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西盂縣皇後村宋金壁畫墓

作者:考古快遞

山西盂縣皇後村宋金壁畫墓

《文物世界》2015年01期 趙培青

摘要:宋金時期仿木結構磚室穹隆頂墓葬,曆年來在山西東部地區一帶多有發現,但有壁畫和準确紀年的并不常見。盂縣皇後村許平壁畫墓,仿木結構部分做造規整,鬥栱形制獨特,層次分明,展現了早期建築風格。壁畫内容和紀年明确的銘文對研究宋金時期的民俗文化提供了翔實的依據。

2013年10月25日,陽煤集團一礦維運工區在通風區修建配電室時打破一座磚室墓葬。陽泉市文物管理局、盂縣文物管理所聯合進行了清理。

一、墓葬位置及形制

該墓位于山西盂縣城南路家村鄉皇後村楸樹墳,距縣城13公裡(圖一)。墓葬坐南朝北,墓室為八角單室,仿木結構雙抄五鋪作鬥栱,疊澀穹隆頂磚墓。

山西盂縣皇後村宋金壁畫墓

墓葬由墓道、墓門、墓室組成,墓道長度不詳(圖二)。墓門高1.29、寬0.71、厚0.55米,為磚砌拱劵門,封門為條磚直垛六層封堵(圖三)。墓室南北長2.66、東西寬2.6米,總高3.25米。墓室平面八角形,有凹字形棺床,高0.35米,用0.34米×0.34米方磚鋪砌。墓壁以條磚錯縫平砌。仿木建築結構每角用立磚砌作倚柱承普拍枋,上接栌鬥坐雙抄四鋪作鬥栱。再上為撩檐檩椽及瓦作。墓頂條磚疊澀砌券,逐漸内收,最後以條磚覆口(圖四)。所用青磚大小略同,長36、寬16、厚0.6厘米。

山西盂縣皇後村宋金壁畫墓
山西盂縣皇後村宋金壁畫墓

棺床上有屍骨4具,其中2具儲存較好,另外1具腐朽程度較高,還有一具為火葬,但隻發現肢體火化,頭部未見火燒的痕迹。随葬品很少,南面頭骨處出銅钗1件,銅耳環1件,與之相鄰的骨架腰部發現煤精石帶銙11塊。墓門東壁靠墓室邊有墨書“大定八年四月十八日記”的字樣,墓門西邊墓室内邊有墨書“大定八年四月十八日,□白面烏沙村王忠政,□忠口□立""盂縣同穎黃侯村□□□家口葬,砌墳葬人許平口氏弟許望"字樣(圖五)。

山西盂縣皇後村宋金壁畫墓

二、墓室壁畫

墓室内壁墓頂及鬥棋棋眼都有彩繪圖案和壁畫。彩繪和壁畫均無地杖,直接在磚砌的墓壁上塗一層白灰漿,然後在白層上繪畫圖案和題記。繪制技法用粗細不一的墨線勾出輪廓,以各種礦物顔料平塗填彩。看不出更明顯的暈染層次,主要有紅、黑、青、褐、綠等幾種顔色。由于墓室早年進水和環境潮濕的影響,部分壁畫已經酥堿,起皮脫落。但是能保持現在這種程度實屬不易。

整個墓室的畫意,按照墓室結構分為兩個部分。瓦作以上穹隆頂為一部分,描寫的是天象星圖,下面是另一部分,表現了主人生前一些生活場景(圖六)。

山西盂縣皇後村宋金壁畫墓

墓室穹隆頂壁畫以黑灰色打底,在上面畫有衆多星星及月亮、太陽。太陽在東,月亮在西,用白色連線把七個星星連在一起,表示出了北鬥星座的位置。

墓室除墓門沒有壁畫外,其他七面均有壁畫。壁畫以兩角柱為一單元用褐紅色線條剪邊,形成一個1.1米x0.94米單獨的畫面。墓門西第一壁∶畫面分三個層次,上面繪10厘米寬淺藍垂褶平幔。偏上部位有墨書題記。下面畫有兩隻黑貓,一隻前腿蹲立,尾巴盤卷,怒目前視,一隻俯首伏卧,随于後面(圖七。

山西盂縣皇後村宋金壁畫墓

西南壁題記;少翁許景,妻張氏口口口口口□,生三子。大郎許平,妻張氏、侯氏、郝氏。二郎身亡。三郎許望。.

