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書院創新助力鄉村振興——山西首家鄉村閱讀中心的5年求索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衛東 鮑貴雲

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要以書院的創新來助力鄉村振興,進而實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複興,再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複興為基礎來實作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以書院創新助力鄉村振興——山西首家鄉村閱讀中心的5年求索

文化複興 “五千年曆史看山西”,以良戶書院為基地,開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複興的求索之路,無疑具有重要的引領示範意義。

鄉村肥沃的土地不但孕育和滋養着民族的文化信仰,而且決定着民族的偉大複興。鄉村是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的根基所在,鄉村振興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加持,文化複興的根本在于鄉村的振興發展。

無論鄉村振興還是文化複興,都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萬衆一心、衆志成城,方能實作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堅強基石。回顧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國在古代創造了輝煌的文明,而書院又是華夏文明薪火相傳的重要載體以及文化傳播的前沿陣地。作為中國古代的教育機構,書院始于唐玄宗時期,在宋朝時正式成為教學機構。它的興起和發展,在文化普及層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陽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江西上饒的鵝湖書院等傳統書院更是塑造了一大批載于青史的文化名人。

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物質财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财富也要極大豐富。筆者建議,要以書院的創新來助力鄉村振興,進而實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複興,再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複興為基礎來實作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五千年曆史看山西”,在中國官辦書院誕生1305周年、山西首家鄉村閱讀中心——良戶書院挂牌5周年之際,以其為基地,開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複興的求索之路,無疑具有重要的引領示範意義。

堅守鄉土,開設講堂,

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複興地标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起源于農耕文明,農耕文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所在,而傳承農耕文明的核心便是鄉村。2017年,山西首家鄉村閱讀中心——良戶書院在中國曆史文化名村良戶村挂牌,以此為基地,開啟了傳統文化複興的求索之路。

良戶村位于山西省東南部的晉城市高平市原村鄉境内,高平市西南15公裡處,是一座規模宏大、布局合理、極具特色的傳統村落。坐落于良戶村的良戶書院是康熙帝師田逢吉的故居,田家“耕讀傳家”的家族傳統便是從這裡萌芽的。田逢吉緻仕還鄉,開課講學,以孔孟之道、程朱理學為核心的傳統私塾,培養了一大批心懷社稷、仁愛黎民、忠君愛國的官員,其高尚的德行惠及山西、浙江、河南等地,一大批學子深受其影響,身體力行,傳承儒學思想,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做出了貢獻。

良戶書院成立5年以來,一方面,追根溯源,積極發揮書院“鄉村閱讀中心”的核心作用;另一方面,不斷完善職能,恢複了傳統書院的模式,現已成為山西省乃至全國知名的文化智庫和文化地标。

良戶書院邀請國内知名人士、學者、作家等在書院開辦論壇,以傳統文化為基礎,讨論交流,内容涉及傳統文化弘揚、古建築保護、鄉村振興、文旅發展等。先後在良戶古村組織了四屆全國性的“古村落保護大會”,邀請全國各地關心古村落保護和發展的專家學者、業内人士、古村落代表等參與,圍繞鄉村振興、文化自信、鄉村旅遊等方面的問題通過線下論壇和線上交流的方式,探索文化複興之路、鄉村振興之法。

在專家學者讨論交流之後,當地不僅将這些觀點彙編成冊,還采取了可行性的舉措,落實到後期的工作當中,使得良戶書院成為助推鄉村振興與文化複興的基地。

中華民族曆經五千年風風雨雨,無數的仁人志士通過不斷的追索和探求,讓中國傳統文化成為差別于任何其他文明的人類瑰寶。

“敬天法地、自然和合”“百善孝為先”“忠君愛國、尊老愛幼”等等文明傳統成為指導中華民族生産生活的核心價值,從天地萬物到人,從修身自省到家國天下,從達官顯貴到販夫走卒,從百工百匠到手藝人,無一不含,無一不括,其價值不可估量,其力量不可忽視,傳承和弘揚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深遠且重大。

