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征戰百年,人口銳減才導緻了“五胡亂華”,這種說法對嗎?

三國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曆史,所有的中國人,曆史啟蒙都是三國。

魏蜀吳三國都是為了統一而戰,是正義性的戰争,這點是沒有疑問的,如果這三個國家都是為了分裂而戰,中國肯定不會歌頌三國,這不符合主流曆史觀。

但是最近有一個很流行的觀點,畢竟輝煌的三國和後來西晉的“五胡亂華”隻相差100年左右的時間。那麼,有人就要問了:是否是三國征戰百年、人口銳減才導緻了“五胡亂華”,如此一來的話,諸葛亮豈不成了“五胡亂華”的罪魁禍首?這種說法對嗎?

我們來好好看一看。

一、西晉人口真的很少嗎?

大家都知道三國末期人口是很少的,連毛澤東看史書看到三國末期三個國家人口加起來隻有700萬,相當于一個地級市人口的時候,也驚呆了,發出了感慨:劉歇業大刀長矛比原子彈還厲害。

但是不得不說,三國的人口資料是存疑的。

中國的史書是紀傳體,主要記載的是帝王将相的曆史故事,這是司馬遷開創的。但是一個國家不能沒有制度的記載,是以司馬遷同樣寫了《志》和《表》,用來記載典章制度。

是以我們關于西漢有5000萬人口的資料就來自于《漢書·地理志》。

然而,陳壽的《三國志》文辭簡單,隻有紀傳,沒有志表。是以三國的人口缺少第一時間的記載。所有關于三國時代的人口,其實都是唐朝記載的。

三國征戰百年,人口銳減才導緻了“五胡亂華”,這種說法對嗎?

今天我們看到的三國時代的人口的記載來自于唐朝杜佑的《通典》和唐朝房玄齡編纂的《晉書》,也就是說,三國時代的人口最終來自于唐朝編纂的晉朝史書上。

通典·食貨記載:魏武據中原,劉備割巴蜀,孫權盡有江東之地。三國鼎立,戰争不息。及平蜀,得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帶甲将士十萬二千,吏四萬,通計戶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八十一。除平蜀所得,當時魏氏唯有戶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萬二千八百八十一。

晉武帝太康元年,平吳,收其圖籍,戶五十三萬,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後宮五千馀人。九州攸同,大抵編戶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口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此晉之極盛也。

根據記載,曹魏有戶口66萬,蜀漢有戶口28萬,孫吳有戶口53萬。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關于人口的記載其實并沒有多少多少人,而是多少戶口,這才是準确的記載,古代一個戶口多少人呢?畢竟我們要算人口數量的,曆史學家譚其骧提出,一戶口約等于6個人的說法,為什麼是6個人呢?按照現在說法就是祖父、祖母、父親、母親、大兒子、二兒子。也就是說,這基本上是一個戶口的數量,畢竟古代獨生子很少,而外祖父和外祖母一般不住在祖父母家中。

三國一共是146萬戶。如果一戶口等于6個人,那麼三國的人口一共是876萬人。

也就是說,三國的總人口是876萬人。

三國征戰百年,人口銳減才導緻了“五胡亂華”,這種說法對嗎?

但是這個資料很值得懷疑,問題不在蜀漢和孫吳身上,而在曹魏身上。

我們都知道,蜀漢隻占了益州一個州和漢中之地,孫吳占據着荊州和揚州。其他九州的六個州都在曹魏手上,看圖就知道,北方州郡比南方多,曹魏的州郡數量是非常多的。

三國征戰百年,人口銳減才導緻了“五胡亂華”,這種說法對嗎?

蜀漢一個州有戶口28萬,孫吳兩個州有戶口52萬,這都是差不多的,平均每個州戶口25萬左右,曹魏有六個州,應該是150萬戶才對啊,怎麼隻有戶口66萬,一半都不到?

