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常見不适症狀的穴位療法

作者:中醫韓一生

1、 頭冷痛,天熱也得戴帽子,患者頭部特别怕冷,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子。病因為虛症,炙百會穴上星穴。

  2、 頭冷痛,前額痛,受寒時疼痛加重,頭部畏風怕冷,常要戴帽子,天冷鼻塞呼吸不利,可分辯氣味,天熱時症狀消失,病因為氣虛血瘀,炙百會穴,上星穴,撥揉風府風池穴。

  3、 頭目昏沉,精神不振,全身無力,病因為心理壓力過大,休息不到位,點揉後溪穴3分鐘,後溪為督脈之會穴,上通頭部可使人精神振作。

  4、 偏頭痛,為少陽膽經循環不良,取小腿外側,陽陵泉穴至光明穴,刮痧法或撥法,(瀉法)

  5、 酒後頭痛,點搡率谷穴,盧息穴,百會穴,撥揉後頭斜方肌起止點心,淺拿肩井穴。

  6、 視物不清,好象被雲霧庶住,病因為肝虛引起的症狀,點揉太沖穴300次。

  7、 聲音嘶啞,病因為感冒咳嗽起因咽痛,捉拿法,強刺激大椎穴,定喘穴,天突穴用捏揉法。手三裡用擦法。

  8、 落枕,手部落枕穴,人中穴風府穴強刺激。

  9、 背痛,直取大椎穴旁開5分處,後溪穴,外關穴強刺激。病因為寒凝後背。

  10、 急性腰扭傷,直取承山穴雙側上臂扭傷穴,太沖穴強刺激.活動腰部。

  11、腰痛環腰一周,帶脈痛,直取膽經足臨泣穴,外關穴強刺激,活動腰部。

  12、腰脹,眼脹,口苦,不想飲食,睡眠不好,病為帶脈病,合并肝膽症狀,直取足臨泣穴強刺激。

  13 腎虛性腰痛,腰俞穴配太溪穴,一手上一手下,共同點揉。

  14、 岔氣,直取肝經的太沖穴,患者張口,強刺激呼出聲來。

  15、 臀部疼痛,直取脾經的五俞穴,病因為脾經所主之症。

  16 小腿脹痛,直取合谷穴,病因為六腑之症,寒瘀大腸。

  17、 雙腿無力,腿足發麻,無力,不能正常行走,取三陰交穴後1寸(奇穴)

  18、大腿股四頭肌麻木,炙太淵穴,病因為肺所主之症。配放血法。

  19 小腿轉筋,取膀胱經委中穴,承山穴,刮痧法,病因為寒瘀腓腸肌療

  20、足根痛,走路足根不能着地,病因為生殖系統寒症,内外踝關節下面揉法拍法。

  21、感冒初期,流鼻涕,全頭刮痧,點揉合谷穴,風府風池穴。

  22、 腹瀉,病因為受寒引起腹瀉,大便如水,一天幾次,體溫正常,隔鹽炙,神阙穴,神效。

  23、 腹瀉,食物中毒,足部反射療法。腎、腎上腺、腹腔神經叢,脾胃,結腸,肝膽反射區,加補糖水鹽水。

  24、 夜尿多,腎虛,刮捏手小指,炙或點揉夜尿點。(小指末節中間)

