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3年,元朝丞相脫脫主持編寫《宋史》,對南宋“中興四将”和“七王”進行一番介紹。一貫以逃跑見長,遇到金兵一觸即潰的劉光世排行榜首,比嶽飛、韓世忠、張俊、楊沂中、吳璘、吳玠等還要高。劉光世戰鬥力一般,卻是“七王”之首,有點不可思議。

1127年,金兵攻破開封,包括宋徽宗、宋欽宗在内的3500位宗室、官員成為俘虜,北宋滅亡,是為“靖康之恥”。此時,趙構在商丘繼位,卻不敢收複京師開封,而是灰溜溜地往南邊逃跑,還曾一度漂浮在海上,狼狽不堪。
趙宋皇帝,戰鬥意志薄弱,沒有抗擊敵軍的決心,除了逃跑就是求和,一點脾氣都沒有。金兵南下,趙宋皇帝聞風潰逃,宋軍将領則不一樣,他們奮起還擊,将金兵打得落花流水。南宋能偏安一隅,得益于将士們奮勇殺敵。
南宋建立後,相繼對七位将領追封王侯,即是鄜王劉光世、蕲王韓世忠、循王張俊、鄂王嶽飛、和王楊沂中、涪王吳玠、信王吳璘。《宋史》評價:“南渡諸将以張、韓、劉、嶽并稱。”而《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南宋追封“七王”,劉光世排在榜首。
整體上來看,南宋“七王”的含金量非常高,說是中興名将也不為過,趙構能儲存祖宗基業,主要靠他們奮力拼殺。1130年,韓世忠率8000兵馬在黃天蕩與10萬金兵大戰,完顔兀術無法順利渡江。雙方持續交戰四十多天,若不是宋軍内部除了叛徒,十萬金兵難逃一劫。
1139年,嶽飛率兵從鄂州北伐,連戰連捷。郾城之戰、颍昌之戰、朱仙鎮之戰中,“嶽家軍”以少勝多,完顔兀術的勁旅“鐵浮屠”、“拐子馬”被打得落花流水,毫無招架之力。此時,若非宋高宗連下12道聖旨,嶽飛有望收複中原,迎接徽宗、欽宗回朝。
吳玠、吳璘兄弟也非常厲害,南宋能守住四川,他們功不可沒。和尚原之戰,吳玠、吳璘率8000兵馬守住城池,擊敗10萬金兵。饒鳳關之戰、仙人關之戰,吳氏兄弟繼續壓着金兵打,守住了川陝防線。脫脫評:“宋有川蜀,吳氏之功”。
1141年,完顔兀術率10萬大軍南下,以悍将韓常為先鋒,一路橫沖直撞,女真鐵騎飲馬長江北岸。淮西局勢不穩定,張俊率13萬兵馬出征,以楊沂中、劉锜、王德為先鋒,與金兵在淮西大戰。柘臯之戰,宋軍、金兵短兵相接,進行激烈肉搏戰,金兵招架不住,落荒而逃。
嶽飛、韓世忠、吳玠、吳璘、楊沂中、張俊,能被追封為“王”,含金量也非常高,他們都有拿得出手的戰役。金兵南下時,嶽飛等6位将領毫不畏懼,敢于正面厮殺,還能打敗對手,着實不簡單。那麼,劉光世呢?他不但是“中興四将”之一,還是“七王之首”,卻是逃跑将軍。
1122年,宋金達成“海上之盟”,約定夾擊遼國。為此,童貫率20萬大軍北上收複燕雲十六州。宋軍前鋒大将,起初是種師道,但童貫跟他有沖突,種師道被罷官。劉延慶、劉光世父子充目前鋒大将,接替種師道。
1122年,劉延慶、劉光世率8萬大軍增援郭藥師,聞知宋軍前鋒戰敗,劉延慶和劉光世直接逃走,不敢跟遼軍過招。要知道,遼軍不過才2千人,宋軍有壓倒性優勢,卻不敢交戰。
1129年,500女真騎兵抵達天長,劉光世不敢抵擋,直接渡江躲避。宋高宗從揚州逃走,由于太過緊張,沒能再生下子嗣。渡江後,劉光世守衛鎮江,随後調往九江,防守江南。
1130年,完顔昌率8萬金兵攻打楚州,趙立苦苦求援,劉光世不敢救援。為了躲避輿論,劉光世派出小股騎兵去襲擾金兵,對戰局毫無幫助。
1133年,“齊軍”南下,攻打淮南,劉光世也不敢血戰,退守建康。
1134年,金兵、“齊軍”聯合渡江,劉光世還是不敢打,繼續逃走。
1136年,“齊軍”再次南下,劉光世又要逃走。張浚不滿意,劉光世隻好派遣王德前往拒敵,但楊沂中早已在藕塘擊敗敵軍。
不敢打金兵也就罷,還不敢打“齊軍”。劉光世除了逃跑,還是逃跑,引起了衆将的不滿意。張浚連續上奏高宗,“沉酣酒色,不恤國事,語以恢複,意氣拂然,乞賜罷斥,以儆将帥”,要求罷免劉光世。高宗無奈,隻好同意。
蔡東藩評價劉光世:“劉光世軍無紀律,遇敵不前,罷之亦非過甚。”脫脫則如此評價:“光世自恃宿将,選沮卻畏,不用上命,師律不嚴”。可知,劉光世确實很一般,遠不如嶽飛、韓世忠。如果“七王”要換人,劉锜可以取代劉光世。順昌之戰,劉锜以少勝多,以兩萬不到的兵馬,擊敗十萬金兵。
即便擅長“逃跑”,劉光世依然是“七王”之首,這又是為何呢? 趙宋皇帝喜歡逃跑,劉光世“護駕”有功,也許這就是原因吧。對此,各位又是如何看的?
參考書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