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父親從殡儀館給杭州日報社打電話:能不能寫寫我們的天才兒子?
由此,我們才知道天才翻譯家金曉宇的故事——他是一個躁郁症患者,10年期間翻譯了22本著作,這些外語著作涵蓋了英語、日語、德語,最令人感到欽佩的是,他翻譯的書文字優美,甚至比原著更精彩,且翻譯沒有任何的錯字錯句,隻要聽說是他翻譯的書,大家都搶着做他的責任編輯。

金曉宇6歲那年,被玩具槍射出的針刺傷了一隻眼睛,從此他隻能用一隻眼睛來看待這個世界。他在班裡一直是尖子生,可是高中的時候突然厭學,不想上學了。
不清楚他的躁郁症是不是跟6歲那年的那根針有關,因為隻有一隻能看的眼睛,這可能會讓他感到自卑,在學校也可能會受到别的孩子嘲笑或霸淩。這一切的一切,無法推倒重來。
金曉宇出生于1972年,高中辍學,後來被診斷為躁狂抑郁症,也就是雙向情感障礙。即便如此,他依然拿到了浙江大學英語系自考畢業文憑。他早早辍學後,生活特别簡單,出門就是圖書館,是以他有機會看完了浙江圖書館幾乎所有的外文小說。
他沒有朋友,爸爸就是他的朋友,同時也是他的助理,幫他收外文樣稿,買資料書,聯系編輯出版社。他自己也承認,特别依賴爸爸。媽媽也是選擇在家陪伴他,隻不過後來得了阿爾茨海默症,生活不能自理,在床上躺了3年,金曉宇和爸爸一起照顧媽媽三年。
看完金曉宇爸爸的自述,我感慨萬千,這是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養出來的天才!但是如果金曉宇沒有出生在父母都是知識分子的好家庭,他遭遇這樣的命運,有可能隻能成為一個悲慘的瘋子,一事無成,而不是天才翻譯家。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戴建業回望自己的成長史,他認為将相之才出生的家庭,很多人以為是基因遺傳,其實多半是家庭教育環境造就的。華大基因CEO尹烨是大陸基因研究領域的頂尖人物,他也認為基因決定論是可笑的,後天的培養環境才是更重要的。
放錯位置的天才隻能淪為庸人或瘋子
金曉宇病情發作,有過兩次自殺行為,父母特别緊張。同時也明白,按照規律躁郁症自殺未遂以後就不會再自殺,金曉宇的爸爸有一句話特别打動人,他說兒子“不讀書不工作不成家都能接受,我們隻要兒子活着。”
金曉宇父母難得之處,那就是知識分子的平和冷靜:不指責,不放棄,永遠跟孩子站在一起,包容陪伴孩子,積極為孩子找出路。追溯他們的家族,發現成功的教育經驗,有時候隻需要順從家族傳統即可,金曉宇的爺爺是國小校長,外婆是教師,父母是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由此可見,他們對教育孩子有一緻共識。
金曉宇高中突然厭學,不想上學父母也沒有強制逼迫他,反而是幫他找工作,他做了兩份工作都不滿意,說自己想要去讀書,父母同樣支援他。
很多知識分子家庭,有一種近乎強迫症一般的清高教育觀,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特别是父母都是大學生,就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不考大學,感覺這樣是在給自己丢臉。
患上躁郁症是金曉宇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但是,遇上包容強大的父母卻是他的幸運。他犯病期間砸壞了家裡的很多東西,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等個個都是貴重大件,但是父母依然對他非常包容,93年敢冒着被砸壞的風險給金曉宇花12000元買電腦,這說明即便是在兒子生病期間,父母依然不放棄對他的投資和愛的灌注。
曾經有個抑郁症患者講述自己的康複故事,感動了很多人。她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在女兒患病期間,一直默默陪伴鼓勵她。某些知識分子有共性,他們遇到問題,不推卸責任,不發洩情緒,喜歡直接找答案。爸爸去翻書,找來很多關于抑郁症的資料,了解發病症狀,探索康複路徑,直至孩子擺脫抑郁症困擾。
但是,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們的父母要麼控制欲強,要麼冷漠忽視,孩子患上了抑郁症,在他們眼裡是矯情多事兒,是故意跟父母對着幹,有的孩子即便被送到了心理醫院接受治療,康複過程也可能會因為父母的不合作,病情反複或加重。一個孩子的幸運與不幸,全在于他遇到怎樣的父母。
金曉宇被确診為躁郁症,父親去翻資料,發現很多創造力驚人的名人也是躁郁症患者,于是,他在養育兒子的過程裡,有意發掘孩子的天分,積極為孩子聯系資源,讓孩子把注意力投入到創作中,金曉宇的翻譯才華才不至于被埋沒。
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的幸福基石
在家庭教育界有個共識,親子關系好的家庭教育會事半功倍。确切地講,愛是一切答案,有愛的家庭孩子才能有所成就。否則,家庭教育就是空中樓閣。
北大吳謝宇弑母案令社會震驚,錯誤的培育方式,讓孩子感到窒息壓抑的親子關系,即便能培養出精英,當精英内心世界坍塌的那一刻,後效應殺傷力極大。
朱永新說,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在所有的問題兒童身上,都可以找到他們家庭的原因。”“家庭教育才是我們整個教育鍊基礎的基礎,關鍵的關鍵。”
孩子能夠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最終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特别是孩子在品行、道德、做人等方面,在某種程度上,首先取決于父母。金曉宇的故事刷屏了,很多網友開始全網去找他翻譯的書,祝福這位苦難中的天才能保持健康狀态,也祝福他的翻譯工作穩中有進。
金曉宇的父母給所有的家長都上了一課,我們所遭遇的問題遠沒有金曉宇那麼複雜麻煩,然而我們的家庭教育卻手忙腳亂雞飛狗跳,或許不是方法問題,而是心态問題,我們如果能冷靜一點,理智一點,愛孩子如其所是,或許孩子就沒有那麼多不合作。
朱永新寫過10條教育心得,希望能給所有家長一些啟發:
第一,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的起點。
第二,父母幫助孩子樹立自信是家庭教育的關鍵。
第三,最好的教育是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
第四,陪伴對孩子很重要,在一起本身就是教育。
第五,一個沒有閱讀的家庭永遠不會有真正的教育。
第六,在優秀的傳統家教理念基石上建構起現代家教的大廈。
第七,母親是女人最神聖的天職,父親是男人最好的工作。
第八,家庭教育是不可逆的,但是可以改變。
第九,教育是否成功在于有沒有好習慣。
第十,教育不僅僅發生在校園,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