  25、 痛經,點揉昆侖穴,太溪穴,撥揉踝後大筋,病因寒瘀肝脾、任沖脈。

  26、手指麻木,病為風寒瘀阻手指經絡,炙少商穴外關穴。

  27、手腕以下至手指稍麻木,病因為風寒如表絡,炙太淵穴,全肘以下至指稍刮痧。

  28、肩周炎,手臂不能上擡,取條口穴,承山穴,強刺激,病因為寒入陽跷脈。

  29、肩周炎,人老體衰,筋脈失養,緻使肩關節運動障礙,刮痧活血肩周,點揉強刺激天宗穴3分鐘。

  30、打嗝,因暴飲暴食造成隔肌驚攣,取足反射區腦垂體,胃食道,胸膈反射區 

  31、打嗝,病因為交感神經興奮,造成食道收縮性反應,點揉足大趾腹中間腦垂體反應區,強刺激。

  32、肝瘀氣滞,症狀胸肋脹,食不下,取脾經絡穴大包穴,胃經的不容穴期門穴,章門穴拿揉手法,消食化氣。

  33、胃痛,直取胃經的沖陽穴,曆兌穴,強刺激,足部胃反射區,腹腔神經叢用補法。

  34、腸鳴腹脹,炙内踝下照海穴,配足部反射區腹腔神經叢,脾、腎、肝、膽、結腸反射區。

  35、胸痛,呼氣吸氣都痛,病因為生氣所發,氣會膻中,患者腹卧強口撥揉法強刺激承山穴至昆侖至太溪穴,患者痛時喊出聲音來。

  36、少兒突發性腹脹、腹痛,病因為脾胃不合,拇指指甲旁1分處放血一滴。(少商穴相對,指甲外側)

  37、小兒發熱,足部反射區療法,腎上腺,腹腔神經叢,結腸區揉法,全足搓捏,以雙足雙手出汗為度。多喝溫開水.