為使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得到有效的傳播和弘揚,良戶書院開設講堂,組織了國學講座、中醫講堂、女子學堂、學術論壇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此外還與商務印書館、高平市中醫院、高平市委黨校、山西大學、全國知名企業等合作,一周一次定期開展系列活動。

數十場國學講座活動吸引了包括高平市新聯會、鄉鎮文化站從業人員、返鄉青年、企業管理人員以及各村兩委從業人員等各類群體的積極參與。在數十次中醫講堂活動中,良戶書院組織附近鄉鎮所轄村級村醫及村民參與學習,并現場開展義診活動,完善了鄉村醫療教育訓練體系。數十場“蒹葭女子學堂”的開辦,為農村女性和企業女職工等生動講解了禮儀、教育等課程。五場大型學術性論壇的舉辦,大力弘揚了傳統文化,引導和帶領了村民以及各界人士學習傳統文化、認識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添柴加薪。

随着這些活動的廣泛開展,良戶書院成為高平市的文化地标。

創新模式,“數字”讓文化再更新

在新時代傳播傳統文化,必須溫故知新;而要使傳統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必須知新而後創新。一味地固守非但無益于傳統文化的傳播,反倒有可能使複蘇的文化之魂徹底絕迹。

随着數字時代的到來,傳統的傳播方式已經不适應,短視訊、微信公衆号等網際網路傳播管道的發展,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帶來了契機。良戶書院借助網際網路,以“網際網路+”的創新模式,通過線上管道,利用直播平台、短視訊、微信公衆号等方式,弘揚和傳播傳統文化,用數字模式驅動傳統書院發展,經過5年的不斷探索,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鄉土文化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過程中,在榮程集團對傳統書院模式數字化更新的探索中,時代記憶線上平台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時代記憶線上平台由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時代記憶基金、榮程集團和清華大學網際網路産業研究院聯手打造,秉承挖掘、傳承、記錄、弘揚中華文化使命,通過線上平台和線下空間相結合,采用“網際網路+文化+地圖+場景+支付”的O2O模式,在全景式輸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整合全國非遺資源和物産資源,搭建的以“品牌+、文化+、網際網路+、資本+”為核心特色的平台載體。平台推動了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在傳承中華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良戶書院借助數字化管道,以時代記憶平台為核心,從傳統文化入手,融合鄉村振興、民俗文化保護、手工技藝傳承、農耕文明挖掘等工作,圍繞鄉土文化、鄉村知識、鄉間手藝、鄉村生活,來發現鄉村價值,重構鄉村價值,輸出鄉村價值,重建城市與鄉村之間新的價值交換體系,探索和完善了一種文化帶動鄉風文明、引領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數字化模式的探索,不僅為文化傳播提供了方案,更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機遇。傳統書院借助數字化模式,有望成為新時代培育全民文化自信和精神信仰的核心陣地,讓鄉村重制詩意,重拾傳統,引領新時代的新生活。

當讀書成為“村民自覺”:

挖掘民俗,留住鄉愁

良戶書院有着豐富的書籍,2017年由商務印書館捐贈有近萬冊高品質圖書。作為鄉村閱讀中心,良戶書院的核心是書籍。閱讀成為書院的主要職能。良戶書院舉辦系列讀書會活動,以中國小生、村民、青年和企業為核心,針對不同的群體制定讀書方案,定期開展讀書分享活動。以明智、修身、處世為基本内容,講解國學經典,分享人生智慧。

以書院創新助力鄉村振興——山西首家鄉村閱讀中心的5年求索

詩意重制 為使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得到有效的傳播和弘揚,良戶書院開設講堂,組織了國學講座、中醫講堂、女子學堂、學術論壇等形式多樣的活動。

