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长平之战:利令智昏还是形势所迫?赵国为何选择与强秦争锋?

长平之战是一场送到家门口的战争,赵国即便想躲也躲不开。不少朋友觉得,赵国贪恋一时利益,接受了冯亭拱手奉上的上党郡,无异于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可是,一旦我们仔细分析当时的形势便会发现,当时赵国根本别无选择,只能接手上党,倾尽全国之力对抗强秦。这场战争,无疑是一场赌博,但又是不得不赌的战役。

长平之战:利令智昏还是形势所迫?赵国为何选择与强秦争锋?

三家分晋后,赵、魏、韩仍被称为“三晋”,尽管赵魏之间为争夺霸权而多次交战,但三家在战国时期的步调基本上还是一致的。可到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多以连横对抗合纵,不断向东蚕食。战国七雄中,韩国最弱,首当其冲。

战国时的上党郡,并非一国所辖,而是三家分晋后在原晋国旧郡的基础上再行分设的。目前学界得以肯定的观点是,韩、赵两国均各自设有上党郡,而魏国可能也曾设有上党郡。据清人程恩泽撰《国策地名考》所称:“

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

上党郡不仅易守难攻,而且地处交通要冲,是联系秦、赵、韩、魏诸国的关键地带,而一旦秦国占据上党,则可进逼赵国腹地,甚至可以择关隘越过太行山直取邯郸。可以说,韩之上党,是关系三晋尤其是影响赵国安危的关键。

长平之战:利令智昏还是形势所迫?赵国为何选择与强秦争锋?

秦强韩弱,且韩上党郡已成为悬在本土之外的孤地。在无力戍守的情况下,韩国想献出上党来暂缓秦国攻势。可是,韩上党太守冯亭则不愿任人宰割,自私做主,把一郡土地尽献于赵。当时,三晋之中,赵国最强,甚至在东方六国内也有较大影响。关键时刻,冯亭只有依附赵国才可能与秦军一较高低。同样,这块烫手山芋,赵国也不得不接。

上党郡易手,无异于“一女聘两家”。随着而来的便是秦赵之间在长平的大会战。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其余各国也是洞若观火。他们之所以选择作壁上观,无疑是想借此战来削弱秦、赵。可以说,一个强大的秦或是一个强大的赵,对其余五国均非常不利。

长平之战:利令智昏还是形势所迫?赵国为何选择与强秦争锋?

但令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赵军数十万兵将,竟悉数殁于长平。秦国获胜后,东方诸国震惊,可为时已晚。不过,此后魏国也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在长平之战后,秦军围困邯郸,魏、赵、楚、韩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再次合纵攻秦,解决了邯郸之围。

最后,我们再来反观长平之战:公元前263年,赵孝成王派老将廉颇率军驻扎长平,但由于赵军势微,略处下风,数次交战失利后,廉颇决定坚守不战,同秦军相持。可是,数十万将士在前方,后方粮草补给困难,赵国的经济即将被拖垮。关键时刻,秦军又使出离间计,无奈之下赵国只能起用赵括,希望速战速决。

长平之战:利令智昏还是形势所迫?赵国为何选择与强秦争锋?

历史上的赵括也绝非就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泛泛之辈,而且勇猛刚毅,即便他不及白起,但也是个值得尊敬的将领,最后也死在了冲锋的道路上。赵国的惨败,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不及秦国,战争后期甚至很难集结重兵救援,难以冲破秦军的封锁。可以说,在大军被困,粮草不济的情况下,即便是再起用廉颇,也很难扭转败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