  38、大便困難,病因為長期用瀉藥,緻使直腸神經叢麻痹,啄法使腰骶部發熱,點揉承山穴,支溝穴,足部直腸,結腸反射區及腹腔神經叢腦垂體反射區。

  39、便秘,點揉腕後心經神門穴至有便意,然後再排便,可減少心腦血管意外,病因為心腎不交,緻使腎的司主二陰功能減弱。

  40、便秘,病因為老年陰液虧損,體液從表皮膚散失過多,肺所主功能失調,大腸與肺表裡不合,刮痧療法,重點刮手食指雙側,配肺經大腸經五輸穴。

  41、旅途便意,點壓手掌中心,胃腸腎反射區。

  42、暈車,強刺激點揉風池穴特效。

  43、鼻出血,雙手中指相鈎,加壓5秒鐘,兒童多見。

  44、眼幹,症狀眼幹無淚,強刺激攢竹穴,睛明穴,迎香穴風府穴,流淚為止。

  45、氣閉耳聾,病因感冒引起,取撲參穴,強刺激,特效。

  46、隆閉,症狀為小便點滴不暢或不通,取足反射區下腹部,腹腔神經叢,腎及腎上腺,加強前列腺,生殖腺反射區。

  47、老年前列腺病,臍下中極穴,會陰穴,常按摩有特效。

  48、突發性疝氣,強刺激足反射區腹股溝3分鐘,太沖穴1分鐘。

  49、心腦循環不好,子午流注調理方法,中午11點至1點時點揉通裡穴,神門穴,晚7點至9點揉曲澤穴,郗門穴,内關穴,大陵穴,拿揉腋窩淋巴。

  50、防中風,全頭刮痧保健,重點刮百會、太陽、風府、風池穴,加刮手腕至指稍,足踝至趾稍,每天保健15分鐘。

  51、頭 痛

  症狀:頭部某點疼痛,類似脈搏跳動。做事沒精神,思維遲鈍。

  方法:偏頭痛,多半有氣郁積在心。在同側找到痛點,用拇指輕揉,疼痛處多有結節,可揉開。也可揉搓外關穴治療。

  52、胃 酸

  症狀:吃飯不規律,導緻胃不舒服,很餓卻不想吃,胃酸較多。

  方法:取坐姿,全掌用力摩擦大腿正上面,由大腿根到膝蓋部位的肌肉。反複摩擦3分鐘。以打嗝為佳,這部位許多穴位可調節胃的功能。

  53、乳腺增生

  症狀:大多年輕白領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

  方法:可敲打經絡,尤其是“膽經”。用指節由大腿外側腰下方,一直敲打到小腿外腳踝上方。每天不定時敲打3分鐘。

  54、便 秘

  症狀:大便幹燥,排便不暢,會造成小腹贅肉、膚色不均。

  方法:用“推腹法”可治。臨睡前用兩手指肚從心窩推到肚臍,再從兩側從上往下推。,每晚五分鐘。嚴重者可于起床前再推一次。

  55、時差混亂

  症狀:白天犯困,效率極低,越晚越精神。晚上無法入睡,熬到淩晨;早上起不來。

  方法:“金雞獨立”能靜心,身心俱調。擡一足直立,站穩後閉眼睛。每天堅持練習幾分鐘,一周後,“時差”就倒過來了。

  56、掉 發

  症狀:大把掉發,發色幹枯,毫無光澤。

  方法:用手指肚敲打頭部,又稱“鳴天鼓”,可健腦護發。還可用手指肚梳頭養發,每次隻需兩分鐘,一天兩次,堅持兩周,就會有效。

  57、虛 胖

  症狀:整體不胖,局部臃腫,尤其是大腿、臀部和腰部,由于加班、疲勞、懶惰等原因,無法按時運動。

  方法:消除腰部“遊泳圈”可于睡前平躺,用空拳敲打腰側贅肉,每次三百下。減腿和臀部贅肉,可跪地闆上爬,堅持一月,效果明顯。

  58、視力下降

  症狀:由于常盯電腦,看東西模糊,眼睛幹澀發癢,眼裡有血絲。

  方法:耳垂上戴耳環的小孔,是“明目穴”,平常多用手指揉捏此穴,每次兩分鐘,揉時要閉眼睛。

  59、煩 躁

  症狀:事情多、任務重時,容易氣血上湧,明明知道此刻需要平心靜氣,卻越想越着急。

  方法:宣洩。選擇你愛聽的音樂,随着音樂的節奏,用十個手指肚敲打你的電腦桌。敲到手微痛即可。十指連心,“十宣”穴位于此處,可宣洩心中郁結之氣。

附常用的三針

智三針

神庭穴為第一針,左右兩本穴神為第二、第三針。

神庭,在頭部,目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

本神,在頭部,目前發際上0.5寸的神庭與頭維穴連線的内三分之二與外三分之一的交點處。

主治:智力低下,精神障礙。

舌三針

以拇指一、二指骨間橫紋平貼于下颌前緣,拇指尖處為第一針,其左右各旁1寸處為第二、第三針。

主治:語言障礙、發音不清、啞不能言。流涎、吞咽障礙。

颞三針

耳尖直上發際上二寸為第一針,在第一針水準向前後各旁開一寸為第二、第三針。

主治:腦血管意外後遺症,腦外傷所緻的半身不遂、口眼、窩斜,腦動脈硬化,耳鳴、耳聾,偏頭痛,帕金森氏病、腦萎縮,老年性癡呆。

定神針

印堂上0.5寸為定神1針,左陽白上0.5寸為定神Ⅱ針,右陽白上0.5寸為定神Ⅲ針。

主治:注意力不集中、斜視、前額頭痛、眼球震顫,眩暈,視力下降。

針法:沿皮下,向下直刺0.5~0.8寸出針時用棉球壓針口、以防出血。

暈痛針

為四神針 + 印堂、太陽。

主治:頭暈頭痛、頭頂痛、偏頭痛、前額痛。

針法:直刺0.5至0.8寸,注意針下有硬物感覺時,是刺中髎骨切勿再深刺,可将針稍提高0.2寸即可,進針後不提插撚轉,可用刮針。

面肌針

1、眼睑痙攣:四白、下眼睑阿是穴。

2、口肌痙摩:地倉、禾髎、迎香。

針法:四白直刺或斜刺0.5—0.8寸;下眼睑阿是穴向鼻沿皮下平刺0.5寸;地倉、向頰車平刺0.5—0.8寸;禾髎向下關平刺0.8寸,進針後用電針連續波、頻率稍密。強度大至眼肌或口肌痙攣抽緊為度,但要病者隻有肌肉抽緊而不痛為度,留針30-40分鐘。凡用電針必需電後5-10分鐘調大一些,因通電後不再調大,此時病者已經适應而無效了。