在母親節,良戶書院舉辦親子主題活動,通過朗誦、遊戲等形式增進親情,讓孩子們懂得感恩;在端午節,良戶書院舉辦遊山活動,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邀請國學老師給孩子們講解端午節的起源以及民俗活動,讓孩子們懂得熱愛國家、熱愛家鄉;在清明節、重陽節等重大節日,良戶書院和高平市中國小、長平書院等合作,開展朗誦比賽、書法、踏青等主題誦讀活動,邀請山西省書法協會會員、晉城市書法協會會員到書院開展書法教育訓練及題字活動,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确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帶動村民樹立講文明、促和諧、尊老愛幼、和睦共處的傳統美德,呼籲精英人士關注社會、回饋社會,建立正确的、積極的價值取向,為鄉村振興獻計獻策。

在此基礎上,良戶書院發展和健全讀書小組,下沉到企業、學校、醫院等,倡導全民閱讀。定期舉辦主題讀書活動,和山西省文聯、省文學院合作,舉辦讀書捐書活動,山西省文聯、省文學院作家捐贈圖書一千餘冊,邀請山西省文聯作家撰寫“良戶”主題文章一百餘篇。書院為使讀書更有趣味,經常更換讀書環境,從書院到企業、到鄉間、到都市,以不同的讀書主題、讀書環境開啟分享交流,并邀請知名學者、大學教授、知名作家等參與讀書活動,分享他們的人生智慧,引領青少年、問題青年等開啟新的生活,給他們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

書院分門别類,針對不同人群建設閱讀室,讓讀者更快地找到自己所需的書籍。成立“耕讀詩社”“青年之家”等組織機構,定期開展寫詩、朗誦、書法等活動,極大地豐富了群眾公德心活動。

通過這些活動的舉辦,良戶書院吸引了一大批傳統文化愛好者及喜歡閱讀的朋友到書院讀書,在潛移默化中,當地村民養成了每天定時到書院借閱圖書的習慣,為鄉風文明做出了表率。

當讀書成為“村民自覺”,挖掘民俗,留住鄉愁,也成為當地老百姓發自内心的期待。

民俗和曆史記憶是鄉村的靈魂所在。村落記憶蘊含着鄉村的人文傳統,寄托着村民的精神信仰。良戶書院自入駐良戶以來,積極挖掘良戶記憶、良戶傳統,通過采訪老人、走訪古迹、體驗民俗活動等方式,以文字、活動、圖檔等形式整理良戶民俗文化,為良戶留住鄉愁。

在良戶書院釋出的系列文章中,以“二十四節氣民俗活動”“傳統節日習俗”“婚喪嫁娶”“村落變遷”等題材為主,其中專題文章包括“二十四節氣”系列文章二十餘篇、良戶傳統系列文章數十篇、良戶記憶系列文章數十篇,不少文章都産生了熱烈的反響。比如《消失的文峰塔》釋出後,村裡老人惋惜于文峰塔的消失,自發組織募捐,準備重建文峰塔;《龍鳳樹下的往事》讓老一輩良戶人找回了青少年時期的歡樂,老人呼籲群組織人員保護龍鳳樹;《國寶玉虛觀》一文讓村民對文物古建有了深刻認識,大家開始自覺維護和修繕古建築,使良戶古村居住環境煥然一新;“二十四節氣”系列文章的釋出,讓良戶村民對生态環境和農耕更加重視,焚燒稭稈、破壞草皮等行為大大減少。各類專題文章在宣傳良戶傳統、提升良戶影響力的同時,有效提振了村民的文化自信,為鄉村旅遊注入了鮮活的主題。

一座“念昔堂”,一部“良戶史”。5年來,良戶最大的變化之一,便是“念昔堂”的組建。為幫助村民整理和展出家族故事,以家譜、地契、房契等曆史物件還原曆史記憶,良戶書院嘗試通過組建“念昔堂”來撰寫相關材料,并将這些素材串聯成完整的故事,對外展出和傳承。随着“念昔堂”的組建,良戶的一大批老人開始撰寫回憶錄,搜集整理家族故事、材料、照片等資料,為後世留下鄉愁,更留下了不同時代的記憶。

(作者衛東系清華大學網際網路産業研究院數字傳播首席專家、榮程新智研究院執行院長,作者鮑貴雲系時代記憶 良戶書院主任)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1月上旬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