伊河悠悠、洛河汤汤、黄河滚滚;程颢、程颐在伊、洛河之滨行走、沉思。

(旁白)伊、洛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渊源和滥觞。

画面:伊尹像。嵩县伊尹祠。

(旁白)在古伊、洛河畔,留下了历代贤哲的足迹:伊尹,在伊河岸边出生,耕有莘之野,乐尧舜之道,开启了儒学文化先河。

画面:老子像。老子东周问礼图。

(旁白)老子在东周洛阳任典藏史,后西出函谷关,写下了煌煌五千言的《道德经》,成为道教宗师。孔子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画面:董仲舒像。董仲舒上奏章图。

(旁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学,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遂成为显学。

画面:洛阳白马寺。

(旁白)东汉佛教昌盛。由于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儒学面临岌岌可危的地位,而一些儒学家又偏重于训诂和考据,忽视了对儒学中修德、养心、治国平天下思想的研究,儒学几成为绝学。

画面:二程故里、伊皋书院、嵩阳书院。

(旁白)二程吸取了佛家的“向善”和道家的清静、养心思想,在继承孔孟儒学的基础上,给儒学增添了辩证思维内涵,以义理去解释儒学经典。他们兄弟二人在洛阳建立了以天理为哲学基础的洛学,后经朱熹集大成,成为程朱理学。因二程长期在伊洛之滨讲学著述,因此伊洛大地又被称为伊洛渊源之地,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

画面:程园。程颢墓碑、程颐墓碑。

(旁白)在伊川县程园,青松翠柏之中,埋葬着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

画面:程颢墓表。

(旁白)程颢死于1085年,他的墓表上有其弟程颐所写的序。程颐这样评价程颢:“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天不慭遗,哲人早世。乡人士大夫相与议曰:道之不明也久矣。先生出,倡圣学以示人,辨异端,辟邪说,开历古之沉迷,圣人之道得先生而后明,为功大矣。”

画面:《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典籍展示。

(采访):陈来(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谈二程在中国儒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四书”在大陆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画面:程颢、程颐在嵩阳书院给弟子们讲授《大学》、《中庸》情景。

(旁白)《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而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己十分推崇这几部书。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画面:嵩阳书院,弟子们读《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旁白)《大学》本为孔子的言论集。为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程颢和程颐分别对《大学》进行了整理,后人称为《明道先生改正大学》、《伊川先生改正大学》,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修己治世之典章。我们今天熟知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富润屋,德润身”等经典语言,都出自于二程改正的《大学》。可以说,没有二程对《四书》的提倡与传播,孔子的经典篇章早已淹没在浩繁的典籍之中,“圣人之道得先生而后明,为功大矣,”此语并不虚妄。

(采访):王博(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谈二程在继承孔、孟儒学中的作用。

仁义礼智信是孔孟儒学到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可是,如何将仁义礼智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孔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二程认为,只要做到了“诚敬”,诚心诚意,就能将仁义礼智信内化心,外化于行。程颢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意思是用诚敬之心对待仁义礼智信,不用刻意地去防范和约束自己,也不用苦心思索,就能按照仁义礼智信的要求去做。

画面:课堂上,有学生向程颢提问,程颢回答。

画面:玉石;荒野中的道路。

(旁白)“理”字的偏旁为玉,本意指玉石中的纹理,后引申为石中之脉,木中之纹。理指路经和方法,循理犹如沿着路径而行。二程创立的理学,是用理将儒家经典思想的丰富内容予以涵盖,提出了社会治理和人们安身处事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道路与方法。不仅影响中国社会900多年,而且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画面:古代人们见面行礼、入室向老人问安情景。

(旁白)二程理学是对孔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二程创立的理学继承了儒家经典中仁义礼智信等心性修养,将成德成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哲学的最高理想;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和创新:建立起来一个比传统儒学更加精致、内容更加丰富、更加严密、更富思辨色彩的哲学思想体系。