是以,有曆史學家說,曹魏可能存在着大量戶口“陰蔽”的存在,畢竟曹魏是門閥制度興起的時代,大量的流民甘願依附于門閥,并不在戶口統計之中。

有人說,這樣的話全是猜測,沒有事實佐證。

但事實上,吳國的戶口統計是在孫皓時期,同樣的,孫皓時期,西晉統一了孫吳,最終統一了三國。

西晉有多少人口呢?

根據《晉書·地理志》記載,天下各州人口,司州戶口47萬,兖州8萬,豫州12萬,冀州32萬,幽州7萬,平州2萬,并州6萬,雍州11萬,涼州3萬,秦州3萬,梁州8萬,益州15萬,甯州9萬,青州5萬,徐州9萬,荊州35萬,揚州32萬,交州2萬,以上所有相加,為246萬戶,按照每戶6個人計算,西晉有1476萬人。

前面說了,三國魏蜀吳的戶口相加是146萬戶,結果西晉剛一統一就是246萬戶,多出了100萬戶,600多萬人,這難道不是豪門“陰蔽”的結果嗎?難不成西晉統一20年内,全國800萬人生出了600萬嬰兒出來?

是豪門“陰蔽”的人口,看到西晉統一,以為天下太平了,人口就全出來了。

是以說,三國混戰導緻了人口銳減,這應該不準确,因為三國的混戰主要是東漢末年,等到三國建立的公元220年開始,其實大規模的戰亂已經不多了,等到西晉統一的公元289年,已經69年了,古代以30年作為一代人,69年已經可以繁衍兩代人口了。

三國征戰百年,人口銳減才導緻了“五胡亂華”,這種說法對嗎?

我們還可以找一個和三國類似的時期類比下。

同樣是亂世,同樣三國鼎立,還有一個時期,那就是北周、北齊和南陳三國鼎立的南北朝後期,南陳的版圖比孫吳小,北齊的版圖比曹魏小,北周的版圖比蜀漢大。北齊和曹魏一樣,占據着州郡很多、經濟發達的黃河關東地區。

三國征戰百年,人口銳減才導緻了“五胡亂華”,這種說法對嗎?

這三個國家的人口,因為距離唐朝很近,在唐朝多修史書中都有記載。

根據記載,北齊有戶口303萬,北周有戶口132萬,南陳有戶口51萬。

對比下,曹魏有戶口66萬,蜀漢有戶口28萬,孫吳有戶口53萬。

三國征戰百年,人口銳減才導緻了“五胡亂華”,這種說法對嗎?
三國征戰百年,人口銳減才導緻了“五胡亂華”,這種說法對嗎?

我們可以發現,南陳不僅面積和孫吳差不多大,而且人口的戶數基本上一樣,因為當時的江南,隻有建康等地和江陵等地兩個地方得到了大規模開發,連錢塘當時都十分落後。

對比,北周和蜀漢戶口,可以發現北周比蜀漢多出了100萬戶,可能是因為北周比蜀漢多了關中地區,而關中地區自古人口稠密。

但是,面積遠不如曹魏的北齊卻比曹魏多出了四倍的人口,這正常嗎?

是以說,曹魏可能遠不止這麼多人,豪門“陰蔽”的現象比較嚴重。

故而說三國戰亂導緻人口大量銳減,或許有誇張的成分在,當時應該是不止700萬人的。而且漢末距離西晉末年100多年了,說諸葛亮要為永嘉之亂負責,就像說高歡是貞觀之治創始者一樣可笑。

況且,西晉人口1476萬人,246萬戶,這個人口很少嗎?

未必。唐太宗時期,唐朝開始了大規模的人口統計結果發現貞觀三年,唐朝人口310萬戶,以一戶6個人來計算,1860萬人。

三國征戰百年,人口銳減才導緻了“五胡亂華”,這種說法對嗎?