叉三針

為太陽、下關、阿是穴。

針法:各穴均直刺0.5—0.8寸深。可加電針連續波,留針30—40分鐘。

面癱針

1、額睑癱:陽白、太陽、四白。

2、口面癱:翳風、迎香、地倉透刺頰車、人中。

主治:面神經癱瘓,中風口眼歪斜。

針法:翳風耳後凹陷中央向前直刺0.8—1寸。人中向上斜刺0.5寸深。餘穴均按各針法針刺,針刺後每5—10分鐘,撚針一次,留針30—40分鐘。

突三針

水突、扶突、天突。

主治:甲狀腺腫大,甲狀腺囊腫。針法:水突沿皮向氣管斜刺0.5—0.7寸。扶突:沿皮向氣管斜刺0.5—0.7寸;天突:先進刺0.3寸,再将針柄提高向胸骨後斜刺0.3寸。諸突進行後不提插,隻有撚針、或刮針留針30分鐘。

眼三針

眼Ⅰ在晴明穴上一分。眼Ⅱ在瞳孔直下,當眶下緣與眼球之間。眼Ⅲ,目正視,瞳孔直上,當眶上緣與眼球之間。

主治:視神經萎縮,視網膜炎,黃斑變性,弱視等内眼疾病。

針法:凡刺眼三針均囑患者閉目,醫者以左手輕固定眼球,右手持針,緩慢撚轉進針。進針後不作撚轉,提插,可用拇指甲輕刮針柄。出針時用幹棉球輕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

針眼Ⅰ輕推眼球向外側固定,緩慢垂直進針1—1.2寸。針眼Ⅱ輕推眼球向上方固定,緊靠眼眶下緣緩慢直針1—1.2寸。針尖可向上斜進。針眼Ⅲ,輕推眼球向下固定,緊靠眼眶上緣緩慢直刺1—1.2寸。針尖可先向上微斜進,再向後斜進。

鼻三針

迎香、鼻通(上迎香)、印堂或攢竹。

主治:過敏性鼻炎、急性鼻炎、鼻窦炎、鼻衄、嗅覺障礙。

針法:迎香,針尖向鼻翼平刺5—8分,鼻通針尖向下平刺5分深,攢行、印堂、向下平刺3—5分。

耳三針

聽宮 聽會 完骨。

主治:耳聾 耳鳴。

針法:聽宮、聽會張口取穴、直刺1—1.5寸深。完骨穴向前上方直刺1—1.5寸深,耳三針針後均不提插,可用拇指刮針柄法或輕撚轉法。

手三針

合谷、曲池、外關。

主治:上肢癱瘓、麻痹、疼痛、感覺障礙。

針法:合谷、外關均直針0.8—1.2寸深。曲池直針1—1.2寸深。

足三針

足三裡 三陰交 太沖。

主治:下肢感覺或運動障礙,下肢癱瘓、疼痛。

針法:足三裡三陰交直針1—1.5寸,太沖直針5—8分深。

手智針

内關 神門 勞宮。

主治:兒童多動症,動多靜少、癫痫、失眠。

針法:三穴均直針0.5—0.8分深。

足智針

湧泉穴為第一針,趾蹠關節橫紋至足跟後緣聯線中點為第二針(泉中),平第二針向内旁開一指為第三針(泉中内)。

主治:兒童的自閉症,多靜少動,啞不能言。

針法:均直針:0.5—0.8寸深。

肩三針

肩髃穴為第一針,同水準前方二寸為第二針,同水準後方二寸為第三針。

主治:肩周炎,肩關節炎,上肢癱瘓,肩不能舉。

針法:針尖與穴位成90°角、直刺0.8—1寸。注意不要過深以免刺中胸腔。

膝三針

膝眼、梁丘、血海。

主治:膝關節腫痛或無力、膝骨質增生。

針法:直刺0.8—1.2寸。可加電針連續波,紅外線,多罐法。

腰三針

腎俞、大腸俞、委中。

主治:腰痛、腰椎增生、腰肌勞損、性功能障礙、遺精、陽痿、月經不調。

針法:均直刺1.2—1.5寸深。(餘同膝三針)