画面:自然界生生不息、万物相互依存、和谐共处情景。

(旁白)一是在吸收佛教思辨的基础上,给儒学增添了辩证内核。“万物莫不有对”“自然之理,生生不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二程的这些论断极富辩证法思想。二是提出了诚、敬思想。二程将诚、敬提到修身之本、成事之基的高度。程颢说:“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则诚。”程颐说:“不信不立,不诚不行”。在二程那里,诚敬是一体,都是指诚心、恭敬的态度。二程不仅把诚敬作为修身、立业之本,同时把诚敬作为学习孔孟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三是二程理学中包含着理性主义因素。理学,可以理解为理性地看待事物与处理问题的学说。就对事物的认识来说,要持中,不走极端;就社会治理来说,要顺应天理、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要节制人的过分欲望。

画面(声画同步,情景再现):有两个农民在争吵,一个说:你不讲天理!一个说:你没有良心!

(采访):陈来(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谈二程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这是发生在明代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天,明代理学家王阳明与他的学生到街上去,见到两个农民在争吵。一个说:你不讲天理!一个说:你没有良心!王阳明在认真地听。他的学生说:“老师,这两个人在吵架,有啥可听的!”王阳明说:“他们不是在吵架,他们是在讲道!”

二程理学的哲学核心是天理论。天理有两种含义:一是事物的规律,二是伦理道德。程颢说:“得天理之正,极人伦之至者,尧舜之道也”。二程将自然世界运行的规律与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融为一体,将天理与人的道德相结合,建立了理学体系。“天理良心”,这里的天理,就是自然规律,良心,就是伦理道德。不违背大自然的运行规律,符合人的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民间的道德哲学和善恶是非的标准。过去普通民众也懂得为人要讲天理,办事要讲良心。可见二程理学影响之深。元明清时期,孔孟儒学已被程朱理学所代表的新儒学所代替,成为中国正统文化的主流和标志。

(采访):朱高正(台湾著名学者):谈二程天理思想的意义。

天理论是二程理学的哲学基础,是二程在继承先秦儒学经典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独创性哲学命题。“理”这个概念在先秦就已出现。

画面:古代典籍:《韩非子·解老》;《孟子》。

(旁白)《韩非子·解老》曰:“理者,成物之文也。”“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此处“天理”固然是指自然的纹理、结构,不仅自然事物有其内在的纹理、结构,社会存在也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孟子更进一步指出,人的思想感情也有其“理”,“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这里,“理”与主体的道德属性联系起来。

画面:日月运行,四季变换;大自然生生不息场景。

(旁白)程颢说:“吾学虽有所授,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二程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理”。都有其内在运行规律和评判是非的标准。程颢说:“万物皆有理,顺之则易,逆之则难,各循其理,何劳于己力哉。”任何事物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运动变化的,“各循其理”说明事物所遵循的规律是各自不同的。就万物各异其理看,这与先秦时对理的看法并没有区别,但二程的创造性在于将“天”释为“理”。程颢说:“天者理也”。二程以天释理、以诚释理,其所关注的是理的自然性、必然性。二程说天理“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含有天理的自然而然的意思。二程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程颢说:“‘生生之谓易’,是天之所以为道也。”程颐说:“往来屈伸只是理也。盛则便有衰,昼则便有夜,往则便有来。”“物理极必反,故泰极则否,否极则泰。”

画面:程颢推窗望着星光灿烂的夜空,忽有所得,高兴地跳起来。

(旁白)二程经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提出矛盾法则是事物运行的普遍法则,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程颢说:“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程颐说:“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理必有对待,生生之本也。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有质则有文。一不独立,二则为文。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采访):庞万里(中国航天航空大学教授):谈二程的辩证法思想。

