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八路军三大政委最终结局:一个元帅军衔,两个英年早逝

作者:宋亚群

八路军三大政委最终结局:一个元帅军衔,两个英年早逝!

八路军三大政委最终结局:一个元帅军衔,两个英年早逝
八路军正副总司令朱德和彭德怀

八路军最初并没有政治委员

可能很多朋友看到这篇文章会觉得奇怪,八路军三大政委中,一个元帅军衔,显然指的是115师政委罗荣桓元帅,而另外两位英年早逝的应该是120师政委关向应和129师政委张浩,那么,后期和刘伯承一直搭档的129师政委邓小平呢?他既没有获得元帅军衔,更不是英年早逝,你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其实,题目中的八路军三大政委,指的是最初的三位政委,即三位政训处主任:115师政训处主任罗荣桓、120师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和129师政训处主任张浩。

长征到陕北的主力红军刚刚改编成八路军的时候,因为隶属于国民党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因此在军中没有设置政治委员一职,而是叫政训处主任。

八路军三大政委最终结局:一个元帅军衔,两个英年早逝

罗荣桓、贺龙和聂荣臻

黄克诚大将力主恢复政委

早在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就一直致力于人民武装的改造,“三湾改编”确立了“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以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政治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因为有了党的绝对领导,军队才能保证是人民军队,部队的战斗力才能得到保证——这是人民武装和旧的军阀部队的最大区别。

而红军改编成八路军之后,国民党部队中是没有政委一职的,因此暂时用政训处主任来替代。但没有政委的弊端很快暴露出来,因为放松了政治要求,有些立场不坚定的人被国民党的糖衣炮弹收买,贪图享受、本位主义甚至军阀作风逐渐滋长,并引发了一定的思想混乱。

这时,黄克诚站了出来,力主在军队中恢复政治委员职务。黄克诚在高级将领中以远见卓识著称,他的建设引起了毛泽东为首的中央的高度重视,决定重新设立政委一职。所以,政训处主任在八路军存在的时间很短,到1937年10月,八路军便恢复了政委职务。

八路军三大政委最终结局:一个元帅军衔,两个英年早逝

黄克诚、谭政、聂荣臻、萧华、罗荣桓、刘亚楼、高岗和林彪

八路军领导人概况

八路军成立之初,集总主要负责人如下(集总即集团总部,即八路军总部。因八路军不久被改称为第十八集团军):

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

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副主任邓小平。

八路军共有三个师,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政委罗荣桓;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政委关向应;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委张浩。

在六大师长中,林彪、聂荣臻、贺龙、刘伯承和徐向前在1955年的大授衔中被授予元帅军衔,唯一没有得到帅位的萧克被授予上将军衔,位列上将第一名,素有“萧克镇上将”一说。

而三位政委中,除了罗荣桓获得元帅军衔外,关向应和张浩两位优秀革命家都很早去世,没能和战友们一道见证新中国的诞生。

八路军三大政委最终结局:一个元帅军衔,两个英年早逝

十大元帅

115师政委:罗荣桓

罗荣桓在十大元帅中绝对是最为低调的那个,他为人谦虚、自律,有极强的党性。

在十大元帅中,罗荣桓有着突出的贡献,虽然率兵冲锋陷阵不是长的长项,但他有三大突出贡献,是别的元帅比不了的:第一,他是毛泽东亲手栽培的部队政治工作高手,建成人民武装有他的大功;第二,他是根据地建设大师,同时也是扩军圣手,具备“撒豆成兵”的本领;第三,他是杰出的协调者,有了他的存在,可以使英才荟萃的团队战斗力更强。

从井冈山起,罗荣桓就追随毛泽东进行部队的政治改造,“把支部建在连上”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毛泽东的战略构思,但实践和落地是罗荣桓负责的。人民武装的强大战斗力,离不开罗荣桓出色的政工能力;在山东,罗荣桓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理顺了复杂的关系,把山东根据地建成了最优质的大后方,他强大的扩军能力在此得到充分发挥,为后来强大的东野和华野输送了框架性的人才;后来在东北,又是因为他的协调,使得政治局委员汇聚了一小半的东北局成为团结的队伍,迅速打开局面。