也就是說,西晉初年,其實和唐朝初年人口差不多!畢竟這兩個時期,都是經曆了數十年的戰争,都需要休養生息,人口總數是差不多的,而且這兩個時期人口還比西漢初年漢高祖時期人口要多。

結果李世民貞觀年間,不僅滅掉了東突厥,滅掉了吐谷渾、滅掉了高昌國,李世民還成為了“天可汗”,到了唐高宗時期,唐朝人口也才到了380萬戶,2280萬人。

1500多萬人,和今天的14億中國人比起來确實少,但是在古代農業社會時期,已經很多了,中國在明末之前,人口一直就是幾千萬的規模,那個時候,已經占了全世界的五分之一左右了,全世界的人口隻有幾億。1500萬人,就是在今天,也是一個中等國家的規模。1850年,英格蘭的人口也隻有1500萬人,可并不妨礙他們建立“大英帝國”。

三國征戰百年,人口銳減才導緻了“五胡亂華”,這種說法對嗎?

是以,1500萬人口,并不少。

同樣1500萬人口,怎麼西晉就不斷發生起義,最終民不聊生,八王之亂,五胡亂華。

同樣1500萬人口,怎麼唐朝就國泰民安,最終滅掉了東突厥和吐谷渾,李世民成為了天可汗?

看來和人口真的無關,和帝王有關,這就是司馬炎和李世民的差距啊。

二、西晉的滅亡,三國要負責嗎?

有人說,就算是如此,西晉接手了爛攤子,唐朝接手的卻是隋朝的遺産啊。

這恐怕更不對了。

是的,唐朝時期,确實魏晉南北朝數百年民族融合已經消滅了民族問題,同時,科舉制也漸漸扭轉了門閥問題。

而西晉初年,門閥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雖然魏蜀吳三國都緻力于提拔寒門,抑制門閥,但最終失敗,随着陳群“九品中正制”的提出,曹魏選擇和門閥合作。

但是,就算有門閥問題,西晉的滅亡也是因為它自身太過于腐朽了!

司馬炎是統一了三國,滅掉了孫吳。然而,在國家統一的大好局面下,司馬炎開始飄飄然了,滋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生活上由提倡節儉開始奢侈腐化,上行下效,西晉社會風氣開始敗壞,官僚大臣争相A錢斂财,炫富比富。社會風氣變得腐敗不堪,西晉王朝淪落為曆史上最腐敗的政權之一。

首先,是皇室本身就很腐朽。

我們都知道的,晉武帝司馬炎,民間大選宮女。後宮宮女多達數千,但他仍不滿足,滅吳之後,又把吳國宮中數千名宮女運到洛陽。這樣,後宮宮女達到萬人。由于宮女太多,司馬炎不知所從,有時就坐在一輛羊拉的車上在宮裡轉悠,車停在哪個宮女的門口,就在哪兒過夜。有的宮女為了得到皇帝的寵愛,在門口撒上鹽巴,這樣羊就會來這裡吃草。這個故事大家很熟悉。

三國征戰百年,人口銳減才導緻了“五胡亂華”,這種說法對嗎?

其次,是朝廷高官也全面腐朽。

石崇和王恺比富鬥寶的故事就很典型。

三國征戰百年,人口銳減才導緻了“五胡亂華”,這種說法對嗎?

王恺為了顯示自家的富有,讓下人用糖水刷鍋。石崇聽說之後,就讓家裡的廚子用蠟燭當柴火燒火做飯。

王恺叫人在家門口用紫絲布做成步障,長達四十裡。石崇于是用織錦在家門口做了五十裡的步障,那時候織錦比紫絲布貴。

王恺把家裡的房屋用香料粉刷一遍,石崇就用紅色的石蠟塗牆。

王恺連比幾次都處于下風,于是就找到當皇帝的外甥,司馬炎非常支援自己的舅舅,就賜給舅舅一顆高二尺的珊瑚樹。王恺覺得這回可以穩操勝券了,于是請來很多同僚和石崇,他想讓石崇當衆服輸。誰知石崇随手拿起身邊的一個鐵如意,一下就把珊瑚樹給砸爛了。王恺正要發怒,石崇卻說,我賠給你,于是讓人弄來了十幾個珊瑚樹,高者有三四尺,最矮的也有二尺高,讓王恺随便挑。這下王恺徹底服輸了。

三國征戰百年,人口銳減才導緻了“五胡亂華”,這種說法對嗎?