二程对于天理的认识与中国传统儒者一样“都是以天人合一”为指向的,但二程主要关注的并不是自然的物理而是人伦之理,故天理主要是道德准则。程颐说:“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这表明二程所谓天理其实是人类社会的伦理关系。遵循了这样的人伦关系则天下和谐、安定,否则就会悖于正理,造成不安定、不和谐。

画面:浩瀚宇宙,芸芸众生。

(旁白)千百年来,敬畏天理,尊崇天理良心,不做伤天害理之事,成为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百姓的道义律条,维系着中国人的道德信仰。这是二程奉献给中国人心灵世界的道义准则。

画面:《论语》典籍中有关仁的展示;孔子像。

(旁白)仁为德之本,大公乃大仁,是二程道德观的新境界。古代先贤十分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而将仁视为道德范畴,将公视为仁,则是二程的独特贡献。

画面:高山巍巍,大河汤汤;孔子像。

(旁白)程颢认为,仁是道德的最高范畴。程颢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理、智、信皆仁也。”“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身,而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哉?”在程颢看来,仁者具有胸怀万物、与物浑然一体的大我精神境界,他视天地为一身,视万物为四肢,具有廓然大公的胸襟,以己及物,推己及物,泛爱天地万物,是博施济众的圣人。

(采访):庞万里(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谈程颢的仁思想。

程颐认为,公是道德的最高范畴。程颐说:“仁道难名,惟公近之----”“天心所以至仁者,惟公尔。人能至公,便是仁。”在他看来,哺育万物的天坦诚无私,是仁者。人能达到公的境界,就是仁。他还说:“圣人无私无我,故功高天下,而无一介累其心。”做到了无私无我,无一点私利累其心,就达到了圣人的思想境界。

画面:《论语》典籍中有关“仁”的展示;太阳普照,万物繁茂景象。

(旁白)程颢则从人与万物一体,以包容天地万物的气概指出:“至公无私,大同无我。虽渺然一身,在天地之间,而以天地无异也。”人如果能做到至公无私心,追求天下大同而不考虑个人得失,虽然渺然一身立于天地之间,却与天地同体,浩然立于天地之间。

画面:岳阳楼;孙中山天下为公匾额、近代英烈雕塑群像。

采访庞万里(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谈程颐的公思想。

二程以仁释德、以公释仁的思想,开辟了传统道德理念的新境界,将道德修养提升到大公、大仁的新高度。在二程大公、大仁思想的影响下,历代志士仁人,将个人道德修养升华为国家、为民族谋福祉、谋利益上来。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孙中山天下为公、到近代为了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而奋斗的英烈,无不诠释着大公、大仁的含义。

画面:朱熹在给学生讲“敬”。

(旁白)历久弥新、极具生命力的二程诚敬思想。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说:“秦汉以来,诸儒皆不识‘敬’字,惟程子方说得亲切。”

画面:高山大川,日出日落,四季轮回,春花秋实;程颢程颐在洛河之滨行走、沉思。

(旁白)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即真实不欺的“诚”是天道的本质。“思诚”就是要时时刻刻以“诚”为念,思行天道之“诚”来成就人事,这就是人道。

天道,是天体运行所遵循的法则。在二程看来,诚是天体运行的法则。正如古人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创造文字一样,二程在观察天地万物的运行后发现,自然界以诚实无欺的面目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太阳出出落落周而复始,一年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体现的是诚实无欺;大地坦诚地生长万物供人们食用;河流浩浩荡荡滋养万物也哺育着人类。二程从中悟出了诚是自然界的本性,那么作为大自然一员的人类也应该以诚为本。

画面:程颢走进寺院,看僧人庄重、肃穆修炼。

(旁白)二程在继承先秦“诚”思想的基础上,将诚敬提高到天道本质、人事成败根基的高度。程颢说:“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则诚”。在二程那里,诚敬是一体,是指人严肃、庄重、纯一不杂的态度。