1955年,罗荣桓被授予元帅军衔,排名元帅第七,位于陈毅之后,徐向前之前。

八路军三大政委最终结局:一个元帅军衔,两个英年早逝

贺龙、彭真和任弼时看望病中的关向应

120师政委:关向应

关向应是大连人,而且是满族,似乎还和满清皇室有较深的血脉关系,这在早期领袖南方人居多的情况下算是个个别案例。

但关向应高潮期出现在长江流域,他和贺龙一起领导湘鄂西、黔东、湘鄂川黔等苏区的革命活动,两人一直是搭档。在随后的红二军团中,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军团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委,李达任参谋长。

长征途中,红二军团和以萧克、王震为首的红六军团并肩作战,并奉命改编为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萧克任副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委,李达任参谋长。长征中的三大红军主力中,红二方面军损失最小。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政委(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后来的关向应,还担任过晋绥中央局书记的领导职务。

但长期的劳累拖垮了这位斗志旺盛的革命家的身体,抗日战争胜利后不到一年,关向应就撑不住了,1946年,他病逝延安。

八路军三大政委最终结局:一个元帅军衔,两个英年早逝

毛泽东等为张浩抬棺(照片比较模糊,只认出毛泽东和杨尚昆等人)

129师政委:张浩

张浩和林彪从名字上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张浩原名林育英,林彪原名林育容,张浩不仅是林彪的堂兄,还是他的革命领路人。

张浩是老资格的革命家,长期从事地下工作,领导工人运动。20年代作为工运负责人的他,在斗争中被敌人刺刀戳中头部,留下严重的后遗症;30年代担任满洲省委书记的张浩被敌人逮捕,在狱中遭受非人的折磨,使身体雪上加霜。

随后的张浩去苏联,曾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正是在这个时候,他费尽周折带着共产国际的指示回到延安,帮助毛泽东确立了中共最高领导人的地位,也见到了许久不见的堂弟林彪。

张浩是早期中国革命的重要领导人,八路军成立后,堂兄张浩任129师政委,堂弟林彪任115师师长,毛泽东开玩笑说:“假如林育南还在,干脆八路军这三个师都由你们林家包了。”——林育南是张浩之弟、林彪之兄,是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带路人,可惜他很早就被敌人杀害了。

之前革命时身体遭受的巨大创作极大损害了张浩的身体,抗日战争开始不到一年,他就无法继续支持,奉调回延安,1942年春,张浩在延安病逝。毛泽东对他的死极为悲痛,挥毫写下“忠心为国,虽死犹荣”的悼词,张浩的葬礼极尽哀荣,中共最高领导毛泽东、朱德、任弼时和徐特立亲自为其抬棺,毛泽东亲笔书写其墓碑:张浩同志之墓。

八路军三大政委最终结局:一个元帅军衔,两个英年早逝

邓小平和徐向前

差点当上元帅的邓小平

说完了八路军三大主力师的三位政委罗荣桓、关向应和张浩,接下来要说一说继张浩之后任129师政委的邓小平。

邓小平原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在张浩病重之时,他奉命到129师接替张浩接任政委一职,从此和刘伯承开始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革命友谊,直到1986年刘伯承去世。而刘邓大军的威名逐渐响彻中国大地,令一切侵略者的反动派闻风丧胆。刘邓在军事方面的合作一直持续后来的解放战争,战略反攻是两人共同领导的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始的,而解放战争歼敌最多的淮海战役也是两人联合陈毅、粟裕等指挥的,推翻蒋家王朝的渡江战役也是他们共同指挥的。

1955年,邓小平差点当上元帅。当时元帅的硬性指标就是必须是军委委员,1954年选出的军委委员共有12名,除了毛泽东之外,共有11名,在这11名“元帅人选”中,邓小平排名第七,位于陈毅之后,罗荣桓之前。但由于邓小平已经转入地方,因此和元帅军衔擦肩而过。而另外的10名军委委员,正好是十大元帅,连排名顺序都是一模一样的!

顺便说一下,如果关向应和张浩健康地活到1955年,而且参与授衔的话,必定是元帅军衔。这样,林家就有两位元帅兄弟,张浩和林彪,这殊荣要高过贺龙和萧克(两人曾是连襟),也要高过陈赓和谭政(谭政是陈赓的妹夫)。

八路军三大政委最终结局:一个元帅军衔,两个英年早逝

李达、邓小平、刘伯承和蔡树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