二郎許信,妻嶽氏,生二子,九廷、望叔。女子蟲嬌。

三郎許忠政,妻康氏,生三子,四□重興重福。五郎許忠侯,妻郝氏,女兒楊嬌、粉嬌、月嬌。...

大定八年四月,内砌墳葬三所。三祖代合葬一所甲穴。平葬一所庚穴。弟三郎壬穴葬一所。砌葬匠人烏沙村王忠(政)四日内□□□□。

西壁∶"婦人啟門圖"(圖八),上垂10厘米淺藍雙層垂褶平幔。中部用黑邊勾勒出門框,兩扇朱紅大門一扇半開,門上用四行排列整齊的黑色圓點表示門釘。中間站立一位向外窺視的啟門女子,女子右半身藏于門後,臉部及左側身體外露門外,左手扶門。面部豐滿,圓臉,高發髻。身着斜領長衫,下穿長裙。

西北壁∶"婦人踏青圖"(圖九,上垂10厘米淺藍垂褶平幔,有一婦人身着長衫長裙,外露雲頭鞋,高發髻,面部豐滿,表情和善。左手持團扇,右手放胸前,悠閑漫步,顯得格外潇灑。

山西盂縣皇後村宋金壁畫墓

北壁∶"開芳宴圖"(圖一O),這是墓葬壁畫中最重要的部分,描寫墓主夫婦端坐宴飲的場景。上垂淺藍垂褶平幔,内挂幔簾,兩邊用團花卷起,正中懸挂外圓内方的錢式挂件,下垂三束飄帶。畫中間有一張用墨線勾勒、填以淡黃彩的長方形木桌,桌的前面挂有桌簾遮擋。桌上擺放了各種水果和酒具共7件,在桌邊上還分别放有兩雙筷子。男主人闊面廣額,下颚留有山羊胡,頭裹皂羅巾,身着圓領袍,雙手袖于袖中坐于桌子右側。女主人臉龐渾圓,柳眉細眼,頭發高髻用發帶束花于頭頂。身穿對領披衫,内襯低領小襖,紅彩帶垂于胸前,坐于左側,所坐椅子均為高靠背帶椅墊無扶手的椅子。男女仆人站立于桌前,男仆頭帶皂羅巾裹頭,身穿圓領長袍,外套短衫,雙手握于袖中,立于右側。女仆發髻高束,身穿長裙,手捧食盤,立于左側。

東北壁∶"尚酒圖"(圖一一)。上垂淺藍垂褶平慢,有兩女仆人相随前後,為墓主傳酒。前女仆高發髻用發帶束結,面部豐滿,身穿長披長裙到底,雙手托盤,盤内放高足酒杯4個。後女仆發髻高束同前女仆稍有變化,長條臉,個頭略高于前女仆,身穿長披長裙到底,一手提酒壺,一手呈護狀。東壁∶"廚房侍宴圖"(圖一二)。上垂淺藍垂褶平幔,右側畫面中有一張以墨線勾勒,填以灰黑彩台面的桌子。桌闆下裝有牙闆。外露兩條用墨線勾勒、填以黃彩的桌腿。桌子上面擺放兩摞碗口朝下的鬥笠碗。還有勺子兩個,一個朝上擺放,一個朝下扣着,扣着的那個還飾有木式花紋。桌子旁站立一女仆。身穿長披長裙,發髻高束,唯一不同的是發外露耳,還帶有橢圓形耳環。左側用墨線勾勒出一竈台,圓形火口,筒形煙道。竈台上還繪有帶蓋蒸籠五節,蒸籠均有對稱提手。

東南壁∶"婦人挑燈圖"(圖一三)。上垂淺藍垂褶平幔。右側用磚雕加彩繪的技法,下面設定一個磚雕燈柄,上面用褐紅色勾出燈的火苗。一旁站一婦人,雙手平舉,右手持細條狀物作挑燈狀。