程颢在寺院里看僧人修炼,从中悟出“敬”的态度。

“诚敬”是二程特别推崇的修身养性之方。 二程非常重视“敬”的功夫。程颢说“君子之遇事,一于敬而已” “涵养须用敬”“入道莫如敬”“入道以敬为本”“敬为学之大要”“惟上下一于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四灵何有不至?此体信达顺之道,聪明睿智皆由是出。”在这里,程颢是把“敬”作为修身明道的方法来看待。做到诚敬就可“明天理”、出智慧、“安百姓”。

(采访):陈来(清华大学教授):谈二程诚敬思想的意义。

程颢说:“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惟立诚才有可居之处。有可居之处,则可以修业也。”在这里,程颢把诚作为人一生修业成事的基础来看待。程颐更明确地说:“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临人则人化,无往而不得,志之正也。”在这里,程颐把“诚”概括为修身、立业、理政临人的根基,是士大夫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政治理想的根本保证。

画面:五代时期混乱景象;士大夫忧心忡忡面孔。

(旁白)五代、宋初出现的诚信危机、道德失范是二程“诚”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隋唐以来,士大夫“名节沦丧”、寡于廉耻、伦理道德丧失殆尽,令人忧心忡忡;宋王朝建立后,面临着社会风气败坏、纲常伦理扫地、宗教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混乱等严重社会问题。这就为以二程为代表的心忧天下的宋朝士大夫提出了十分紧迫的课题。二程的诚思想所衍生出的诚心诚意、真诚、诚实、诚信,敬思想所衍生出的恭敬、敬业、敬畏等词语所蕴含的优良品德,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画面:中西方社会乱象。程颢程颐像。《二程全书》图。

(旁白)现代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已陷入了一场深刻的道德危机。在普遍出现诚信危机、道德危机的今天,发掘、继承、提升二程“诚敬”思想,对于充实和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画面:芸芸众生,社会乱象。

(旁白)利不妨义,坚守“义”的道德防线,二程的义利观。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切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成为一些人的价值取向。远在九百多年前的宋代,二程就振聋发聩地指出:要坚守义的道德底线,不能见利忘义!

二程对利和义的看法符符合理学的基本精髓,是理性的,客观的,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禁欲主义者。

程颐说:“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较论,但不至妨义耳。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意思是说,圣人对于利,不能全不计较,但不至妨害义。人若无利,连生活都不能维持,怎么能没有利呢?

程颐更进一步说:“富,人之所欲也,苟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如义不可求,守贫贱以守其志也。非乐以贫贱,义不可取也。”可见,程颐并不反对人追求富裕、追求利的正常欲望,反而认为,只要与义相合,哪怕委屈自己也可去追求;但反对的是对义有妨害的利:如果违背了义的原则,就要宁肯贫贱也要保持其心志。程颐明确地说:“义吾所当取,不义吾所当舍。”

画面:酒楼、豪宴,一些官员纸醉金迷;

(采访):陈来(清华大学教授):谈二程义利观

程颐还进一步指出超出义的道德底线的危害:“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为之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故目则欲色,耳则欲声,以至鼻则欲香,口则欲味,体则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意思是说:非分的欲望是害人的。人之所以不善,是非分的欲望诱惑的结果。受诱惑而不知,则人的天理良知泯灭而不知悔改。受欲的驱使,眼迷于色,耳迷于声,鼻迷于香,口迷于味,身体迷于安逸。这些都是过分追求欲造成的。

二程所反对的,是嗜欲,是非分的欲望。程颐说:“专欲益己,其害大矣。欲之甚,则昏蔽而忘义理;求之急,则侵夺而致仇怨。”意思是,专想为自己利益考虑,其害处就很大。欲望过甚,则会使人昏庸而忘义理;追求欲望过急,就会造成争夺、伤害而引起仇怨。”