頸三針

天柱、百勞、大杼。

主治:頸椎病、頸項強痛。

針法:三穴均直針0.8—1寸深。不宜過深免傷内髒。餘同膝三針。

背三針

大杼、風門、肺俞。

主治:支氣管炎、哮喘、背痛。

針法:向脊柱方向斜刺0.5—0.7寸。不能深刺,防傷内髒。

踝三針

解溪、太溪、昆侖。

主治:踝關節腫痛、活動障礙、足跟痛。

針法:均直刺0.8—1寸深

坐骨針

坐骨點、委中、昆侖。

坐骨點俯卧位,在病者臀溝盡頭部,以2、3、4、5指拼攏平放,在小指旁與臀溝盡頭平高是穴。

主治:坐骨神經痛。

針法:坐骨點,用挾持進針法,以酒精棉球包裹3—4寸長針的針體下段,露出針尖,垂直插入皮膚,過皮後,以左手指挾棉球、扶針體,左手撚針柄,邊撚邊進約2寸深自有麻痹感向足趾傳導時可停止進針。委中、昆侖直針0.8—1.2寸。用電針接連坐骨點與委中,連續波,以病者能耐受強度為準,留針30分鐘,每5~10分鐘調大電針強度一次,可調2—3次。

痿三針

上肢痿:曲池、合谷、尺澤。

下肢痿:足三裡、三陰交、太溪。

主治:痿症:(肢體肌肉痿弱,無力、活動障礙)。

針法:諸穴均直針0.8—1.2寸,用補法,慢入快出,以針下熱為準,每次留針40分鐘,行補法5次以上,亦可用電針連續波,頻率細疏,以中等強度病者要用舒适感覺為度。30次為一療程。

脂三針

内關、足三裡、三陰交。

主治:膽固醇增高,高血脂症、動脈硬化、冠心病、中風後遺證。

針法:内關直刺0.5— 0.8寸深,足三裡,三陰交均直針1—1.5寸。

胃三針

中脘、内關、足三裡。

主治:胃脘痛、胃炎、胃潰瘍、消化不良

針法:中脘、内關直針5—8分,足三裡直針1—1.5寸。

腸三針

天樞、關元、上巨墟

主治:腹痛、腸炎、痢疾、便秘。

針法:開樞、關元直針0.8—1寸,上巨墟直針1—1.5深。

膽三針

日月、期門、陽陵泉。

主治:膽疾病

針法:日月、期門平刺0.8—1寸(注意不要刺入胸腔),陽陵泉直刺1—1.5寸深。

尿三針

關元、中級、三陰交

主治:泌尿疾病,腹痛。

針法:關元、中極直刺0.7—1.2寸,三陰交直針1—1.5寸。

陽三針

關元、氣海、腎俞

主治:陽萎、遺精、不育。

針法:關元、氣海直針0.8—1寸。腎俞直針1.2—1.5寸。

陰三針

關元、歸來、三陰交

主治:月經不調,不孕症、盆腔炎。

針法:關元、歸來直針0.8—1.2寸,三陰交直針1—1.5寸。

閉三針

十宣、湧泉、人中

主冶:中風、昏迷不醒,休克。

針法:十宣進針2分,撚針并放血3滴,湧泉直刺0.8—1寸,強撚針。人中直刺 0.5寸。

脫三針

百會、神阙、人中。

主治:中風脫症(面色蒼白、四肢阙冷、大汗如淋、脈微細遲)。

針法:以灸為主,回陽複脈,百會、神阙用隔鹽灸、或隔姜灸、艾炷宜稍大。一次灸10壯。人中向上斜刺0.5~0.8寸,留針,撚針,脫三針以脈腹汗止,肢暖、清醒為度,如未清醒半小時後可再針灸。

腦呆針

四神針、人中、湧泉

主治:老年性癡呆。

針法:四神針(見暈痛針),人中、湧泉(見閉三針)留針40~50分鐘,每8~10分鐘撚針一次,治療一次撚轉手法5~6次,每天一次,10次為一療程。

肥三針

中脘、帶脈、足三裡。

主治:肥胖症、尤以腹部肥大為佳。

針法:足三裡直刺1—1.5寸,帶脈針尖向臍,皮下橫刺3—3.5寸,中脘針尖向關元,沿皮下平刺2—3寸,進針後,每5~8分鐘撚針一次,治療一次撚針5~6次,留針30~40分鐘,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亦可用電針。

痫三針

内關、申脈、照海。

主治:癫痫、足内翻、足外翻。

針法:申脈、照海,直刺0.5—0.8寸。

繼續閱讀