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八路軍三大政委最終結局:一個元帥軍銜,兩個英年早逝

作者:宋亞群

八路軍三大政委最終結局:一個元帥軍銜,兩個英年早逝!

八路軍三大政委最終結局:一個元帥軍銜,兩個英年早逝
八路軍正副總司令朱德和彭德懷

八路軍最初并沒有政治委員

可能很多朋友看到這篇文章會覺得奇怪,八路軍三大政委中,一個元帥軍銜,顯然指的是115師政委羅榮桓元帥,而另外兩位英年早逝的應該是120師政委關向應和129師政委張浩,那麼,後期和劉伯承一直搭檔的129師政委鄧小平呢?他既沒有獲得元帥軍銜,更不是英年早逝,你為什麼要這樣寫呢?

其實,題目中的八路軍三大政委,指的是最初的三位政委,即三位政訓處主任:115師政訓處主任羅榮桓、120師政訓處主任關向應和129師政訓處主任張浩。

長征到陝北的主力紅軍剛剛改編成八路軍的時候,因為隸屬于國民黨南京政府軍事委員會,是以在軍中沒有設定政治委員一職,而是叫政訓處主任。

八路軍三大政委最終結局:一個元帥軍銜,兩個英年早逝

羅榮桓、賀龍和聶榮臻

黃克誠大将力主恢複政委

早在秋收起義之後,毛澤東就一直緻力于人民武裝的改造,“三灣改編”确立了“把支部建在連上”的原則,以保證黨對軍隊的絕對上司。政治就是這一思想的集中展現,因為有了黨的絕對上司,軍隊才能保證是人民軍隊,部隊的戰鬥力才能得到保證——這是人民武裝和舊的軍閥部隊的最大差別。

而紅軍改編成八路軍之後,國民黨部隊中是沒有政委一職的,是以暫時用政訓處主任來替代。但沒有政委的弊端很快暴露出來,因為放松了政治要求,有些立場不堅定的人被國民黨的糖衣炮彈收買,貪圖享受、本位主義甚至軍閥作風逐漸滋長,并引發了一定的思想混亂。

這時,黃克誠站了出來,力主在軍隊中恢複政治委員職務。黃克誠在進階将領中以遠見卓識著稱,他的建設引起了毛澤東為首的中央的高度重視,決定重新設立政委一職。是以,政訓處主任在八路軍存在的時間很短,到1937年10月,八路軍便恢複了政委職務。

八路軍三大政委最終結局:一個元帥軍銜,兩個英年早逝

黃克誠、譚政、聶榮臻、蕭華、羅榮桓、劉亞樓、高崗和林彪

八路軍上司人概況

八路軍成立之初,集總主要負責人如下(集總即集團總部,即八路軍總部。因八路軍不久被改稱為第十八集團軍):

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參謀長葉劍英、副參謀長左權。

總政治部主任任弼時、副主任鄧小平。

八路軍共有三個師,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政委羅榮桓;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政委關向應;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政委張浩。

在六大師長中,林彪、聶榮臻、賀龍、劉伯承和徐向前在1955年的大授銜中被授予元帥軍銜,唯一沒有得到帥位的蕭克被授予上将軍銜,位列上将第一名,素有“蕭克鎮上将”一說。

而三位政委中,除了羅榮桓獲得元帥軍銜外,關向應和張浩兩位優秀革命家都很早去世,沒能和戰友們一道見證新中國的誕生。

八路軍三大政委最終結局:一個元帥軍銜,兩個英年早逝

十大元帥

115師政委:羅榮桓

羅榮桓在十大元帥中絕對是最為低調的那個,他為人謙虛、自律,有極強的黨性。

在十大元帥中,羅榮桓有着突出的貢獻,雖然率兵沖鋒陷陣不是長的長項,但他有三大突出貢獻,是别的元帥比不了的:第一,他是毛澤東親手栽培的部隊政治工作高手,建成人民武裝有他的大功;第二,他是根據地建設大師,同時也是擴軍聖手,具備“撒豆成兵”的本領;第三,他是傑出的協調者,有了他的存在,可以使英才荟萃的團隊戰鬥力更強。

從井岡山起,羅榮桓就追随毛澤東進行部隊的政治改造,“把支部建在連上”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毛澤東的戰略構思,但實踐和落地是羅榮桓負責的。人民武裝的強大戰鬥力,離不開羅榮桓出色的政工能力;在山東,羅榮桓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理順了複雜的關系,把山東根據地建成了最優質的大後方,他強大的擴軍能力在此得到充分發揮,為後來強大的東野和華野輸送了架構性的人才;後來在東北,又是因為他的協調,使得政治局委員彙聚了一小半的東北局成為團結的隊伍,迅速打開局面。

