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五歲參加革命,出任司法部部長的他,是當之無愧的“法學之父”

作者:李李趣談曆史

提起中國政法大學,我們的第一反應都是,這是一個國家重點建設的雙一流大學,對中國政法大學不太了解的人不太會知道,這個大學的前身是北京政法學院。

建國初期的時候,大陸需要大量的優秀政法人才,迫于現實的需要,國家将北京幾所著名高校的資源進行整合,合并在一起,形成了當時的北京政法學院。

然而從學院到大學的轉變是一個極其艱難的過程,即便如此,在學院上司人的帶領下,北京政法學院克服重重阻礙,已經已經發展成為國内大多數法律專業學生的向往之地,也為大陸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傑出人才。

我們大多數人所知道的政法大學的校長是當時任中國司法部部長劉複之,但是政法大學的建立到發展也離不開另一個人,即中國司法部前任副部長陳卓。

十五歲參加革命,出任司法部部長的他,是當之無愧的“法學之父”

青年時期參與革命事業,到基層曆練

陳卓原名叫朱瑞祥,是河北任丘人,出生于革命戰争時期。他從小目睹了窮苦人民水深火熱的生活,對革命勝利有着殷切的期盼。

正值抗日戰争關鍵時期,年僅15歲的陳卓就申請加入中國共産黨,開始了革命事業,先後經曆過對外的抗日戰争和對内的解放戰争。

加入革命初期,陳卓經曆了許多基層的崗位,比如任丘縣大征村國小的教員,任丘縣政府的治安員,縣警察局副局長等,這些職位雖然不是很高,但是在當地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适當長時間的基層經曆,也讓陳卓積累了很多的人生閱曆,深刻地影響了今後的工作。

1948年随着國内形勢的變化,陳卓被組織調往了冀中河北等地開展公安活動。當時正面戰争打得激烈的時候,國内形勢也日益明朗,後方的公安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至關重要。

工作了幾年之後,陳卓覺得這樣的工作并不足以滿足自己的理想,于是,新中國成立之後,在組織安排和自願請命中陳卓來到了西藏,在西藏地區擔任政法部副部長,政績卓越,在個人努力群組織培養下先後升任副處長,副廳長最後做到了正廳長。

十五歲參加革命,出任司法部部長的他,是當之無愧的“法學之父”

擔任司法部副部長,助力中國政法大學的建立

在西藏待了十多年之後陳卓又回到了北京,出任司法部副部長,這個時候他表示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奮鬥目标。

任職期間不僅參與了不法分子的管理和審訊工作,也為中國政法大學的建立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文革之後,大陸教育處在複興階段,北京政法學院在這個時候面臨的主要是複辦問題,然而,複辦并不意味着對原有模式的複刻。

陳卓覺得,北京政法學院自建立以來已經有了幾十年的曆史,師資力量也是相當可觀,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對學校已有的資源進行整合,在原先的基礎上擴建一個全新的大學。

于是,在他的建議之下以一校三院為基礎結構的法大逐漸建立了起來。

十五歲參加革命,出任司法部部長的他,是當之無愧的“法學之父”

初期,學校還面臨着許多曆史上的遺留問題,課程的安排,基礎設施的建設等,這些都關乎法大的前途命運。為了學校工作的順利展開,陳卓給自己安排了大量的工作,也付出了極大的心血,經常工作到11點,而且周末雙休也依然在工作,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面對思想方面的阻礙,工作之餘陳卓經常和在學校工作的同志進行深刻的交談,從學校的建設發展方面了解他們的所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為了讓教學工作可以順利地展開,陳卓又向中央申請了80多個進京的名額,讓法大在短時間内可以在全國範圍内招募到優秀的教師。師資配置完善之後,又在全國範圍内招募了很多優秀的大學生,在當時教育資源極為短缺的條件下,中國政法大學依然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的莘莘學子,為中國政法事業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十五歲參加革命,出任司法部部長的他,是當之無愧的“法學之父”

陳卓在政法大學的時間并不是很長,僅僅有六年,但是也給學校的師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張晉藩曾經對陳卓做出了極高的評價,說他開辟了法大的新時期。

2013年,陳卓因病情加重無法治療永遠離開了我們,但他高尚的品質和為法大做出的卓越貢獻永遠存在我們的心裡。他所支援建設的中國政法大學,至今依然為中國人才培養提供了廣闊的平台,他的名字也将永遠銘記于新政法學子的心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