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是一場送到家門口的戰争,趙國即便想躲也躲不開。不少朋友覺得,趙國貪戀一時利益,接受了馮亭拱手奉上的上黨郡,無異于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可是,一旦我們仔細分析當時的形勢便會發現,當時趙國根本别無選擇,隻能接手上黨,傾盡全國之力對抗強秦。這場戰争,無疑是一場賭博,但又是不得不賭的戰役。

三家分晉後,趙、魏、韓仍被稱為“三晉”,盡管趙魏之間為争奪霸權而多次交戰,但三家在戰國時期的步調基本上還是一緻的。可到戰國後期,秦國日益強大,多以連橫對抗合縱,不斷向東蠶食。戰國七雄中,南韓最弱,首當其沖。
戰國時的上黨郡,并非一國所轄,而是三家分晉後在原晉國舊郡的基礎上再行分設的。目前學界得以肯定的觀點是,韓、趙兩國均各自設有上黨郡,而魏國可能也曾設有上黨郡。據清人程恩澤撰《國策地名考》所稱:“
地極高,與天為黨,故曰上黨。
”
上黨郡不僅易守難攻,而且地處交通要沖,是聯系秦、趙、韓、魏諸國的關鍵地帶,而一旦秦國占據上黨,則可進逼趙國腹地,甚至可以擇關隘越過太行山直取邯鄲。可以說,韓之上黨,是關系三晉尤其是影響趙國安危的關鍵。
秦強韓弱,且韓上黨郡已成為懸在本土之外的孤地。在無力戍守的情況下,南韓想獻出上黨來暫緩秦國攻勢。可是,韓上黨太守馮亭則不願任人宰割,自私做主,把一郡土地盡獻于趙。當時,三晉之中,趙國最強,甚至在東方六國内也有較大影響。關鍵時刻,馮亭隻有依附趙國才可能與秦軍一較高低。同樣,這塊燙手山芋,趙國也不得不接。
上黨郡易手,無異于“一女聘兩家”。随着而來的便是秦趙之間在長平的大會戰。二虎相争必有一傷,其餘各國也是洞若觀火。他們之是以選擇作壁上觀,無疑是想借此戰來削弱秦、趙。可以說,一個強大的秦或是一個強大的趙,對其餘五國均非常不利。
但令誰也沒有想到的是,趙軍數十萬兵将,竟悉數殁于長平。秦國獲勝後,東方諸國震驚,可為時已晚。不過,此後魏國也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在長平之戰後,秦軍圍困邯鄲,魏、趙、楚、韓經過反複磋商,終于再次合縱攻秦,解決了邯鄲之圍。
最後,我們再來反觀長平之戰:公元前263年,趙孝成王派老将廉頗率軍駐紮長平,但由于趙軍勢微,略處下風,數次交戰失利後,廉頗決定堅守不戰,同秦軍相持。可是,數十萬将士在前方,後方糧草補給困難,趙國的經濟即将被拖垮。關鍵時刻,秦軍又使出離間計,無奈之下趙國隻能起用趙括,希望速戰速決。
曆史上的趙括也絕非就是個隻會紙上談兵的泛泛之輩,而且勇猛剛毅,即便他不及白起,但也是個值得尊敬的将領,最後也死在了沖鋒的道路上。趙國的慘敗,歸根結底是綜合國力不及秦國,戰争後期甚至很難集結重兵救援,難以沖破秦軍的封鎖。可以說,在大軍被困,糧草不濟的情況下,即便是再起用廉頗,也很難扭轉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