1955年,羅榮桓被授予元帥軍銜,排名元帥第七,位于陳毅之後,徐向前之前。

八路軍三大政委最終結局:一個元帥軍銜,兩個英年早逝

賀龍、彭真和任弼時看望病中的關向應

120師政委:關向應

關向應是大連人,而且是滿族,似乎還和滿清皇室有較深的血脈關系,這在早期領袖南方人居多的情況下算是個個别案例。

但關向應高潮期出現在長江流域,他和賀龍一起上司湘鄂西、黔東、湘鄂川黔等蘇區的革命活動,兩人一直是搭檔。在随後的紅二軍團中,賀龍任軍團長,任弼時任軍團政治委員,關向應任副政委,李達任參謀長。

長征途中,紅二軍團和以蕭克、王震為首的紅六軍團并肩作戰,并奉命改編為紅二方面軍。賀龍任總指揮,蕭克任副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關向應任副政委,李達任參謀長。長征中的三大紅軍主力中,紅二方面軍損失最小。

抗日戰争爆發後,紅二方面軍改編為八路軍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政委(政訓處主任)關向應。後來的關向應,還擔任過晉綏中央局書記的上司職務。

但長期的勞累拖垮了這位鬥志旺盛的革命家的身體,抗日戰争勝利後不到一年,關向應就撐不住了,1946年,他病逝延安。

八路軍三大政委最終結局:一個元帥軍銜,兩個英年早逝

毛澤東等為張浩擡棺(照片比較模糊,隻認出毛澤東和楊尚昆等人)

129師政委:張浩

張浩和林彪從名字上看,似乎沒有什麼關系。但實際情況正好相反,張浩原名林育英,林彪原名林育容,張浩不僅是林彪的堂兄,還是他的革命領路人。

張浩是老資格的革命家,長期從事地下工作,上司勞工運動。20年代作為工運負責人的他,在鬥争中被敵人刺刀戳中頭部,留下嚴重的後遺症;30年代擔任滿洲省委書記的張浩被敵人逮捕,在獄中遭受非人的折磨,使身體雪上加霜。

随後的張浩去蘇聯,曾任中共中央駐共産國際代表,正是在這個時候,他費盡周折帶着共産國際的訓示回到延安,幫助毛澤東确立了中共最高上司人的地位,也見到了許久不見的堂弟林彪。

張浩是早期中國革命的重要上司人,八路軍成立後,堂兄張浩任129師政委,堂弟林彪任115師師長,毛澤東開玩笑說:“假如林育南還在,幹脆八路軍這三個師都由你們林家包了。”——林育南是張浩之弟、林彪之兄,是他們走上革命道路的帶路人,可惜他很早就被敵人殺害了。

之前革命時身體遭受的巨大創作極大損害了張浩的身體,抗日戰争開始不到一年,他就無法繼續支援,奉調回延安,1942年春,張浩在延安病逝。毛澤東對他的死極為悲痛,揮毫寫下“忠心為國,雖死猶榮”的悼詞,張浩的葬禮極盡哀榮,中共最高上司毛澤東、朱德、任弼時和徐特立親自為其擡棺,毛澤東親筆書寫其墓碑:張浩同志之墓。

八路軍三大政委最終結局:一個元帥軍銜,兩個英年早逝

鄧小平和徐向前

差點當上元帥的鄧小平

說完了八路軍三大主力師的三位政委羅榮桓、關向應和張浩,接下來要說一說繼張浩之後任129師政委的鄧小平。

鄧小平原任八路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在張浩病重之時,他奉命到129師接替張浩接任政委一職,從此和劉伯承開始了長達近半個世紀的革命友誼,直到1986年劉伯承去世。而劉鄧大軍的威名逐漸響徹中國大地,令一切侵略者的反動派聞風喪膽。劉鄧在軍事方面的合作一直持續後來的解放戰争,戰略反攻是兩人共同上司的千裡躍進大别山開始的,而解放戰争殲敵最多的淮海戰役也是兩人聯合陳毅、粟裕等指揮的,推翻蔣家王朝的渡江戰役也是他們共同指揮的。

1955年,鄧小平差點當上元帥。當時元帥的硬性名額就是必須是軍委委員,1954年選出的軍委委員共有12名,除了毛澤東之外,共有11名,在這11名“元帥人選”中,鄧小平排名第七,位于陳毅之後,羅榮桓之前。但由于鄧小平已經轉入地方,是以和元帥軍銜擦肩而過。而另外的10名軍委委員,正好是十大元帥,連排名順序都是一模一樣的!

順便說一下,如果關向應和張浩健康地活到1955年,而且參與授銜的話,必定是元帥軍銜。這樣,林家就有兩位元帥兄弟,張浩和林彪,這殊榮要高過賀龍和蕭克(兩人曾是連襟),也要高過陳赓和譚政(譚政是陳赓的妹夫)。

八路軍三大政委最終結局:一個元帥軍銜,兩個英年早逝

李達、鄧小平、劉伯承和蔡樹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