這兩個變态家夥不僅鬥富,還喪失人性,一次王敦與他的從兄王導一道去石崇家赴宴。王敦硬是不喝,結果石崇斬了三個美人,他仍是不喝。王導責備王敦,王敦卻惡狠狠地說:“他自己殺他家裡的人,跟你有什麼關系!”

有人向晉武帝司馬炎谏言,說國家太腐朽了,應該抑制奢靡之風,但是司馬炎自身就是最奢靡的人,如何能禁止呢?就置之不理。

這樣的鬥富顯示出完全的變态腐朽,最後官僚系統全部壞死,全部都是買官賣官。

長達十年的八王之亂之後,水利工程失修,屯田全部荒蕪,自然災害之下,旱災、蝗災泛濫,最後百姓活不下去了,隻能揭竿而起,隻不過有些百姓是匈奴人、羯族而已。

再反觀唐朝,尤其是貞觀,不得不說,節儉都是主流。

今天我們提到唐朝,都說盛唐,好像唐朝給人們的印象都是奢靡奢華的。

但其實這是唐玄宗時期百年積累的結果,在唐朝開創初期,唐朝是非常節儉的。

唐太宗李世民處處以隋炀帝作為反面教材,隋炀帝非常奢侈,他就要求節儉,為節省宮中的費用,一次釋放宮女三千人。禁止地方官進貢奇珍寶物,并嚴厲禁止厚葬。

唐太宗貞觀四年,唐朝滅了東突厥,唐太宗因為風濕病,洛陽的隋朝宮殿又十分卑濕,他就下诏修建洛陽宮殿。

就是這麼一個正當的理由,大臣張玄素極力反對,他說,隋炀帝之是以亡國,就是不體恤民力,搞得民怨沸騰,百姓不能承擔,如今距離隋炀帝死去才剛剛十年,陛下想重蹈覆轍了嗎?

唐太宗如夢初醒,立即停止修建宮殿,嘉獎了張玄素。

三國征戰百年,人口銳減才導緻了“五胡亂華”,這種說法對嗎?

唐太宗的偶像是漢文帝,漢文帝一生節儉,提倡薄葬,他的陵墓是西漢帝王中最矮小的,但是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攻入長安之後,挖掘了富麗堂皇的漢武帝茂陵,卻對漢文帝的陵墓禮遇有加,秋毫未犯,唐太宗很感慨。

正因為唐太宗提倡節儉,是以大臣們也紛紛效仿,貞觀年間形成了崇尚節儉的風氣。魏征家裡沒有多餘的财務,岑文本住宅低窪又潮濕,當時的大臣們紛紛節儉。百姓也終于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貞觀政要》記載:“由是二十年間,風俗簡樸,衣無錦繡,财帛富饒,無饑寒之弊。”

三國征戰百年,人口銳減才導緻了“五胡亂華”,這種說法對嗎?

正因為唐太宗時期的積累,經過唐高宗和武則天漫長的半個世紀的繼承,到了唐玄宗時代,才有了盛唐氣象。

也正因為西晉晉武帝的揮霍,導緻西晉滅亡,偏安一隅後,百年的東晉一副亡國之象,最終被劉裕的南朝取代。

李商隐有一句名句: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司馬炎和李世民的對比還不夠強烈嗎?誠然,三國沒能完全解決門閥問題,可是門閥起于東漢,盛于魏晉,長于隋唐,一直到五代才消亡,700年之久,不是一兩個王朝能解決的。

既然如此,西晉的滅亡完全是咎由自取,怪得了别人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