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沐 楊博皓:清朝即中國不容置疑

作者:武沐 楊博皓

來源:《曆史評論》2021年第5期

武沐 楊博皓:清朝即中國不容置疑

清朝的“中國”與王朝在概念使用上基本一緻,王朝即中國,中國由各民族共有。

這一觀念在清統一前後有一個發展過程,即從我是中國(明朝)人, 到我不是中國(明朝)人,再到我還是中國(清朝)人。努爾哈赤定國号為後金,自诩為“北朝”,斥明朝為“南朝”或中國,開始與明朝平起平坐,甚至視明朝為“敵體”;皇太極認為“中國之主”并非明朝皇帝可以永久獨占,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為“北朝”與“南朝”的共主。

順治、康熙帝将自己定位為趕走“闖賊”,取代明朝成為中國的統治者,即中國未變,隻是換了新主人。清朝即中國的觀念就此基本确立。

雍正皇帝認為滿洲等邊疆民族相對于中國而言不是外夷,更不是外敵,滿洲統治者“入主中國”是替天行道、奉天承運,将“入主中國”的理念向“我本中國”的理念轉變推進了一大步。

乾隆皇帝嚴格恪守雍正皇帝的多民族中國觀,并且将這種多民族中國觀進一步制度化,明确強調隻有大清可以稱中國,清朝乃中國,漢人是中國人的一部分。

這在帝王廟祭祀中的表現就是,将魏晉南北朝之五代十國及遼、金、元等非漢王朝統統納入祭祀範圍,實際上是對曆史上周邊民族強大後同樣追求一統中國,成為中國皇帝的“大一統觀”的贊同。這也符合民國“五族共和”理念及之後“各民族共建中華”的理論。

在《大清一統志》《坤輿全圖》等中,明确無誤地将大清王朝的整個統治地區标名為中國,西藏、蒙古、新疆、東北地區與京師十八省共同組成清朝版圖。

《清實錄》也将清朝明确表述為“中國”,這表明在官方語境中,“中國”即清朝已為絕大多數人所認可,并成為一種自覺的常态。而且如此含義的中國一詞,越往後使用頻率越高,說明各民族對于清朝是中國的認同越來越根深蒂固。

(原題《明清兩朝中國觀對比研究》,摘自《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21年第1期)

作者機關: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