画面:皇宫;酒宴;征战杀伐场景。

(旁白)二程所着力反对的是危害天下国家的帝王之穷奢极欲。程颐说:“天下之害,无不由末之胜也,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淫酷残忍,本于刑罚;穷兵黩武,本于征伐。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也。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损之义,损人欲以复天理也。”为害国家天下的,全在于奢侈之欲太过。峻宇高墙,是宫室奢侈的反映;酒池肉林,是官员奢靡的反映;那些残酷的行为,是烂施刑罚的人的恶欲的反映;穷兵黩武,是受喜好征战杀伐的欲望驱使的结果。凡过度强调人欲的,开始是为了奉养,可流布之远,则为害极大。先王规定了人们应遵循的根本法则是天理,后人由于受人欲的驱使而流于奢侈。损之义,就是要去人欲而恢复天理。

画面:清风明月,朗朗乾坤;青山滴翠,绿水长流。

(旁白)在人欲横流的当今,重读二程的这些至理名言,有闻黄钟大吕在耳边震响!假若我们的各级官员都能节制不合理的欲望,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因腐败而锒铛入狱,后悔莫及;假若人人都能节制非分的欲望,我们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也不会遭到肆意的破坏,到处将是青山滴翠,绿水长流;假若我们人人都能节制私欲,我们的社会将不会有那么多的坑蒙拐骗,将会出现人人讲公德、个个讲公义的君子之风。

画面:二程祠,伊皋书院、程园。宋理宗“理学亢宗”匾额、康熙“学达性天”匾额;光绪“希踪颜孟”、慈禧“伊洛渊源”匾额。

(旁白)二程理学经南宋朱熹集大成成为程朱理学,亦称新儒学。从宋理宗开始,理学被朝廷推崇,列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宋宁宗嘉定13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伯,从祀孔子庙庭。并敕封“理学亢宗”。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下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明代宗景泰五年(1455)诏封嵩县程村“两程故里”。以颜、孟例敕建两程祠。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敕建“两程故里”石坊。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御书“希踪颜孟”、“伊洛渊源”匾额。

(采访):程道兴(程颐第三十一代、世界程氏联谊会会长、郑州兴亚集团董事局主席):谈二程思想对程氏家族的影响。

元、明、清时期,二程理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标志,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人文精神。

画面: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像、文天祥、孙中山塑像。

(旁白)在宋代及宋以后的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批批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志士仁人,不可否认都受到了二程思想的熏陶和激励。从文天祥的正气歌,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到中国共产党人的为人民服务、世界大同理想,都根植在中国儒学的肥沃土壤上。从小所受的是儒学教育,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是其投身改造社会的根本动力。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仍是儒家的民本思想。他一直为之奋斗的理想,是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均富的社会。他对贪官污吏的严厉惩处,他本人的清廉自守,堪称儒家推崇的道德楷模。

画面:学校、国学论坛上传统文化课场景。

(旁白)二程以民为本、视民如伤的仁者情怀,正心、诚意的修德之道,重义轻利、利不妨义的义利观,至公无私、大同无我的浩然正气,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二程理学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谓深刻而广泛。过去目不识丁的乡民也懂得要讲“理”,为人处事要讲“天理良心”。一些成语如天理良心、诚心诚意、修身养性等,就是二程语录的流变。人们谈到一些人和事,说‘天理难容’。这种‘理’仍是程朱理学范畴内的‘理’;诚实、诚信、诚心、诚意、真诚被视为良好的道德品质,一代代流传下来;敬所延伸的敬业精神被视为成事立业的基础,至今仍被广泛应用;至于修身养性,更是被广泛使用。在当前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面对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现实,如何重建道德修养,建立诚信社会,二程有关天理、道德伦理、义利方面的论述,可资借鉴。

画面:日本、韩国、新加坡二程思想研究会活动场景。海内外各界人士祭拜二程故里场景。

(旁白)二程创立的理学,在13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对东亚各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逐步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程朱理学也成为东亚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美国、西欧等国也加强了对二程思想的研究。随着中西方文明对话的开展,二程理学中的理性主义,将影响世界文明的进程。

(2015年2月9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