山西盂縣皇後村宋金壁畫墓

三、出土遺物

在清理的過程中,發現棺床上第二屍骨腰間帶闆13塊。第三屍骨頭頂處出銅钗1件。頭骨旁銅耳環1隻。墓道口白釉瓷盞(殘)1件。

(一)煤精石帶等11塊。素面,正面抛光較好,背面皆有凹槽,側面有對穿小孔。其中桃形雙鞋兩塊,長5.5厘米,寬4厘米。正方形排方8塊,邊長5.5厘米。铊尾1塊,長7厘米,寬5.5厘米(圖一四)。

山西盂縣皇後村宋金壁畫墓

(二)銅钗1件,呈"L"形,扁形钗首彎曲2.5厘米,有花紋。彎角處分叉為兩根,圓形直徑0.3厘米,長15厘米(圖一五。

(三)銅耳環1件,一端粗一端細,彎轉回折,近似橢圓形,如英文字母"q"之形狀,長2.5厘米,寬1.5厘米(圖一六)。

(四)白釉瓷盞(殘),小翻沿,淺曲腹,挖足過肩。器内外施白釉,釉略泛黃。胎白細膩質堅。器内有澀圈。口徑18.8厘米,足徑5.5厘米,高4厘米(圖一七)。

山西盂縣皇後村宋金壁畫墓

四、結語

(一)墓葬的年代

該墓在墓道和題記裡發現的墨書"大定八年四月十八日記",應是墓穴營造或入葬時所記。大定年号在中國曆史上僅金世宗完顔雍擁有,由此可以斷定該墓年代為金大定八年,即公元1168 年。

(二)意義

此墓葬對我們研究當時的民俗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價值。從政治環境上看,大定八年(1168年)前後,金朝還處在設官定制的新舊交替時期。新舊文化的沖突、沖突,交織在一起,在墓葬形制和風格上看還保留了傳統的做法。穹隆頂、磚砌彩繪仿木結建構築,應該為北宋典型的建築特征。在墓室内雕磚砌的柱、枋、鬥棋、檐瓦等,完全仿照現實的木結建構築樣式,全面反映了死者生前的房屋房間。特别是壁畫中的兩隻黑貓比較少見,繪畫者投入了極大的情感而精心設計,應該有某種特别的民俗意義。

《金史·志二十四·輿服下》記載∶"君子之服,以稱德也,故德之備者其文備。古者王公及士庶民莫不各有一定之制,而不敢相逾者。"在金代嚴厲禁止女真人着漢族裝束,違者杖八十,可以看出金代的服飾有明确的等級制度。規定平民窄袖、盤領帶素巾。婦人服檐裙,對襟彩領,前齊地,後曳五寸餘。在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後才更加明确了衣服通制。壁畫中男女服飾,應是低級的漢族富紳人家中日常穿着,充分保留着過去北宋時期服飾的風格。

在墓道壁上題有"大定八年四月十八日","盂縣同穎黃侯村"。可以看出,盂縣路家村鄉皇後村在宋代應為同穎黃侯村。明嘉靖版《盂縣志·建置》載∶皇後村。清乾隆版《重修盂縣志·建置》載∶黃侯村屬招賢三都。招賢古曰桐穎。清光緒版《盂縣志·建置》載∶黃侯村同屬招賢三都,招賢古曰洞穎。三種志書均不統一。民國時期複更名為皇後村至今。

墓室壁畫中的桌子、椅子、蒸籠、鬥簽碗、燈檠具有明顯的漢族文化特征,充分保留了北宋墓室壁畫的特點,布局結構合理,墓壁墓頂聯系緊密,七面壁畫畫面相對獨立又有内在聯系,充分反映了墓主生活中各種活動場景和美好的願望。壁畫采用了完全寫實的風格,用筆精湛,,線條樸實,直接用墨線勾勒,填色柔和,溫潤淡雅。為本地區發現紀年最早的壁畫墓。

墓中出土白釉瓷盤,成形采用輪制,可以清楚地看到镟坯痕。施釉薄而均勻,釉面無淚痕。釉為草木釉,釉泛黃。為典型盂縣瓷窯坡窯的器物。這次出土為研究瓷窯坡窯燒造時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